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辅导员思政育人能力的提升路径
2024-12-31陈雪沁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课程思政的实施深化党的教育方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能够为塑造具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新人,承担起民族复兴大业贡献力量。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其思政育人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效果的实现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鉴于此,探索高校辅导员思政育人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不仅是实现高质量教育的需要,也是深化课程思政实践的重要途径。
课程思政概念的相关概述
一、课程思政的发展背景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历史源远流长。虽然古代并未明确使用“课程思政”这一专业术语,但无论在中国古代还是西方古典教学领域中,都能发现课程思政的元素。学者龙献忠、马春波等人指出,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均蕴含着课程思政的理念。尽管关于课程思政的具体起源,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共识,但当前存在一种观点认为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明确的教育观念,是在21世纪初逐渐形成,在2004年之后课程思政理念才开始逐步登上教育舞台并得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强调,世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经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一理论启示我们,课程思政的形成也是一个逐渐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在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深厚的发展土壤,而21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教育实践,更是为其提供了充分的学术养分,使得课程思政在新时代背景下得以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课程思政不仅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实践,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精神,展现了教育实践在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中的历史逻辑与时代价值。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
对于课程思政的内涵,学术界普遍认为其核心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结合。学者邱伟光将课程思政界定为高校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内在德行和精神的一部分,助力个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学者高德毅、宗爱东则认为,课程思政实际上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观念,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增开一门课程或活动,而是应该贯穿于高校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这种观念不仅符合高校教育改革的要求,而且能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相结合,是实现高等教育全面育人、加强学生德性培养的关键环节。作为直接面向学生的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他们不仅需要在专业知识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还应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践中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教育,以此确保课程思政的全面落实和有效实施。为此,课程思政的实践不应局限于课堂内部,更应通过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共同努力,形成覆盖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的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
高校辅导员加强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性、必要性
齐纳森在其著作中强调了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双重身份和核心作用,他们既是学生的教师也是干部,负责学生日常的德育工作和管理,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道路上的导师和朋友。在当前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也随之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与过去有了明显的变化。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对此要有新的认识,及时更新工作方法适应变化,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不断冲击着高等教育领域,辅导员角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为适应教育改革的新要求,亟须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辅导员队伍。这样的队伍是实施“立德树人”核心教育任务,培养担负起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命的重中之重,这不仅关系到高校能否有效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更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保障。因此,全面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和专业教育能力,是推动高校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校辅导员育人能力的要素构成
政治育人能力是辅导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它要求辅导员要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明确的政治方向,能够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善于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论育人能力则要求高校辅导员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逻辑说服力,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学生,特别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思想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道德育人能力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示范力,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展现出来的高尚师德风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情感育人能力则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深厚感情和家国情怀的传递上,利用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综合这四个方面的能力构成了高校辅导员全面的育人能力体系,这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过程,更是一个涵养人格、引导人生方向的过程。这种全方位的育人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重视培养辅导员职业认同,增强其使命感和团队归属感
在当前教育领域深化综合改革的背景下,高等教育面临的核心课题依旧是“培养什么人”与“如何培养人”。对于这一根本问题的解答,始终离不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即全面贯彻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将科学的精神、高尚的思想品德、强劲的实践能力以及深厚的人文素养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尤其强调要在增进学生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培育其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以及锻炼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下功夫。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辅导员们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更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对学生而言,辅导员既是生涯规划的指导者,也是成长道路上的亲密伙伴。辅导员在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同时,还应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中,用自身的道德风范、学识和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和教育学生。为此,高校应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上不断探索创新,为辅导员的持续成长提供坚实平台,提升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巩固他们坚守辅导员职业的决心;在思想层面,深入挖掘并满足他们的成长需求,营造充满成就感、荣誉感和团队幸福感的工作氛围,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鼓励他们在岗位上奉献自我;在生活方面,确保辅导员能实际感受到学校的关怀、领导的重视和同事的认同,共同构建一个团结向上、充满活力的辅导员团队,才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提升。
提升辅导员“学习型、研究型、领导型”能力,锻造全能型育人骨干
新时代的高校辅导员,肩负着教育、管理和服务的重要职责,其工作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拓展至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多元领域。教育部2006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使得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得到进一步的明确,也对辅导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辅导员自身不仅要坚守政治性原则,还需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及自我成长,与此同时还要不忘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一名“学习型、研究型、领导型”的辅导员,不仅是对其个人职业发展的要求,更是高校育人工作质量提升的需要。事实上,不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和校党政管理干部,都曾担任过高校辅导员的职位,他们的成功经历证明了辅导员工作对于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对此,高校应当更加注重辅导员的能力培养,特别是在提升其领导力方面做出努力,经过系统培训,培养辅导员具备前瞻性思维、使命感驱动的行动力、负责任的决策能力及自我激励的动力,加强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双重能力,以显性与隐性胜任力共同提升其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综合素质,使辅导员能够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功能,提高自己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的新要求。
构建完善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长效制度体系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发布以来,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及专家化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为辅导员队伍发展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和发展机遇。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其职业化不仅涉及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规律和职业生涯晋升路径,还包括高校环境的优化和政策支持的落实。职业化发展需通过完善辅导员的培训体系、职业准入及考评机制,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发展前景,强化岗前和在岗培训,打造专业化的辅导员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则需着力于辅导员的知识技能提升和服务定位的精准化,结合科学的培训内容和有效的政策支持,强化辅导员在高校中的专业认知与角色认同,优化高等教育机构的制度架构与社会支持体系的有效结合,为辅导员提供坚实的职业发展平台和环境支持;专家化发展还需依托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平台,培养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门人才,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和优化职称评审条件,促进辅导员队伍向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方向发展,进而激发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应秉持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的发展方向,不断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这样的系统化建设,才能建立起一个高素质、专业化、具有专家水平的辅导员队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证辅导员能够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履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坚持规范考核,保证辅导员育人能力提升 动力足
确立辅导员育人工作的明确目标后,需要进一步建立规范的考核机制,细化考核流程。落实辅导员的职称评聘和待遇,帮助其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后顾之忧,激发辅导员育人工作积极性、确保其育人能力提升动力充足。为此,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制定相应的制度和配套方案,保障辅导员能在校园的舞台上施展才华,享受良好的发展环境,拥有明确的晋升路径。这样的措施不仅是解决辅导员个人职业前景和发展出路的根本方法,也是推动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事业化方向发展的必要条件。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升整个辅导员队伍的育人能力和工作效果,为高校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此举符合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更体现了对辅导员这一群体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对于提高高校育人质量、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提升高校辅导员的思政育人能力,需要高校系统地构建支持其职业发展的环境与机制。坚持育人为本,加强辅导员自我认同感的建立;坚持能力为要,不断提高其专业能力与素质;坚持制度为基和规范的考核体系,只有形成全面、科学的支持体系,才能有效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提升其思政育人的实践效果,为构建和谐校园、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单位:湖北商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