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
2024-12-31杨启帆
高校辅导员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利于提升工作的实效性和创新性、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强化学生的精神品质和道德素养。然而,受陈旧育人理念和固有教学体制的遗留影响,该举措依旧面临着高校思想认识有待提升、辅导员理论功底有待扎实、学生文化认同有待增强等困境。基于此,高校辅导员需要有效落实统筹施教资源、丰富育人载体、创新引导手段等措施,全面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凝练和阐发,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深化优秀传统文化的适用性和时代性,以助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和发展,已经成为高校辅导员开展工作的重要课题。新时期的大学生在思想诉求和审美倾向上发生了显著变化,高校辅导员需要加强与学校的协同配合,找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衔接点与融合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塑造功能和价值引领作用,进而更好地践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准则。
高校辅导员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要义
一、有利于提升工作的实效性和创新性
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资源,其中包括“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等表达爱国主义情怀的经典诗句;赛龙舟、包粽子、登高等弘扬文化的传统节日习俗;缇萦救父、囊萤映雪、曾子避席等具有德育功能的历史典故。高校辅导员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素材整理和价值挖掘,以立体式和多元化的手段融入思政教育工作,可以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自我塑造动能,深度改变传统思政教育的固化性和滞后性,进而提升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性和灵活性,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夯实基础。
二、有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班级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基础单元要素,提升班级管理的水平,有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全面推进,加强各项育人手段实施的执行效率和实效性。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开展中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班风建设、宿舍文化创设、学生管理等过程,依托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丰富形式组织多元化的实践育人活动,可以有效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例如,举办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班会,组织以传统节日习俗为主题的宿舍文化节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本土文化推广等社会实践,均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并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增进学生之间的信任感和友谊,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结精神。
三、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精神品质和道德素养
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宗旨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全面提高学生的精神品质和道德素养。优秀传统文化以推崇道德为内核,并对人的精神层次和人格品质具有较高要求。高校辅导员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可以通过挖掘其中符合新时期大学生思想诉求的精神榜样、道德典范、优秀事迹等素材,以文化渗透的方式发挥精神榜样和道德楷模的育人作用,达到提升思政教育工作水平的效果。如此不仅可以全面拓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广度、深度和精度,还可以引导学生构建完善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体系,使其以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看待世界,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指引下完善自我。
高校辅导员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多维困境
一、高校维度:思想认识有待提升
部分高校在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合方面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制度体系和持续性的保障机制,导致辅导员在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支撑和科学的指导;高校虽然开始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管理中的融入与应用,但各项措施与各类活动的开展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和历史底蕴的发掘,难以使大学生将其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运用及推广缺乏创造性举措,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导致文化育人的效果难以符合预期,不利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先进性和人文性的有效提升。
二、辅导员维度:理论功底有待扎实
部分高校辅导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和理解深度不够,缺乏系统性学习,因而在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难以推进文化渗透和文化育人的作用,导致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塑造功能和价值引领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部分辅导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缺乏前瞻性和创造性,难以准确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与衔接点,不能结合时代潮流和大学生的内心需求开展有效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指导,所组织的文化活动和实践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普遍缺乏应用优秀传统文化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有效发挥文化对现实世界的指导作用,阻碍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学生维度:文化认同有待增强
少数大学生受不良思潮和错误信息的影响,将追逐西方文化形态作为潮流,甚至成为外来文化、快餐文化、伪文化的忠实拥趸,忽视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缺乏文化自信,从主体层面制约着高校辅导员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思政教育工作;部分大学生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对待文化传承和文化弘扬的态度较为消极,不能从思想上高度认可优秀传统文化对民族兴旺和国家发展的核心作用,难以从学习与生活中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部分大学生缺乏参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能从文化实践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历史底蕴,并将其作为自我塑造与完善的内生动力,阻碍了辅导员在思政教育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效运用。
高校辅导员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
一、统筹施教资源,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凝练和阐发
首先,高校辅导员需要与高校协同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梳理,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性的整合与编录,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融入与应用奠定基础。同时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德育素材、人文精神等进行汇总,结合时代发展潮流和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诉求,赋予其时代价值和传播效能,构建兼具系统性和专题性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体系。
其次,高校需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练,在保证优秀传统文化原真性的前提下,使其具有分明的层次、鲜明的特色和突出的主题,并结合文化传播的特点和要求,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内涵,以项目化和主题化的形式呈现精神培育、理想塑造、道德提升、人格完善等方面的育人内容。
最后,高校需要全面把握并精准明确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历史脉络及发展走向,找准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在逻辑和可行路径,借助新媒体、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施创造性手段,以文化渗透和文化育人的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话语转换的时代语境,并设计典型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案例和精品课题,通过融入现实、贴近生活、用于实际等方式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效果,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塑造功能和价值引领作用的发挥,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趣味性,助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
二、丰富育人载体,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首先,高校辅导员要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一系列文化育人实践活动,在思政教育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依托“大思政”育人机制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全过程,以兼具体系化和创造性的方式组织并开展文化性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德育讲堂、古典诗词竞赛、书画展览、传统文化电影节、文化遗产保护等活动中自觉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全面融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其次,高校辅导员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信息资源和技术手段,主动抢占网络教育新阵地,在高校的支持下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网络平台,以“线上+线下”和“施教+自学”的方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依托视频教育、远程连线、即时互动等方式向大学生传播富含人文性的教育内容,有效满足学生的思想诉求和文化需求。
最后,高校辅导员要强化对学生社团的指导,为学生开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社团活动提供支持和指导,鼓励大学生依托社团践行文化传承和文化弘扬的责任,赋予社团充分的发展空间,深化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使学生在社团组织和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和文化自信,在学习、生活及今后的工作中以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创新引导手段,深化优秀传统文化的适用性和时代性
首先,高校辅导员需要坚持因势而新、因时而进的原则,以增强文化育人成效为目的,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话语转换。探寻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结合点,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素材和内容,以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生动形象的形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并通过研究短视频、在线直播、网络语言的传播逻辑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创造性应用,为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注入内生动力。
其次,高校辅导员要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的准绳,指导大学生以暑期“三下乡”、校园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寻访等形式感悟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人文内涵,进而升华情感,感知民族血脉传承的精神力量,以此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高尚品德的赓续传承。
最后,高校辅导员需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潮流,以开阔的视野格局和包容的育人态度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特征,鼓励大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传承并弘扬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筑牢学生的思想根基和理想信念,同时迎合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认可不同文化形态的交互融合,在传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充分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引导大学生以人类文化繁荣发展的视角看待世界格局和国际局势,进而助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一项兼具系统性与创造性的育人工程,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与指导者,高校辅导员需要明确两者融合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自觉承担文化传承和弘扬的责任和使命,以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应用推动思政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助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国家人才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添加动力。
(作者单位:九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