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专业认证:音乐教师教育新起点

2024-12-31吴澜

三角洲 2024年22期
关键词:师范类师范导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此大背景下,2018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意见》。这一政策文件的颁布,明确了深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方向,强调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其中,师范类专业认证被视为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关键一环,受到了国家高度重视。在具体实施方面,教育部等五部门于同年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0)的通知》,提出构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明确了培养未来卓越教师的行动计划。同时,为了贯彻这一致意见,相关政策文件相继发布,包括《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等,推动了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开展。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我国教育体系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战略引领。而在这一众多政策中,师范类专业认证成为教师教育建设的一项关键举措。对于师范类专业认证,学术界主要侧重于宏观层面的研究,如认证标准的制定、认证体系的建构等方面。然而,对认证过程中的微观层面问题,例如内部变化、专家关注点的变化等,研究较为匮乏。在这一背景下,音乐教育专业的师范认证更是被忽视,相关研究数量更是有限。鉴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将深入研究音乐教育专业的师范类专业认证,关注认证过程中的内部变化和专家关注的问题,以期提出更为针对性的改进对策。

师范专业认证概述

一、定义与目的

师范专业认证是一种旨在确保基础教育从业人员达到相应质量要求的评估和认可过程。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中,师范专业认证被明确定义为对高校师范类相关专业的教育质量进行考察、评估和审定的过程。这一过程涵盖了一系列标准和要求,以确保未来教育从业者具备必要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师范专业认证的目的主要在于保障和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认证,旨在确保未来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人员能够获得与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高质量的专业教育。

二、师范专业认证体系

师范专业认证体系的构建是整个认证过程的基础。体系的建设涉及多个要素,其中包括:第一,认证标准的制定:体系的核心是一系列明确的认证标准,这些标准应该包括教育质量的各个方面,如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教育方法等。标准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国家教育政策、社会需求以及行业发展趋势。第二,认证过程的设计:体系还应明确定义认证的具体过程,包括评估的时间节点、参与的主体、数据收集的方法等。合理的认证过程设计是保证认证结果准确和可信的关键。第三,信息化支持:体系的构建还需要考虑信息化的支持,例如动态数据库的建立,以检测高校师范类专业办学的基本条件和要求。信息化支持可以提高认证的效率和准确性。

总之,师范专业认证体系的层次结构,使其具备了全面、渐进、有针对性的特点。不仅能够全面了解高校师范类专业的状况,同时也能够通过逐步提升的认证层次激励高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整个师范类专业的水平不断向前发展。

师范专业认证在音乐教师培养中的必要性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自20世纪初建立以来,伴随着近代新学制的建立,已经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师范性的目标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致力于培养基础音乐教育人才,然而,其长期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技能与理论学习的不平衡、教学实践学习的不足,以及与中小学音乐教学需求脱节等方面。师范专业认证在音乐教师培养中是非常必要的,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提升音乐教育专业水平

师范专业认证通过明确的认证标准和流程,有助于音乐教育专业水平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音乐教育是一门高度专业化的学科,师范专业认证能够确保教师在音乐理论、演奏技能、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达到一定水平。这有助于提升音乐教育专业的整体水平,为培养高质量的音乐教师奠定坚实基础。

二、保障音乐教育人才的质量

音乐教育人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师范专业认证通过设定合理的标准和要求,确保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出的学生具备必要的音乐教育素养和教学能力。这有助于保障音乐教育人才的整体质量,使其在实际教学中更具竞争力,更好地服务社会。

三、增强师范生实践经验

音乐教育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仅仅掌握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师范专业认证通过实践导向的评估方式,促使音乐教育专业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认证过程中的实地考察和评估,使师范生更多地接触实际教学环境,提高他们在音乐教育实践中的经验积累。

四、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需求

师范专业认证通过不断更新的认证标准,引导音乐教育专业更好地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需求。这包括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开展跨学科教学等方面,使音乐教育专业更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认证的灵活性使得音乐教育专业能够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音乐教育的创新趋势。

