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球村”文化元素融入西语国家社会文化类通识课程的路径探索

2024-12-31顾徐佳李龙翔

三角洲 2024年22期
关键词:西语通识场馆

吉林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吉外”)地球村作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精选各国代表性文化元素,通过室内装潢、模型、沙盘、图片及实物,配以信息化技术手段,展示对象国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形成仿真的语言文化环境。吉外将“地球村”这一理念与教育相结合,它是一个具象化的多元文化空间,更是具有丰富深刻内涵的一种文化理念,寓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存在,是不同文化相交融的象征。基于西班牙语村和拉美村的优势条件,2021年分别在西语村和拉美村开设了吉外地球村特色通识选修课《西班牙国家社会与文化》和《拉丁美洲国家社会与文化》,目的是让各专业学生都能通过地球村丰富的文化元素,身临其境地感受西班牙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培养跨文化能力,拓宽国际视野。但是如何将这两门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与地球村丰富的文化元素进行深度融合,形成地球村通识课独特的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与调整。

课程情况介绍

《西班牙国家社会与文化》和《拉丁美洲国家社会与文化》是基于吉外地球村这一优势条件开设的特色西语国家社会文化类课程,性质为通识选修课程,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分上、下两学期分别开设,每门课程共计32学时,2学分,属于系列课程,具有承前继后的关系,由宗主国讲到曾为其殖民地的各个国家,两个地区的文化相互影响。课程的整体目标为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对国际社会的认知,通过了解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因为课程内容具有相似性,故而将两门课程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改革的探讨。

两门课程教学内容分别以《西班牙社会与文化》和《西班牙——拉美文化概况》两本书为主要参考教材,辅以西语村和拉美村内的文化元素,进行课程的讲述。因大部分选课学生非西语专业,对西语国家社会与文化了解不多,所以只能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及影音、图片、场馆实物等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除此之外,为锻炼学生的主动性和加深对于西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的了解,学校会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每组每学期进行两次指定主题的课堂展示。

自课程开设至今,已经进行了三轮教学实践,课程内容不断充实,教学活动更加多样,学生期末评教反馈良好,且在第二轮教学中,扩充了师资团队,授课教师由1人改为4人,分模块进行授课。教学地点也从旧地球村转变成了现在的新地球村,其文化元素更加丰富,场馆设计更加精细,为这两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提供了新的实践教学主题,也使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愈加突出,急需改革与创新。

教学中现存问题分析

课程经过了两轮教学实践,结合课程组教师的讨论与学生的反馈,总结出以下问题:

一、课程内容陈旧死板

正如前文所言,这两门课程主要授课内容都以《西班牙社会与文化》和《西班牙——拉美文化概况》两本书为主,前者主要涉及西班牙地理历史、文学艺术、社会习俗、经济与中西关系等内容,后者主要囊括拉丁美洲自然地理、印第安文明、宗教文化、传统习俗、中拉交流等话题,两本书内容丰富,包括了西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的各个领域,可谓十分全面,但是二者出版时间分别为2014年和2010年,距离现在已有将近10年,在当前发展如此迅速的时代,书中很多内容都略显陈旧,尤其是关于政治经济的部分,急需更新换代。

同时授课环节主要按照书中章节先后顺序依次进行讲解,对于书中涉及的内容,利用地球村文化载体进行补充,如此使得每节课都中规中矩,缺乏新意。内容上缺乏与地球村的紧密结合,有违本课程开设的初心。此类课程应当以地球村文化载体为主要授课内容,其他书籍、影像资料作为补充,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学生课堂参与度低

