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下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
2024-12-31童瑶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学校美育必须增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美育资源,形成协同育人创新格局。该《意见》为推动新时代课程思政的育人路径指明了方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思政育人工作的主渠道,与美育的育人目标存在一致性,即立德树人,二者相辅相成,共担育人使命。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能会存在枯燥、难以理解的问题,而美育则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审美、产生共鸣、激发活力、温润心灵,将美育融入思政课的全过程,可以真正做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因此,研究在党建引领下将美育的精神实质、理论品格、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融入思政理论课的路径对于培育大学生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的思想品质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对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具有必要的实际意义。
重要摇篮:用心营造育人环境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对于人的影响举足轻重,良好的环境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政“摇篮”,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因此,高校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审美特点,用心营造以美育人的校园文化环境,创新马克思主义人文环境的建设。家庭、社区、社会应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贴合学生成长轨迹,在实践中发展并完善育人氛围,凸显人文底蕴,形成健康向上、美德互融的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而言,在校时间居多,以美育人的校园环境对于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支撑了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的工作原则。为此,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应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高校要将美育元素融入校园自然景观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具体措施如:运用风格多样的景观设计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的理念、学风等,加强校园绿化建设,校园内种植竹梅、松柏等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绿植,配合诗句介绍牌,让学生在美丽的校园景观中获得精神享受,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此外,加快建设例如校史文化馆、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化馆、美术馆、音乐厅等校园文化场所,积极与社会资源互动互联,合力共建,让教师能够依托场馆进行多样化的实地教学,以身临其境的视听感受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趣味性与实效性,同时也能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丰富并补充文化体验与审美体验。其次,综合利用学校的广播站、校园媒体中心,加强宣传教育,通过播放音乐、朗诵、品评优秀文学作品等内容让大学生长期浸润在美育环境中,扎根校园生活,用校园文化建设彰显润物无声的思政育人成效。
关键阵地:用情搭建思政课堂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关键阵地,在党建引领下,如何实现美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赋能大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一个现实问题。美育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注入趣味性与感染力,应当克服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不足,将审美化教学方法浸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过程,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提高学生审美认知、审美评价与审美创造,形成高校融入以美育人思政课程的新局面。
一、课前:深入挖掘美育资源
2020年12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制定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以了解学习、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课程主线,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较强的思想性与理论性,学生容易存在无法联系实际掌握书本知识、参与度不强、主动性弱等问题。因此,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前,应树立审美化教学理念,充分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蕴含的例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等美育资源。备课时,在教学目标中融入美育目标,重视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融合体现,不应简单地灌输知识点,而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充分挖掘知识重难点背后蕴含的情感认同与人文关怀。其次,选择并使用好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在教案、课件、案例中融入美育精神,体现家国情怀,格调高雅,以培养高尚人格修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同时,灵活利用网络媒介,打造网络思政阵地,收集资源并以多样化的新媒体交互方式提前让学生在视频、图文中预习课程背景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新媒体平台上做到资源共享、交流互动、答疑补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美育有机融合,带给学生人人参与的获得感与体验感。例如在讲授关于中国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时,教师可以自建互联网资源,上传如《觉醒年代》《建党伟业》《开国大典》等优秀影视作品赏析片段,设置问答游戏,引导学生自主探寻中国共产党由开天辟地到改天换地伟大壮举的线索脉络,帮助学生在课前了解党史、国情,筑牢信念之基。最后,深入挖掘当地红色美育资源,开阔视野。可以从当地古今道德人物模范事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艺术创作作品中汲取美育养料,促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案例中得到审美体验。
二、课中:开拓创新教学方法
为了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真正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于美的认识与认同转化为道德提升的内驱力,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可根据不同审美特色采取如讨论法、案例法、情境法、体验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长,进行有利于在党建引领下美育元素的融入,创新教学方法。
就教学过程而言,在导入新课阶段,应创设情景,跨学科融合,通过音乐、美术等视听结合的真实语境,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沉浸式课堂。比如在题为“坚定文化自信”的教学中,可以欣赏古琴曲《潇湘水云》的演奏片段,鉴赏国画作品《祖国颂》的艺术手法,于中华传统文化对于美的感受中领会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在新课讲授阶段,带领学生深入学习,以美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剖析知识重难点,如在讲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时,可以设置议题分组讨论,师生共同探讨。通过这种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中发散思维、头脑风暴,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分析问题,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同时,为推动课堂的体验感与参与度,应当鼓励学生勇于展示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运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将课堂变为舞台,将思想政治教学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朗诵、情景剧、广播剧引入课堂,将审美欣赏转化为审美模仿、审美创造,建立更加广泛、更加沉浸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其中,朗诵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创作活动,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相关文学作品的深度解读,把握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主题,通过声音和肢体语言再现作品描写的人物或场景,更加深切地领会作者创作时的思想情感,并使听众产生共鸣。这个过程既达到了知识的教授,也达成了情感价值的培养,有助于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此外,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应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捕捉能力,可以尝试让学生创作绘画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制作手工艺品感受劳动魅力,拍摄摄影作品体会国家变化,让学生亲自观察、亲自动手、亲自创造,在党建引领下发挥美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长效性。
三、课后: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价值判断,对于教师教和学生学具有诊断作用。长期以来,高校教学评价体系存在单一的问题,主要以纸笔考试为主,重点关注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点的掌握,很少关注在课堂中的小组互评、师生互评,忽视学生在课堂或日常中的表现,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单一的教学评价有所好转,但仍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将美育融入各个环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与课后教学资源丰富,学生参与度高,因此,考试可以选用调研报告、实践报告、设计制作等更具启发意义的方式,使评价目标更加明确,评价过程更加系统和多样。同时,高校应结合教学实践,组织教师共同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机制,研究推进各类评价方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融合与互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创新教育评价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原则,始终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把握新时代,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中心环节,正确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进一步增强核心素养体系与多元评价机制的建立。
核心舞台:用力施展服务社会
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延伸与升华,在党建引领下的美育融入思政课不仅仅体现在教室内的讲授,还需要深入社会大思政课堂。参与社会实践服务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格局,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饱含深情、意境深远地对青年人寄予厚望。因此,青年大学生应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成果知行统一,脚踏实地地在祖国大地上施展才干,放飞梦想。高校要把学生社会实践和美育思政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加强学生服务基层的主动担当、主动作为,为日后引导鼓励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埋下一粒种子。
以美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必须坚持为党育人的基本原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紧跟时代步伐,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譬如,教师在就业指导课程中讲授关于“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课程时,可以设置实践课时,组织学生到党政机关、社区基层、企业公司进行实习兼职锻炼,根据学生个人特点、结合学科专业,精准施策,在课堂上对于实践目的及意义进行专题宣讲,特别是在有关劳动纪律、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方面要结合实践内容进行强调。除此以外,要求学生调研就业形势,搜集就业信息,了解实习兼职单位的具体情况及岗位要求,综合评价个人的能力并精心制作简历。在社会实践中全过程掌握并指导学生工作情况,引导学生敢于自找苦吃、甘于自找苦吃、乐于自找苦吃,立足时代发展需要,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密结合,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以谦虚积极的态度找到个人所长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结合点,提升个人素质与职业能力,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与学生、用人单位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在实践后及时讨论与总结,形成实习报告或成果,将实习经历中的环境美、劳动美、道德美长久地印刻浸润在学生心中。
从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角度,高校将美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与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党建引领入手,融入美育元素,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性、文化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启迪思想、实践创新。
本文系镇江高专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课题编号:GZDJSZ202205)的研究成果。作者单位:镇江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