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滚烫红心,做奔涌后浪
2024-12-31曾琴
设计背景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过于猛烈,已经深深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健康理念、认知态度等都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随之面临着新的境遇,要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和精准思维,在“大思政课”格局下直面新挑战,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全面提升。
预期目标
“五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涯教育和生态教育。生命教育,通过教育手段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善待自己和他人生命,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生存教育,通过教育手段,使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学会判断、选择、追求正确而有意义的生存方式,理性应对生存挫折,能够合法有效地解决生存危机摆脱生存困境;生活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自立自强、自尊自爱、自励自勉的生活态度,积极、阳光、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坚强、乐观、向上的生活耐挫能力;生涯教育,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帮助学生将学习的外部动力转变为内部动机,形成清晰的职业观和劳动观;生态教育,传授给学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共生共荣的发展理念,培育学生生态安全保护意识,遵守公民生态道德,养成绿色健康的生态行为习惯。
基本思路
以主题教育为契机,为深入贯彻落实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思政课”,让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锻炼中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以青年学生喜爱节日这个特点为着力点,以节日为时间点开展主题教育,青年学生在节日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和熏陶,既不会感到沉闷和教条,又能把节日过得更有意义,让学生在学思践悟中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活动设计
一、生命教育
一是感恩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青少年“希望你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将来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感恩祖国,便有了热爱;感恩社会,便有了公益;感恩父母,便有了孝道;感恩友人,便有了舍得;感恩自然,便有了环保;感恩磨难,便有了珍惜。感恩,是一种品质,是一种担当,是一种使命。
清明之思:清明时节,组织学生党员到云南陆军讲武堂开展以学思践悟党的二十大,寻访“奋斗的丰碑”,体悟“奋斗的成就”为主题的主题团日活动暨青马工程外出研学等参观学习活动,缅怀先烈,追忆英雄烈士先进事迹,重温入党誓词,感怀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珍惜新时代的历史机遇,在参观学习中思考生的价值、死的意义,通过重温历史、缅怀革命先辈,深刻感受先辈尚武爱国吾辈有责的担当意识,坚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理想信念。
养育之恩:在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里开展孝老爱亲主题活动,组织观影《摔跤吧!爸爸》《我本是高山》,并进行观后感评比交流活动,策划以“家”为题,“给父母写一封信”“我们集体给父母过生日”活动,举办“重阳之幸”摄影展等,在系列活动中感悟生命的伟大,珍爱生命。
爱国之怀:在和平年代,不是没有黑暗,而是伟大的国家和英雄的人民冲锋在前,把黑暗挡在了身后,给予国人光明和力量,是伟大的祖国给予人民太多的安全感。在青年学子中宣传“卫国戍边四烈士”的英雄事迹,弘扬“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大无畏精神,让宝贵的生命在为祖国的奋斗中、为人民的奉献中闪光,2023年的9月18日~10月6日期间,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红耀青春”辅导员工作室组织全校5个学院以短剧表演的形式,开展了系列事迹展演活动,引领广大师生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二是健康教育。一场疫情,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健康的重要,没有什么比拥有健康的身体更值得让人羡慕。健康的身心,不仅能使我们免受疾病的痛苦,还让我们领略到人生的更多精彩。
生理健康教育: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强不仅包括思想品德好、学业成绩优、创新能力强等,还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和具有体育精神等。青年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何谈建设强大的国家。
学院在“世界步行日”举行健步走活动,动员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传播“生命在于运动”的健康理念,培养学生勤于运动的良好习惯,锤炼学生的毅力和韧性。只有坚持运动,学生才会从懒散走向勤奋,从拖延走向自律,从羸弱走向强健;在“世界艾滋病日”举办了“知爱防艾抗疫”主题教育活动,包括主题班会、知识竞赛、专家讲座、主题演讲、社区宣传等多项活动,引导青年学生端正恋爱动机、洁身自好、养成良好健康习惯,远离疾病侵袭。