面对通识选修课程,学生普遍不够重视,远远无法与专业课程相提并论。所以在上课的时候,如果老师采取“满堂灌”的方式授课,就会观察到大部分同学都在低头玩手机、完成专业课作业,使得教学效果大大降低。学生们没有认真听讲,那么在教师提问的时候,互动机会就比较少,从而降低了教师的课堂热情度,也使得更多的学生丧失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这些现象也导致了学生通过课程对西语国家文化认识获取有限。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任课教师采取将学生分组进行指定话题课堂展示的方法,以期调动学生课下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内的参与度,但是该方式效果欠佳,学生课下只需要花几分钟从网上复制一堆文字,粘贴到PPT中,课上照本宣科念一遍,敷衍了事,甚至有同学搭“顺风车”,在课上念PPT之前,其中的文字都未提前阅读,以至于磕磕巴巴,拖慢课堂进度。面对这些问题,任课教师应当改变单一的课堂活动方式,努力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

三、考核方式单一

如上所说,这两门课程的考核内容分为三部分:课堂表现、课堂展示和期末论文。课堂表现以学生听课状态与回答问题为主要考核内容,课堂展示则从展示内容与主题相关度、内容全面性、演讲时语速与整体形象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期末论文打分时要考虑选题新颖度、内容原创性、文章内部逻辑、语言流畅度和格式规范程度等,看似此考核方式结合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且给分考查角度较多,实则在具体操作上具有很大的难度。比如学生们整体课堂参与度较低,教师无法记住每个人的名字,只能记住少部分积极的学生,那么在期末的时候,如何对他们的课堂表现进行合理打分,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除此之外,由于课堂展示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分工不同,没法给每位成员具体评价,只能根据展示情况整体打分,其中必然会存在给分不公平现象。关于最后的期末论文,很多学生并没有利用课上所学的社会与文化相关知识去进行创作,而是打开百度,搜索到一堆资料,再利用自己的话,将其变成自己的论文,这样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学生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度,同时也不能反映其对于地球村内部文化元素的了解程度,这种制式化的考核方式,考查内容单一,对授课效果的反映不明显,有待改进。

可行性融合路径

针对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在未来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时,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去寻求更好的解决措施。

一、基于地球村文化元素进行课程内容改革

这两门课程作为吉外地球村特色通识选修课,立足点就在于西语村和拉美村丰富的文化元素上,必须要在此基础上,挖掘恰当的课堂内容,使二者进行有机融合。“地球村”环境是外语课堂体验式教学和情境教学的良好应用场所,因此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当充分利用好场馆内的文化载体。

例如:结合西语村内的哥特式教堂背景和“圣家堂”式穹顶,介绍西班牙的主要宗教建筑风格,以及巴塞罗那城市中由著名建筑师高迪设计的风格一样的扩展城区;结合斗牛士雕像,介绍西班牙斗牛这一传统运动的历史、过程、技巧和现存的争议;根据门口摆放的一排历史人物人头塑像,将西班牙历史串联起来进行讲授;结合拉美村内的印第安人雕塑和芦苇草船,讲述印第安人在美洲大陆的兴衰史,以及他们在的的喀喀湖上建造的巧夺天工的芦苇浮岛;结合墙上镶嵌的墨西哥金字塔模型,讲述古阿兹特克王国为这个“玉米之国”留下的宝贵遗产等等。除此之外,西语村和拉美村内还蕴含其他丰富的文化元素,如塞万提斯及其笔下的堂吉诃德塑像、塞戈维亚古罗马水渠缩影、哥伦布航海地图等等,课程组教师要在备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这些文化元素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从而进行分门别类的讲解,将所有文化元素深度融合到课程内容中去,使其真正成为具有地球村特色的通识选修课。

