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VR技术的传统文化与“大思政课”深度融合的路径

2024-12-31于丽娜

三角洲 2024年22期
关键词:政课大思实效性

基于VR技术的传统文化与“大思政课”融合的目的及意义,通过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入,了解也不够深刻。因此,无法利用对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观念,这也同时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实效性。基于当前教育现状,结合当代人工智能及VR技术的发展,思考如何利用VR技术整合传统文化资源,探索融入思政教学的新路径,将传统文化资源更加生动形象地融入“大思政课”教学当中,提升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基于VR技术的传统文化与“大思政课” 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一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阐述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将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手段相融合,让传统文化“动起来”“活起来”,推进传统文化实现新的发展。

二是契合“大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发展的需求,增强思政课育人实效。新时代为继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必须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扩展思政课教学内容。

三是提升传统文化对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在思政教学中,利用VR技术创新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使传统文化更加生动形象地融入思政课内容,充分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增强传统文化对思政教学的实效性,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传统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

从理论上来看,利用VR技术使传统文化更加生动形象地融入思政教学当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而且有助于增强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实际上来看,基于VR技术的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学,使学生不用走出校园即可在虚拟现实环境、阅读实践中完成传统文化主题场景的参观实践活动,得到身临其境的感受,弥补了实践教学缺乏互动性的遗憾,使学生可以自主体验、自主探究式地学习。推动传统文化与“大思政课”的深度融合,借助传统文化的优势资源,利用VR技术创新网络教学手段,提升立德树人的实效性、针对性,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传统文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内外关于VR技术对教学的影响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方面,关于VR技术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学者赵增彦认为,在校外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理念,积极开发好利用好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出网络技术的交互性和快速性的功能,使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由原来的“平面”状态引向“立体”状态,从原来的单纯的“灌输”模式,转变成多样的“互动”模式,进一步把思政课从“单色”引向“多彩”。目前,在思政教学中,传统文化资源利用率并不充分,有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追求不能深刻理解和感受。思政课教师运用VR技术水平存在欠缺,并不能充分发挥出VR技术在教学中的实效性。虚拟现实技术教学平台开发水平不高。普遍缺乏创新型融合手段与方法,教学形式上缺乏创新性。

国外方面,在学科教育的其他领域,VR技术的应用同样能够发挥出它的优势。相关研究人员通过采用VR技术,对眼睛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模拟,将虹膜和瞳孔的视觉化呈现出来,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改变视点后产生的变化。对于VR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学科教育领域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教育的有效性等方面展开。

通过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将VR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推动传统文化与“大思政课”的深度融合,借助传统文化的优势资源,利用VR技术创新网络教学手段,大力提升立德树人的实效性、针对性,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传统文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基于VR技术的基础上二者融合存在的问题

传统文化资源利用率不充分。通过调查显示,部分高校对于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尚未能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好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尽管部分高校目前已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但实践性不强、效果不高,未能充分将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学中,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并不深刻。

思政课教师运用VR技术的水平欠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对虚拟现实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都很欠缺。因此出现思政课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与虚拟现实技术的要求不相融合的现象,教师不能充分利用VR技术创新教学设计内容,不能充分发挥出VR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实效性,导致思政课教师由于技术方面的欠缺,并不能发挥出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

虚拟现实技术教学平台开发水平不高。搭建技术教学平台,硬件上,需要构建出三维立体的教学环境。软件上,针对思政课所讲授的内容,设计开发出相应的教学资源。但是,很多高校由于受到经费和技术水平等限制,对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教室的软硬件依赖程度并不高,这就导致高校不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普遍缺乏创新型融合手段与方法。通过调查,有部分学生表示,目前学校在传统文化教学形式上缺乏创新性,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自身的价值观影响不大,授课效果不佳,缺乏创新型手段和方法。

利用VR技术创新教学课件的经验及做法

近些年,贵州一家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利用VR技术研发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课件的先进经验做法取得了部分成果,值得各高校借鉴和学习。