心理健康教育:钟南山院士讲,健康不仅仅指身体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和精神上的健康。以“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和“世界精神卫生日”为契机,开展了“弘扬抗疫精神,护佑心理健康”系列活动,包括心理健康话剧周、心理健康电影月、心理情景喜剧展演、心理主题班会和心理漫画创作大赛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此外,设计开展了户外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和游园会心理小游戏,组建了心理瑜伽社团开展心理健康运动培训等,从学生实际出发,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途径,打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品牌,协助青年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
二、生存教育
一是劳动教育。马克思说“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生存方式,而高等教育是直接面向职业的教育、直接通向工作和劳动岗位的教育,所以学校劳动教育一定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实习实训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劳动节前后,开展了“劳模校友进校园”活动,设立“劳模校友讲坛”和“行业尖兵宣讲会”,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和劳动品德;组织学生收看“五一国际劳动节表彰大会”,强化学生劳动思想引领;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开展劳动技能培育品牌活动,例如“教具设计大赛”“手工制作比赛”“标本制作比赛”和“模具创新制作比赛”等,强化学生劳动技能培养;组织支农支教社会实践、社会公益、创新创业、马拉松志愿服务活动等,强化学生劳动实践锻炼。2023年7月22日,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红耀青春”辅导员工作室导师和先锋示范队13人组成“信火相筑”志愿服务团“寻”至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逢春岭乡独家村“筑梦”,助力当地开创农村清洁工程新局面,提高农村居民卫生意识,实践团队在驻村工作队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独家村村委会所辖的小马槽村、独家小学、当地卫生所主干道及周边打扫卫生和垃圾清理。经过实践团队员一下午的不懈努力,独家村村委会辖区内环境中存在的“脏、乱、差”现象得到了初步整治,不仅维护美化了院落环境,同时拉近了与村民的关系,增强了村民环境保护,人人参与的意识。
二是安全与法治教育。学校加强大学生安全与法治教育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才、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维护校园和社会稳定的永恒主题。学校以“国家公民安全教育日”“国际禁毒日”和“国家宪法日”为契机,开展了“法律讲堂”“我和宪法”主题演讲比赛、普法知识竞赛、法律宣传微电影、普法志愿服务进社区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学生防骗、防诈、反邪教意识,同时组织学生集体收看法制纪录片,联合地方公安特警和消防部门,开展了防恐、防灾、防毒等演练活动,强化学生安全意识,树立法治思维。
三、生活教育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19世纪就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教育是学生由学校向社会过渡时期的重要指导课程,它包括人文素养、道德品质、礼貌礼仪等等。学院以“公民道德宣传日”为契机,组织开展了“善行云南”事迹报告会,邀请道德模范进校园,弘扬社会正能量;实施了“诚信考场”“诚信驿站”等活动项目,发起了“维护文明城市,争做文明学子”活动,开展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礼仪讲座、寝室美化大赛、三八女生课堂等,培育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
四、生涯教育
学校生涯教育的直接指向即就业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规划、精于专业、勤于实践。学院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基础上,举办了求职精英模拟招聘会、简历设计大赛、面试技巧讲座、企业家进校园、“青春大讲堂——校友风采”展示、“考试加油站”等系列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意提高专业能力,开展了“点滴碎阅”利用碎片化时间读书活动,还有“大学生宿舍文化节”、顶岗实习等教育活动,强化学生的规划意识和专业素养。
五、生态教育
学校对青年学生开展生态教育的目的是塑造生态理念、培养生态情感、提高生态践行能力、养成生态行为习惯。以植树节活动为契机,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植树造林活动,宣传保护绿色树木和森林,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尽最大可能减少点外卖次数,降低一次性塑料餐具的使用频率;以“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粮食日”等节日,开展了以“食光正好”“粮心”“生命之源”等为主题的短视频创作、漫画比赛、主题班会、主题党日、一团一品等活动加强节约观教育;宣传节能环保理念,举办了废物利用创新创作比赛,例如“别样模具小课堂”,倡导学生合理利用生活闲置品变废为宝;在每年的“国际志愿者日”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了青年志愿服务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小学、走进工厂等活动,宣传绿色环保理念,普及生活节能常识,倡导绿色文明生态行为。
效果及反思
“五生”教育是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立足点,强调推动大学生敬畏善待生命、积极关注生存、热爱包容生活、合理规划生涯、呵护关爱生态,进而促进青年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五生”教育是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需要学校创新教育方式,优化教育环境,还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支持和社会教育的有益补充,合力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健康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
曾琴,1985年生,女,汉族,四川巴中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作者单位: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