二、翻转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的活动

基于以上提出的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师生互动方式单一的问题,应当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进行翻转课堂式的教学活动设计。因为地球村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能够为语言、文化类课程教学提供理想的客观环境,打破传统课堂的约束,帮助营造轻松、生动、充满丰富文化内涵的课堂氛围。所以地球村西语国家社会文化类通识选修课程的教学环节设计,可以逐渐趋向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丰富课堂实践环节等。在以地球村内文化元素为主的教学内容设计基础上,教师扮演示范者、引导者和指导评价者的角色,向学生展示如何利用场馆内设施来为大家讲述一场生动而精彩的文化课程。之后将学生进行分组,并由学生自主选择,承担场馆内不同文化元素的解说和知识拓展工作,允许学生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扩展资料的补充,但是主讲环节不得照本宣科、读PPT,并且鼓励学生组内讨论,创新演绎方式。每节课拿出四分之三的时间给学生作展示,之后再由教师进行评价和补充,能够有效改善学生课堂参与度低,互动方式单一的问题。

例如:鼓励学生利用场馆内所绘制的哥伦布地理大发现时的四次航海路线图,由学生分组、分角色对哥伦布寻求葡萄牙国王资助被拒、转寻西班牙天主教双王帮助、航行路线的更新、登上新大陆的场景、满载而归返回欧洲等等,既能够将历史在场馆文化元素的支持下灵活再现,又能够加强学生对于这段历史的认识与了解,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课堂的获得感和成就感。除此之外,还可由学生分组组成导游团和游客团,以旅游参观和导游讲解的方式,一一讲述场馆内每一个场景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例如从一进门的安达卢西亚风情舞蹈——弗拉门戈,到巴塞罗那的奎尔公园,往前则是拉曼查平原最著名的贵族骑士——堂吉诃德,穿过塞戈维亚古罗马水渠,行至墨西哥的羽蛇神金字塔,感受阿兹特克活人献祭的血腥,再路过羊驼之乡——秘鲁,到达印加文明的发源地——的的喀喀湖,这样一条旅游路线走下来,学生们会在好奇与惊叹中学习到知识,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实现教学的目标,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三、探索多元化考核方式

在对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都进行改革之后,之前的考核方式就略显单一,无法满足课程全面评价学生的需要,故而考核方式也应该更加趋向多元化。和专业课一样,通识选修课的课堂成绩也应该按照过程性评价的考核方式来给定,过程性评价具有关注学习过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与方式多样、评价过程动态、评价强调学生发展等重要特点,所以应当将学生的课堂表现细化,比如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文化元素的了解程度、课堂展示的流利度、对于所学知识的运用程度以及展示活动的创新度等等。此外期末考核的方式也应做适当调整,单纯文字性的考核无法全面体现学生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考虑将期末考试变为口试,由教师随机抽取题目,学生现场对地球村场馆内的文化元素(随机抽取其中之一)进行口头展示,要求全程脱稿。这样的考核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于地球村内文化元素的认知程度,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并且能够突出地球村这一文化实体对于学生学习成才中的重要作用,是有必要且有意义的改革。

《西班牙国家社会与文化》和《拉丁美洲国家社会与文化》这两门地球村特色国情文化类通识选修课在经过多轮教学实践之后,教学内容陈旧、学生课堂参与度低、考核方式不够多元等问题愈发突出。在对西语村和拉美村内文化元素深入调研之后,可将课程内容紧密围绕场馆内文化元素来设计;学生课上参与方式应当创新,鼓励其选择更加多样化的方式来将西班牙语国家社会的文化知识与场馆内文化元素相结合,提升学习效果;同时要采取更加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来对学生掌握程度和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而公平的评价,形成地球村通识课独特的教学模式,从而充分地利用好地球村,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跨文化素养,拓宽国际视野。

作者简介:

顾徐佳,2004年生,2022级西班牙语专业,研究方向:西班牙语教学;李龙翔,通讯作者,1995年生,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西班牙语教学。本文系吉林外国语大学2022年校级教研课题“地球村文化元素深度融入通识课教学活动的模式探索与实践”成果。作者单位:吉林外国语大学。

猜你喜欢

西语通识场馆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2019年拉美西语国家热带花卉园林景观研修班结业
殡葬展
《习近平喜欢的典故——平“语”近人》(西语版)全球上线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An Examination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Heart of Darkness With Freud’s Theory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