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女性大学生情绪纾解的艺术疗愈校园场所应用

2024-12-31蔡婧琳王熙竹

三角洲 2024年2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情绪艺术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指出,大约21.48%的大学生可能存在抑郁风险,45.28%的大学生可能存在焦虑风险。由抑郁研究所联合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等共同编撰的《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提到,50%抑郁患者为学生;女性患者占比为68%,是男性患者数量的两倍以上。近年相关研究表明,女大学生群体因生理、心理、家庭以及社会等因素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影响逐渐扩大,因此,女大学生负面情绪的改善纾解愈发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

目前,女大学生群体面对情绪压力的主要应对方式以心理咨询、休闲娱乐为主。心理咨询是在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下进行心理干预,其弊端是在咨询过程中会带来一种“病耻感”,来访者担心自己的个人隐私暴露,因此,很多女大学生并不会选择心理咨询作为情绪疗愈的首选方法。休闲娱乐则是通过线上、线下的娱乐活动达到放松心情或减轻压力的效果,线上的娱乐通常以观看短视频、网络游戏等方式为主,很容易使人沉溺于虚拟世界;线下的娱乐大多与高消费相关联,大学生如果频繁进行线下娱乐的话,难以负担经济开支,也容易引发校园网贷、经济纠纷等预警事件,两种方式各有弊端。

艺术疗愈是一种将艺术活动和心理治疗融为一体的新兴治疗方法,在20世纪,心理学家已经证明,人们能够通过艺术创作将潜意识表现出来,在体验艺术时感知并接纳内心的情绪创伤,从而进行自我疗愈,因此具有独特的疗愈效果。本文研究基于女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发展需求,从这一群体的情绪压力来源,即生理、心理、家庭以及社会等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将艺术疗愈融入校园场所中的方法,从而帮助女大学生运用艺术疗愈方法进行情绪压力纾解,实现自我成长。

女性大学生群体情绪压力来源分析

一、生理因素带来的情绪压力

在生理因素上,男女两性具有直观可觉察和不可觉察的生理差异,如:体型差异、体力差异以及女大学生具有生理期等不可控的生理差异。因天生的差异,男生普遍比女生更加高大、强壮,这些差距有概率导致女大学生在求学时产生信心不足,对学习的积极性下降,导致精神压力大,产生更多负面情绪问题;面对某些体育活动,如“体适能”等高校体育项目,多数女生体力和爆发力不及男生,所以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比较低,这些结果会使女生产生一定的自我怀疑和自我约束;以及在面对特殊生理状况时,如因每月生理期的到来导致的身体不适,容易产生焦虑、易怒、抑郁、烦躁不安、疲劳、恐慌等一系列消极情绪,从而导致人际交往与学习的积极性降低,更严重者会出现经前期综合征或生殖抑郁症。

二、心理因素带来的情绪压力

在心理因素上,男性和女性思维有所差异,这使得女性自身的情感与情绪表现要丰富于男性,在正面情感与负面情感上表现出的程度与频率都高于男性。此外,女性的视觉系统更为敏锐和细致,能够感知到更微小的细节,这些特点使得女性更适合在社交互动中发挥同理心的作用,也更容易受到同理心的影响。女大学生因自身丰富的情感与情绪表达以及更加敏感的同理心会使其出现自我认知偏差、在人际交往中存在情绪焦虑等问题。进入大学之后,随着生活环境及周边人群的改变,部分女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变化,尤其是外在条件方面,与他人对照中会产生心理落差感,容易出现心理认知方面的偏差,影响个体的健康成长。在人际交往方面,同理心丰富的女大学生可能会使她们在社交场合中过于照顾他人的情绪和需求,从而牺牲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导致自我压抑和负面情绪加重。特别是当她们看到社交媒体上的负面信息或被其他女性的负面情绪所影响,这些信息可能会导致她们的消极情绪更加强烈。

三、家庭因素带来的情绪压力

在家庭因素方面,美国著名心理治疗专家默里·波文提出了家庭系统理论,该理论明确指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社会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在这个庞大的社会系统中,家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基础环境。女大学生在家庭中受到传统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影响,长期生活在一个被“重男轻女”观念建构的家庭环境中,很容易耳濡目染地把“男尊女卑”扎根在自我认知里,导致在其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自我客体化,自我意识薄弱,会过分注重他人看法,例如发现对自己不利的评论会逐渐产生自闭和害怕社交的心理,人际交往能力也会因此逐渐减弱;面对学业学习时,因家庭影响而导致的不够自信,在课堂上遇到不懂的问题或者难以解决的困难时,不敢当众表达和寻求他人帮助,学习的积极性下降,学业退步等问题不断发生;在恋爱过程中,部分女大学生会过度听从对方的意见,降低自己的地位、底线,在恋爱中遭受挫折,将原因归咎于自身,从而导致女生情绪低落甚至产生不理智的行为。

