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黔江盐客调的节奏特点出发探索其文化传承方式
2024-12-31李雅坤
黔江盐客调作为非遗文化传承,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以观赏性节目形式在万庆村的大山里唱响。近年来,当地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盐客调”这一非物质文化作为校园特色文化,由盐客调传承人对学校师生进行传承教学。但是,盐客调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产物,它的存在与接受度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所以它的传播与传承需要找到一个与大众文化的共同载体。盐客调形成于劳动生活中,使用的是生活化语言,配合特有的节奏、背盐的语言,形成有劳动特色的盐客调律动。因此,掌握盐客调的节奏特点对其传承是具有促进与推动作用的。
黔江盐客调发展与传承现状
黔江区沙坝镇万庆村是盐客调的诞生地。重庆市黔江区地处武陵山腹地、渝东南中心地带,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远山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于一体的城市,也是重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渝东南中心城市。黔江区沙坝镇万庆村峡谷里的运盐古道,是当时唯一的食盐交通线,已沿用了近百年。倒沟河作为巴盐古道的必经之路,盐客们踩着河中石墩辗转于两岸,这里也被当地人称为“一百三十道沟”。铿锵有力的调子至今仍在盐道上响起:“八方盐客来扯伙,沿途唱的是什么。高石坎儿路边过,一肩挑上头道坡。上到头来歇气坐,凉风吹来好快活。慢慢逛嘛哟依哟……”这便是当地出名的盐客调,它起源于旧时盐工劳作时的一种喊歌形式。由于盐道崎岖难走,用扁担挑或用背篓背盐的盐客需要喊着号子赶路,以缓解肩上的负重。除了打气,让队友们不掉队,领头人喊的“盐客调”还有预警的作用,几十上百人在道路崎岖和泥泞的山路中前行,没有“通信系统”,要平安走出峡谷,非常不容易。后来,号子演变成了能唱的歌调,被称为盐客调,目前已被列为黔江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在,盐客调又慢慢地衍生出来很多其他功能,比如,背盐客们旅途中遇到路人,可以唱歌打招呼,遇到年轻漂亮的姑娘,也可以唱歌开开玩笑,打打趣。如今,当地的人们在干活或者赶路时候,仍然喜欢唱上几句盐客调。如今的盐客调作为一种非遗文化传承,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作为观赏性节目,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在万庆村的大山里唱响起来了。
为了加大对巴盐古道的保护力度,当地党委、政府将倒沟河峡谷和当地盐丹文化相结合,修整峡谷步道,并在原来的客栈地基上修建了观景台。美丽的峡谷风光,加上厚重的盐丹文化,近年来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览,大大推动了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以前,万庆的盐客调会唱的为数不多,为了把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万庆村培养了盐客调传承人。2016年,盐客调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沙坝镇中心校校园特色文化,由盐客调传承人对学校师生进行传承教学。
盐客调传承的重要性
黔江盐客调属于民歌三大种类中的劳动号子。劳动号子是一种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歌曲用于统一步伐,调节呼吸。盐客调是老背夫们随口唱出的歌调,一般由老背夫领唱,其他背夫跟随附和,以化解路途的苦闷。由于其形成于劳动生活中,使用的是生活化的语言,配合特有的节奏,背盐的语言,形成有劳动特色的盐客调律动。
中国的民歌大致分成三大类,三大类中除了号子,还有山歌、小调等等,号子的产生是和我们先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相关。我国的古籍《淮南子》里有一段话:“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段话鲁迅先生在讲劳动和文化的关系的时候,也曾经引用过,就是说举抬木头的人,前面一个人,有一声呐喊,后边的人跟着应和。跟着这个节奏,应和是用这样的一种歌声,这样的方法来统一节奏,分配他们的力量,要抬动大石头,必须把大家的力量用到一块儿去。号子就成了唯一的方式,所以,号子也是生产技术的一部分。由于现代化,这些手工的劳作都消失了,生产方式消失了,因此产生这些民歌的这个土壤就没有了,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过去,号子是生产技术的一部分,但今天,它是一种力量和精神的象征,也有一种和谐团结的这样一种超出了技术手段的这样的东西存在。
劳动号子是人类、自然和劳动碰撞产生的艺术作品,它的精华也被运用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当中,例如《黄河大合唱》这首全球华人耳熟能详的作品,它的艺术基因就来源于号子。“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包括当中的称词,表现的就是逆流而上,拼命要摇上去的状态。黄河大合唱这首作品,可以代表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华民族的内心呼喊和心灵的精神。这就是文化传承的常态,虽然它的生长方式随着社会发展在变化,但是其中的文化基因的东西在作品中保存住了。正因为这样,才能够产生《黄河大合唱》这样的作品。提炼来源于生活的艺术特点,用艺术手段来保存、普及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盐客调,不论是其对于艺术的价值,还是其文化价值,都是非常重要的。
黔江盐客调传承的问题以及节奏对于传承的意义
如今民歌在传承的过程中,都面临如下问题:其一是缺乏内在动力和现实场景。过去人们学唱歌是在挖地、撒种、收割、打麦、结婚、建房等任何时候,随意即兴地唱,就像说话吃饭一样正常。而现在的孩子们除了在学校里专门学习唱歌外,很少有其他的方式可以接触到。其二是民歌的传承大都是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大山去闯荡,许多年轻人甚至连家乡的方言都不会讲了,加之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他们更喜欢哼唱流行歌曲,民歌传承开始出现断代断层的情况。
