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讲信仰、讲好信仰”的育人角色与实现路径
2024-12-31唐逸恬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局势和日益多元的学生需求,高校辅导员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如何把握大局、保持定力,如何增强本领、抵御风险,如何创新思维、主动作为,真正坚定科学信仰,讲好信仰、信念、信心的道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是高校辅导员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高校辅导员“讲信仰、讲好信仰”的价值需求
一、高校辅导员“讲信仰、讲好信仰”的必要性
一是时代性价值需求。有人认为,价值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划分为目的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但无论何种方式来理解价值的本质内涵,都离不开“需求”二字,任何主体只要有了价值的存在,必然会发生与外界的效益需求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而高校辅导员,则正是社会赋予重托的思政教育前线的奋斗者,是时代寄予厚望的精英人才培育的引导者,是担负高校育人重要使命的关键角色,这是高校辅导员群体的价值所在,也是每个辅导员的价值追求。二是功能性价值需求。随着时代、环境、服务对象、学生培养要求等变化,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环境特征、不同工作领域和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实现动态调整和合理转换,高校辅导员以关注学生成长为指引、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坚持自身讲信仰,同时学习“讲好信仰”的工作方法、创新工作实践,这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求所向。
二、高校辅导员“讲信仰、讲好信仰”的紧迫性
一是育人工程体量庞大、任务繁重。铸魂育人工程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工作,高校思政教育队伍建设是关键环节,而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落实。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后继有人,培养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时代新青年,亟待高校辅导员巩固思政引领价值导向、加快素质能力提升步伐、加大科学研究投入力度,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讲信仰且能讲好信仰”的优秀垂范。二是新媒体技术手段加速冲击。随着校园无线覆盖和社交平台广泛应用,抖音、QQ、微信等新媒体产品逐步占据校园角落,亟待高校辅导员主动学习掌握新媒体技术,加大网络思政育人力度和实效,为“讲好信仰”修炼技术本领、创新工作方法。
高校辅导员“讲信仰、讲好信仰”的潜在阻碍
一、辅导员自身角色冲突
一是教师与行政“双岗”职责认知不明。辅导员作为担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应将“思政”摆在首位,将“立德树人”贯穿职业始终,但事实是,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常被其他与“思政”无关的行政工作占据大量时间,对自身教师与行政双岗的边界不明确,工作完成时效不均衡等。二是事务性与教育性工作内容混淆不清。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各个板块要求日益完善,对辅导员处理日常事务和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但日益提高的工作标准和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需要辅导员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无暇顾及思想教育,将导致辅导员对思政教育认知逐步淡化,辅导员队伍逐渐偏离育人主渠道。三是个人追求与社会期待步伐不同。学校、社会赋予辅导员“学生心灵导师”历史使命,辅导员为立起这面旗帜、守好这份责任鞠躬尽瘁,但辅导员也要有个人追求和职业成长,在工作中找到价值和认同。辅导员个人发展和晋升路径以职级和职务为主要渠道,每年能在这两条道路上实现个人价值的辅导员屈指可数,个人追求往往与外界期待不同频,在全心付出与自我收获间找不到平衡点。
二、辅导员育人能力欠缺
一是思政协同育人能力不足。辅导员工作不能靠“一肩挑”。“三全育人”为辅导员联合多方力量协同开展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而其中“全员”是关键,包括社会、家庭、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行政、后勤等多方位育人主体。而部分辅导员在繁杂的工作中,尚缺乏协同育人的能力,保持着“单打独斗”的做派,未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落到实处。二是科学研究水平不够。辅导员工作偏实效、重经验,部分辅导员忽视了将工作方法总结提炼成理论成果,缺乏做研究、想研究的内驱动力,往往是被动式科研。此外,辅导员的工作时间呈碎片化、间断式,难以精耕细作式开展研究,对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出更大挑战。三是创新工作方法不佳。当代大学生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度低、渠道广,极易被影响,而部分辅导员教育手段单一、管理方式陈旧、创新动力不足,工作方法已不能应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难以跟上青年所思所想,从而影响真正育人实效。
高校辅导员“讲信仰、讲好信仰”的实现路径
一、“沉下心”——做清醒、清正、立场坚定的信仰者
一是心中有党。作为新时代共产党员,作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更应坚决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做头脑清醒、眼睛明亮、立场清晰的明白人,勇于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敢于接受外部复杂环境考验,确保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二是心中有学生。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党要“坚持人民至上”,要“一切为了人民的幸福”。具体到学校工作中,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有敏锐的领悟力和鲜明的价值取向,坚持“学生至上”,把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成人作为奋斗目标。三是心中有责任。学生工作千头万绪,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时刻具备责任意识、公仆意识、担当意识,要有崇高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心,要有工作不论大小、力求精品的追求,要有沉下心、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作风。当遇到风险危机时不退缩,遇到复杂棘手的问题不推托,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真正做到重任在肩、知难而进。