四、社会因素带来的情绪压力

在社会因素方面,众多研究表明,尽管人们目前承认在男性的某些优势领域中,女性同样能够取得显著成就,但传统刻板印象仍潜在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观念与行为。社会中仍然由“男性权威”主导大部分话语权,如大众舆论、文化观念以及职场就业等方面,女性话语权在其中处于弱势。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后的网络媒体、社交软件、短视频等信息平台,因其价值输出的内容并不完全是官方导向,人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言论,且长期以来以男性为主导的“男权”社会环境现在仍然存在,所以网络中的部分信息言论会物化女性,时刻提醒女性要保持“温柔”“贤惠”“柔弱”的状态,不能张扬自我,女性需要追求美貌、性感等特点,这些类型的视频一直存在,甚至不断以新的形式出现。在面对大众审美上,许多女大学生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身材、外貌问题,出现自我认知偏差,进而产生忧虑、紧张、不安的负面情绪;如果长期存在,甚至会使女大学生产生外貌焦虑,采取过度节食、拒食的方式,直至出现厌食症。

五、女性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发展分析

近年研究较为一致地发现女大学生在生理、心理、家庭以及社会等因素影响下产生的负面情绪的情况日益严重。高校女性大学生是不可忽视的群体,作为国家未来建设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在文献调研环节,本人进入中国知网查阅,以“大学生心理健康”为主题词进行检索,2014-2024年间,相关期刊论文共计9664篇,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研究成果较丰富,但以“女大学生心理健康”为主题进行检索,十年间期刊论文发表数量仅为196篇,这说明目前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广泛,但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探讨还有不足。同时以“艺术疗愈”“大学生心理健康”为主题词进行交叉检索,中国知网期刊论文搜索总量为7篇,由此可见,艺术疗愈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将艺术疗愈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结合研究,也为针对女大学生情绪纾解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艺术疗愈在校园场所中的应用研究

2022年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报告中显示,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生为2903.3万人,比2021年增加122.5万人;其中女研究生为187.1万人,占全部研究生的51.2%;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在校生中女生分别为1831.2万人和531.4万人,占比分别为50.0%和56.9%;女性大学生在校园场所中占比数量相对更大。在新形势下,高校不但要关注女大学生的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同时也要关注其心理健康发展状况。艺术疗愈作为一种新兴有效的疗愈方式,高校应将其融入女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以校园文化构建为基础,以创新创业活动为驱动,以知识科普宣传为导向,引进先进理念,加强前沿技术的运用,促进女性大学生达到纾解负面情绪、改善个体认知的目标。

一、构建艺术疗愈的校园文化特色

高校应当重视和理解艺术疗愈理念,将艺术疗愈理念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在课程方面,设立艺术疗愈特色课程,针对两性区别,遵循个体需求,提供更丰富、更受女性喜爱的疗愈性质艺术选修课,例如,绘画疗愈课、戏剧疗愈课、音乐疗愈课等,为女大学生提供艺术创作的机会,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释放自身的情绪与压力;在校园活动方面,组织适合女大学生参与的艺术疗愈项目,如艺术疗愈画展、疗愈文创集市、情绪涂鸦沙龙等,为女大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提高其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还能帮助女大学生将注意力从紧张环境中转移出来,缓解其内心的压力;在环境营造方面,高校可以在校园内设置专门的艺术疗愈场所,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光影技术等,实现交互性与疗愈性的结合,让她们能够在场所里进行艺术参与和疗愈体验。

二、组织艺术疗愈的创新创业实践

高校应鼓励开展与艺术疗愈相关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扶持各种类型的艺术疗愈创业项目,制定相关措施帮助相关项目的蓬勃发展与顺利运行,例如邀请艺术疗愈师与相关领域专家来校分享经验,举办艺术疗愈创新创业讲座、研讨会、工作坊等活动,为在校生进行技术指导;同时对接社会资源,提供实践机会,与各类机构、企业、社会组织合作,共同开发和推广艺术疗愈相关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创新创业活动的实践,能够加速艺术疗愈的推广普及,同时也为女性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两者相互促进,能够给予女性大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与展示舞台,为她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加强艺术疗愈的科普知识宣传

高校可以利用校园网站或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艺术疗愈相关资料信息,以便学生在课后闲暇时间进行自我学习,这些宣传信息可以包括艺术疗愈相关的书籍、网站、视频等,使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艺术疗愈的内涵和方法,从而提升自我疗愈的能力和意识;学生们还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互相交流疗愈经验,使艺术疗愈的学习更加多样化和富有成效;在高校的宣传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各类比赛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心理疗愈相关的艺术作品创作,以绘画、摄影、写作、表演等艺术表现形式,鼓励学生进行艺术疗愈实践,同时这些艺术作品也能够作为宣传素材参与到知识宣传过程中,以此潜移默化地对女大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

当前社会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在个体成长过程中转折事件不断出现,各类挑战和压力时刻伴随着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一直以来,高校女性所承受的压力并不亚于男性同龄人,在这种状况之下,如何帮助她们建立起强大的心理防线,安然度过学业生活乃至顺利适应社会,无疑是摆在当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艺术疗愈作为一种新兴且富有实效性的心理疗愈方法,对于解决当代高校女性面临的常见心理问题具有十分显著的价值。未来我们应继续加大对此领域的研究力度,为高校女性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更具创新性、可行性的实践方案,进一步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作者简介:

蔡婧琳,2003年1月生,女,湖南娄底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艺术疗愈,插画设计;本文通讯作者:王熙竹,1987年6月生,男,湖南长沙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疗愈,疗愈空间、景观。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202311538006)、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2B0931)、湖南女子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项目编号:HNNYJGYB2022034)成果。作者单位:湖南女子学院。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情绪艺术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纸的艺术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