2020年,贵阳高新区一家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大数据、AR技术,将党史部分学习和思政教育教学进行了深度的融合,研发创新出针对中职院校和高校的“红船精神”相关内容的新课设计、VR教学等一款款新型的教学产品。运用VR技术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能够有效地解决思政课堂过去教学模式枯燥的问题。2020年,这家教育公司在教研中心课程设计师的带领下,开始尝试将党史融入课程建设中,并且深入去了解当前学校思政教与学中存在的一些短板,再进行不断修正和调整产品的设计,进一步通过场景化、游戏化和互动式的方式,将红色文化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进行有机融合,使大数据、VR与思政教育在这样的基础上碰撞出了别样的火花。目前,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已荣获17项软件著作权,已经为全省超过65%的高校的教学和培训工作,提供了针对性解决方案和全天候实时响应教学的大数据服务。并且在前不久的数博会上,该教育公司也以此次数博会为契机,为正在研发的“VR思政课”汇聚了更多新的意见和思路,开启了“弘扬中国精神”思政课的新路径。

思政教育创新的着力点是改革创新,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借力VR技术使得思政课程更加科技化、数字化是一种新的探索途径。同时各大高校和展馆展厅也在逐步建立VR思政教育馆。并且始终不断地深度融合人才高效培养体系,探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和新模式,以促进教育发展为中心的思想,为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吸引力为目标,助力培养红色文化精神的接班人。

VR技术与思政教育教学的融合,不仅实现了人机交互,还优化提升了思政课程内容的体系,运用多种数字化的教学手段,以及信息技术VR、AR、AI进行思政教学改革。在新时代,不断提高思政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地解放思想、转变理念,在形式、体制和模式上寻求更多方面的新突破。

基于VR技术的传统文化与“大思政课” 深度融合的路径

针对基于VR技术的传统文化与“大思政课”深度融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以下路径的探析:

一是以夯实校园文化活动为基础,创新第二课堂阵地的发展。校园文化活动是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学的一大阵地,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让传统文化相关主题活动成为传统文化熏陶的助推器。第二课堂是完善“三全育人”体系的重要手段,高校可利用地方优势,挖掘校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立校外传统文化实践教育基地,校内校外相结合,并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教学设计当中,创新教学内容,在VR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虚拟现实技术素养。首先是对教师观念层面的提升,通过对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使教师充分了解和认识到VR技术对于教育教学起到的实效性作用。其次是对教师技术层面的指导和提升,创新教学设计内容,将教学内容及时融入VR技术教学资源中去,使学生能在身临其境的自主体验和探索学习中,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三是加大VR技术与高校网络思政教学融合专项经费的投入。首先,充足的经费支持是开发和发展网络教学平台的基本保障,需要政府和高校强化资金方面的支持。其次,关于科研经费投入方面,可通过设立专项科研经费来支持项目的展开。再次,高校也可通过设立VR技术后期开发保障专项经费,对VR技术教学软硬件设备及时进行更新和维护。

四是创新VR技术支撑下的网络思政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有效融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在讲授法的基础上,采用沉浸式、体验式教学法、VR影像案例教学法和人机交互等方式方法,充分将VR技术应用引入思政课教学中去,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探索新的路径,期待达到以下方面的创新:

第一,教学理念创新。根据思政教育的实际,提出新的理念。强调思政教育的主体在于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注重对学生潜能的挖掘。

第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以多媒体实践教学活动教室为基础,创设虚拟实践考察情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地学习,更加强调学生的个性体验和自主创新的有效融合,从而培养学生在创新和实践方面的各项能力。

第三,教学工具创新。通过VR技术使传统文化“活起来”“动起来”,实现信息技术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

第四,教学内容创新。捕捉前沿信息、把握重点内容,充分开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及时挖掘其丰富的内涵,提炼出与时事同步的思政教育元素。

本文研究在对相关问题进行充分实证调查、客观分析的基础上,从传统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探索实践具有可操作性、普遍适用性、较好的实效性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运行模式,研究成果以论文、研讨会、报告会、公开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外辐射,建立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平台向外宣传,扩大影响,为新时代提高“大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促进传统文化与“大思政课”的深度融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思政工作实效性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本文研究成果首先在我校实施和应用。经过教育实践充分检验后,逐步向省内外高校推广。

作者简介:

于丽娜,1987生,女,汉族,吉林省通化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本文系2023年度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项目“基于VR技术的传统文化与‘大思政课’深度融合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L2023C10190138)研究成果。作者单位:山东协和学院。

猜你喜欢

政课大思实效性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大思政”改革视角下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