五、构建高水平音乐教师培养模式

师范专业认证不仅仅是对个体教师的认证,更是对整体音乐教育专业的认可和引导。通过认证,可以激励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进行模式创新,构建更为科学、高效的音乐教师培养模式。这有助于培养出更具综合素养和适应力的音乐教育人才,推动音乐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结合师范专业认证创新高校音教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树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音乐教师教育的灵魂和方向,直接关系到学生成长、学科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对接。在师范专业认证创新高校音教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当树立“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培养目标,以确保学生在道德素养、教育情怀等方面达到高水平。首先,音乐教师应当在培养目标中明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通过党的教育方针和正确的政治立场引领学生,帮助他们在音乐教育领域具备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理念。音乐教育是价值观传递的一个重要平台,学生应当从音乐教学中汲取正能量,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音乐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应当始终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培养目标中,应强调学生对职业操守的理解和实践,注重培养他们在教育事业中具备崇高的道德情操和职业操守。这有助于建设一支品德高尚、充满教育情怀的音乐教育队伍。再次,在培养目标中,应当突出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更是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通过注重教育情怀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使他们在教育实践中不仅具备专业水平,还能用心呵护学生成长。最后,培养目标中应明确学生要热爱教育事业,并始终努力成为“四高”好老师——德育水平高、教学水平高、业务水平高、心理素质高。这要求音乐教育专业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才华,更要培养他们对学科和学生的深厚热情,使其在成为优秀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道路上,始终保持教育初心。

二、设置以“就业产出”为导向的毕业要求

在师范专业认证创新高校音教专业人才培养中,毕业要求作为产出导向的核心,不仅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更是为了确保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能够胜任相关工作。通过以“就业产出”为导向的毕业要求,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就业产出”为导向的毕业要求应当建立在全面的指标体系上。结合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和音乐教育专业特点,毕业要求体系应全面覆盖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指导、综合育人、学会反思和沟通合作等八个指标点。这样的体系不仅能够满足认证要求,还能更全面地保障学生在就业中的优势。在毕业要求体系中,以“就业产出”为导向需要突出一些关键指标。首先是学科素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音乐学科知识和技能,适应不同教学环境的需求。其次是教学能力,要求学生具备高水平的音乐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此外,沟通合作和综合育人也是关键指标,要求学生在团队协作和学生培养方面有着优秀的表现。以“就业产出”为导向的毕业要求不仅要满足基本认证标准,还要在特色和优势上进行拓展和深化。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实习实训等形式,增加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同时,强化综合育人和学会反思,使学生在面对复杂职业环境时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三、突出以“专业能力”为指标的课程设置

师范专业认证创新高校音教专业人才培养策略中,课程设置是关键的一环,直接影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通过突出以“专业能力”为指标的课程设置,可以更好地满足师范认证的要求,培养出更具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的音乐教师。首先,音教专业的核心课程涵盖了声乐、钢琴、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基础、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合唱与指挥、中国民族音乐概论、外国民族音乐概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基础、教学心理学等。这些核心课程旨在明晰学生在声乐、钢琴、音乐理论、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培养方向,为其成为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音乐教师奠定基础。其次,课程结构上分为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教育课程模块、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实践与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其中,专业教育课程模块和教师教育课程模块直接聚焦专业能力的培养。通过细致划分的模块,学生可以逐步培养音乐教育的各个方面的专业能力,从而更好地胜任未来的音乐教学工作。毕业要求“一践行三学会”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每个模块,要求学生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以及实践与创新创业的不同课程中,不仅要具备实际的音乐教学技能,还要在育人和发展方面有所表现。这样的有机衔接使得学生在整个学业过程中能够逐步培养并提升专业能力。

四、形成以“实践导向”为内容的育人理念

师范专业认证的创新策略中,以“实践导向”为内容与育人理念形成一体,为音教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实践导向旨在使学生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学到更多、更深层次的知识,与育人理念相结合,则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育情怀和综合素养。首先,实践导向是一种课程设计和教学理念,注重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音教专业中,实践导向的特点在于将学生引导至真实的教育场景,使其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获取经验。例如,通过教育实习、校园音乐活动组织等实践环节,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理论,提高教学技能,培养适应实际教育需求的能力。其次,与育人理念结合意味着实践导向不仅仅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更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音教专业应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音乐教师为目标,通过实践导向的方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这种育人理念体现了对音教专业人才更高层次素养的追求。实践导向的育人理念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的音乐教学工作。通过参与教育实习、校园音乐活动等,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从而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音乐教师。

师范类专业认证制度在过去的六年中,通过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等基本理念的引导,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通过认证,音乐教育专业得以全面审视自身的教育质量和培养模式,不断优化和改进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实践环节,使得培养出的音乐教师更加符合基础教育的需求。认证过程中对学科知识、教育理论、教学实践等方面的要求,促使音乐教育专业更注重学科与教育的融合,培养出更全面、更具实践能力的音乐教师。

作者简介:

吴澜,女,硕士研究生,湘南学院音乐学院讲师,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2023年度郴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专业认证对于音乐教师教育的适切性研究”(项目编号:CZSSKL2023110)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师范类师范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偏向”不是好导向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