二、“睁开眼”——做勤学、善学、融会贯通的求知者
加强学习,是共产党人,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需要持之以恒的追求。高校辅导员如何学习不流于形式、不浮于表面,如何真正学进心坎里、学进脑子里、学进血液里,首先要有勤学的韧劲,做到常学常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会抽时间、沉下心、灵活多样,培养浓厚的理论学习兴趣,推动习惯养成,帮助学习走深,时刻保持学习劲头、永远保持“饥渴”状态。其次要有善学的钻劲,做到深学深悟。学习不在多,而在精。学习要讲方法,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从“一般学”升华为“深度学”。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之所以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教条,那是因为读的人把它变成了教条,是没读懂它。因此,理论学习要深学、深研、深抓,也要学会、学精、学透。最后要有乐学的干劲,做到真学真用。学习理论知识,学懂、弄通是前提,用好、做实是根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毛泽东同志说,“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工具看待,没有什么神秘,因为它合用,别的工具不合用。”这里所谓的“工具”,就是思想武器。可见学习最终的落脚点,是用于指导实践,用于在思想的战场上融会贯通、挥斥方遒,进而从根本上破解学生工作中的急难愁盼问题。
三、“提起笔”——做能写、会写、言之有道的研究者
高校辅导员立足学生工作一线,处在立德树人、思政教育最前沿,开展思政理论与实践研究是育人之责、是时代之需,是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辅导员如何克服提笔难、下笔慢的问题,如何化解“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的尴尬,如何摆脱传统身份束缚、顺利转型以适应学生所需。一是培养问题意识,针对地写。当代大学生个性多元特点突出,辅导员工作日趋复杂化,因此就必须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些难题产生的原因、背景及规律,把经验变成理论、理论转化为科研成果的素材储备。二是探索未知领域,大胆地写。科研既是过往工作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更是未来工作方法的前瞻性探索、工作要点的创新性试验,辅导员搞科研、写文章,应是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将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相结合、工作实际与创新提法相结合,想别人不敢想、提别人不敢提、写别人不愿写,大胆涉足新兴领域,孵化更多有新意、有价值、有质量的辅导员科研成果。三是紧跟学生潮流,“讨好”地写。徐川教授曾说,他也没想到一篇论五四青年节的“节日谈”文章能实现10W+阅读量;他把一次偶然的“答学生问”放进微信推送后直接爆火,进而开设专栏,直到今天仍大受欢迎。这说明,学生在哪里、关心什么、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不是“想当然”的,而是需要辅导员紧跟学生脚步、紧扣学生关切、紧贴学生脉搏,主动更换教育主战场,深入学生的主阵地。需求决定供给,这样一来,辅导员写什么学生能接受、怎样写学生会喜欢,我想答案也没有那么难了。
四、“迈开腿”——做真干、实干、脚踏实地的践行者。
纵观历史发展脉络,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无不是从实干中得来的,真抓实干才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一要狠抓落实,坚持不懈。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宏观来看,高校辅导员要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微观来看,“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辅导员工作细碎繁杂但事事重要,要有承接和应对“千条”工作指示的战斗力,也要有“穿针引线”“贯彻到底”的执行力。抓落实的过程,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免不了遇到各种矛盾和困难,断不能热一阵冷一阵、松一阵紧一阵、干一阵停一阵,唯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二要知行合一,坚定不移。知行合一,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要把国家新发展理念、新战略目标宣传贯彻到各层级上,要把概念性总结性提法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行动上,时刻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将“知行合一”贯穿始终,将育人、育德、育才有机统一,在“知行合一”中因材施教、因人施策、分类引导,做好学生的性格分析、心理分析、学业分析、就业指导分析、创业教育分析等,让思想自觉引导行动自觉,以学修身、以学立德、以学求真,坚定不移,一以贯之。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高校辅导员作为新时代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理应全面提升政治能力素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以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为早日实现教育强国目标而不懈奋斗。
作者简介:
唐逸恬,1990年12月生,女,汉族,讲师,硕士研究生,湖南省株洲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音乐教育。本文系2022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一般项目(22C0122)《音乐思政: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创新研究》成果。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