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多方统筹,各地方都有一些对于民歌保护和传承的方法:例如将民歌保护纳入了社会经济发展整体规划;通过将民歌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保护多声部民歌相关知识、组织表演、收集整理、表彰奖励优秀传承人等。同时设立培养专门人才的场所,聘请传承人在中小学开设相关课程传习,使民歌得以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同时,随着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地方民间文化艺术在文旅结合中走出一条传承发展的新路。将民歌搬上各种重大节庆的舞台,用精心编排的舞蹈、娴熟动听的唱词、美丽的服饰及丰富欢快的表情,吸引年轻人去欣赏民歌、了解民歌,学唱的年轻人也多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虽然民歌的传承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是政府的重视给予了民歌生存的空间,以及更多探索其传承的角度。
音乐传承是多维度的。旋律、歌词、节奏都是构成歌曲的元素。盐客调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产物,它的存在与接受度必然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失去了历史、环境、文化的背景,它的传播与传承需要找到一个与大众文化的共同载体。其中,语言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载体,它所对应的是歌词的理解与传播。但是光有语言文字,不具备艺术性与特殊的记忆点。旋律是构成音乐的重要元素,但是旋律的传播有一定的难度,在音乐学习中,旋律的模仿与听辨往往是最难的,它需要一些专业基础,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快速掌握旋律的特点。所以,节奏在其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节奏具备有特色的记忆点,且在语言中普遍存在。生活中的语言表达都存在着约定俗成的节奏,即使最简单平凡的叙述也包含节奏的规律,只是这些节奏没有被记录,也不为察觉。当节奏特点与语言叠加在一起时,就会形成其独特的记忆点,且歌曲也开始具备了最基本的艺术形式。
节奏在原生态民歌传承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其方法与途径
盐客调可以说是一种“原生态”民歌。音乐学家乔建中先生和黄允箴教授是这样定义原生态民歌的:“原生态民歌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民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社会习俗息息相关,强调其赖以生存的地理自然环境。原生态民歌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具有很深的文化系统。”节奏是音乐的骨骼,在语言中,也常常通过节奏来传递情绪,这种节奏是约定俗成,是原生态自然形成的。与歌词和旋律比较,节奏的优势在于:相对于旋律的模仿,节奏模仿往往更加简单;节奏在我们的语言系统中是始终存在的;节奏所能传递出的信息是非常多的,同样一句词,用不同的节奏进行组合,其传递的意境完全不同。所以,节奏在文化的传承中可以说是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连接艺术与生活。
结合其特点,在盐客调传承过程的方法有如下两个思路:
一、记录节奏,分析节奏特点
“盐道的运盐体验”“盐客调进校园”等活动,无疑对于盐客调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种体验能够身临其境去感受盐客调产生的环境。这些活动也为盐客调走得更深、更远创造了条件。目前,关于黔江盐客调的音乐记录相对比较空缺,这也是很多原生态音乐共同面临的问题。西方音乐在传承的过程中,十分值得借鉴的一点就是记谱法与其音乐的同步发展和普及。反观我们的民族音乐,传承的过程中,对于民间音乐的记录一直有所欠缺。节奏的记录,是传承音乐文化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对于民间音乐的普及。要想走得更远,就离不开记录,有了记录才能更好地学习,也才能更好地教学。
二、结合节奏特点的文化内涵分析
节奏与节拍,在音乐表现中的地位异常重要。节拍就像心跳的频率、行进的步伐,而节奏则是千变万化的鼓点。节拍在有强有弱的相同的时间片段中,按照一定的次序循环重复;节奏则是用强弱组织起来的长短关系。由于单位拍的数目,强音位置以及强弱关系的不同,拍子又被分为很多种,这些拍子也都有其意义。比如要表达行进中的拍点,常用2/4拍,如果是舞曲,通常会用“强弱弱”这样的三拍子;在戏曲音乐中,常用每拍都有重音的一拍子。在民歌中常用的是散拍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散板,也叫自由节奏,它的风格较为自由。节奏是有文化内涵的,传统民族音乐中的节奏特色在音乐的创编中,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传统民族音乐作为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节奏意识体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和地域特色。不同民族的音乐在节奏上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展现出各自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首先,传统民族音乐中的节奏意识体现在对节拍模式和律动感的注重上。不同民族的音乐常常采用不同的节奏模式和律动感来表达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其次,传统民族音乐中的节奏意识还反映了各民族对于自然环境和日常生活的感知和表达。许多传统民族音乐借助于口语歌词和舞蹈来表达节奏感,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声音和动作来塑造音乐的律动感。这种与自然和生活紧密联系的节奏意识,使得传统民族音乐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趣。
原生态民歌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具有很深的文化系统。节奏是音乐的骨骼,在语言中也常常通过节奏来传递情绪。这种节奏约定俗成,也是原生态自然形成。它是大众文化与民歌之间共同的载体之一,节奏在我们的语言系统中始终是存在的,节奏能传递出的信息是非常多的,同样一句词,用不同的节奏进行组合,其传递的意境完全不同。所以,节奏在文化的传承中可以起到桥梁的作用,连接艺术与生活,在盐客调以及其他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中应该受到重视。
作者简介:
李雅坤,1987年8月生,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学。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