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词“韭菜”和“割韭菜”的语义发展和隐喻依据

2024-12-31刘畅

三角洲 2024年22期
关键词:引申义股民韭菜

“割韭菜”原指韭菜成熟后被收割,现在多用于比喻机构、基金抛售股票导致股市大跌,为其迎来新的建仓机会再重新在低位建仓,如此循环波段操作,获取利润;“韭菜”也因自身冒茬快,可收割次数多的特点,被人们赋予了新的含义。本文拟从隐喻学的角度,分析“韭菜”及“割韭菜”的词义变化和语义发展变化过程。

“割韭菜”引申义的形成过程

“割韭菜”字面意思是收割韭菜,而一批韭菜可以被收割很多次,在一些文学作品或者日常对话中,“割韭菜”往往用来比喻某种与之相似的现象。如“脑胶质瘤因特别容易复发,故被医生喻为‘割韭菜’手术”。这句话就利用“脑胶质瘤容易复发”和“韭菜冒茬次数多”的相似性作了比喻。但是这只是个别现象,“割韭菜”在这类句子当中只是充当着喻体的功能,其词义并没有发生变化。

“割韭菜”第一次通过打比方而产生固定义是在土改时期。通过BCC语料库,我们检索到71例土改时期的“割韭菜”语料。这一时期的“割韭菜”是指地主和富农为防止中下贫农积极响应土改政策而编造出来恐吓中下贫农的俚语。意为“一旦响应土改政策致富,便会像地主一样被打压报复”,用来形容冒尖致富后的中下贫农反而被批斗的现象。实际上,这种现象根本不存在,只是地主和富农用来欺骗贫下中农的幌子,让贫下中农害怕致富,以此保证自己的地位。随着土改的顺利进行,这个谎言不攻自破,这一引申义当然也就不复存在。

“割韭菜”第二次产生固定引申义“治标不治本”是在建国之后,寓意某事物被清除了一次又一次,依然源源不断,难以根除,像韭菜一样割了长,长了割。通过BCC语料库的检索后,我们得到50例表该词义的“割韭菜”语料。这一时期的“割韭菜”有时会和“拔萝卜”“连根拔”等字眼一起出现,形成对比。如“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制度创新,解决作风之弊才能变‘割韭菜’为‘连根拔’,人们才会越来越坚信‘改作风不是一阵风’。”(《人民日报》)这一时期“割韭菜”引申出来的“治标不治本”之意同样是通过打比方而引申出来的,这一引申义一直保留到现在。

另外,“割韭菜”还因其被割时的整齐而被引申为“整批抽调”,用来形容人员的大批调动,这种意义在公有制经济体制的背景下使用率较高。如“鞍山钢铁公司在去年曾经常不断地、零星地从生产方面给基本建设方面抽调干部,今年春季改用了‘割韭菜’的整批抽调的方式。”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人员不再大规模地调动,这一引申义的使用率也随之降低,近年来几乎没有这种语义的“割韭菜”语料出现。

“割韭菜”第四次产生引申义是在本世纪。随着企业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加,股票成为一种常见的理财方式。但股价的涨跌与幕后推手有着紧密的联系,不明真相的股民往往在幕后推手的操纵之下损失惨重,而幕后推手却因此盈利颇丰。如“又见大V‘割韭菜’!直播间荐股,散户买入就暴跌30%!”(新浪财经)这一引申义因为近年来普通群众对股票基金的狂热而被频繁使用,“割韭菜”一词甚至基于此引申义引申了新的意义。

“割韭菜”的以上四个引申义都是基于与“割韭菜”这一行为的相似性而引申出来的,而现如今“割韭菜”用途最广泛的引申义却是通过第四个引申义而引申出来的。“割韭菜”的第四个引申义是指一波又一波的股民的钱被幕后推手像割韭菜那样一遍又一遍地收割,在此基础上,网民们把“割韭菜”的使用范围扩大,使之不仅可以适用于幕后推手操纵股市,以此牟利这一现象,还可以用来形容商家不合理地从消费者身上获取利润这一现象。如“亚马逊培训机构疯狂割韭菜,学员退钱未果还被威胁封号。”(网易新闻)

由于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割韭菜”新义的发展过程和其产生原理,所以对于“一旦响应土改政策致富,便会像地主一样被打压报复”和“整批抽调”这两个不再被人们频繁使用的引申义不作进一步展开分析。

“韭菜”引申义的形成过程

虽然“割韭菜”和“韭菜”之间的关系很紧密,但并不是每次“割韭菜”产生引申义时,“韭菜”都随之产生与之相对应的引申义,“韭菜”的引申义数量远不及“割韭菜”。“割韭菜”作为动宾结构,其引申义大都是用来形容某些行为动作或现象的。而“韭菜”作为名词,其引申义多是用来形容某种事物。

“韭菜”发展出引申义是从“割韭菜”用来形容股市幕后推手利用信息差牟利开始的。起初,“韭菜”是指股民们的投资,后来随着“割韭菜”意义的泛化,“韭菜”的引申义也不断扩大,可以指一切由于地位不对等而产生的利益差。如消费者以高于成本很多的价格购买商品,那么超出合理利润的那部分就可以被称作韭菜。当“韭菜”的引申义与金钱利益有关时,一般是作为“割”的宾语出现。如“我国拟立法禁止‘大数据杀熟’,网友:终于不用‘被割韭菜’了”。(新浪新闻)句中的“韭菜”就是指消费者被迫损失的利益。随着“韭菜”的使用频次越来越高,发展到现在,“韭菜”已经从单指利益而演变成可以代指一切由于身份差而损失利益的人。

“韭菜”和“割韭菜”引申义的用法统计

这一节我们以“割韭菜”的“利用信息差、身份差赚取利润”这个引申义为主,主要探讨该引申义的发展历程。至于“韭菜”,由于其两个引申义都属于新词范畴,且使用频率都很高,因此我们在统计时会对这两个引申义都作考察。

一般来说,新词的使用是在网络上先流行起来,再由网络世界慢慢过渡到现实世界,被大众所接受,并广泛使用。因此我们拟从分析“割韭菜”和“韭菜”在网络中的使用情况开始,逐步分析二者的传播过程。

一、网络用语“韭菜”和“割韭菜”

我们以新浪微博作为网络调查对象。以“韭菜”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排除不符合语义的语料后,结果显示,2015年首次有人在新浪微博上使用具有引申义的“韭菜”及“割韭菜”。

2015年具有引申义的“韭菜”和“割韭菜”开始出现在新浪微博时,大多数还是围绕股市讨论的。但2015年之后,新浪微博上关于“韭菜”和“割韭菜”的帖子不再以围绕股市为主,而是股市和其他领域并重。随着“韭菜”和“割韭菜”的意义普及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上使用这两个词。仅2021年8月20日15时—16时,新浪微博上就有14例“割韭菜”的语料,68例“韭菜”的语料,说明“韭菜”和“割韭菜”在网络上非常流行。

除新浪微博之外,我们还通过百度百科和小鸡词典对这两个词语进行检索。结果表明,网友最早是在2018年8月在小鸡词典上为“割韭菜”和“韭菜”建立引申义词条,同年10月,百度百科开始建立其相关词条。说明“割韭菜”和“韭菜”在2015年之后逐渐被大众接受并使用,在2018年已经开始被广泛使用。

二、纸媒用语“韭菜”和“割韭菜”

新词往往是在网络上被人大量使用,其意义和用法稳定下来后,才会进入纸媒。本文以新华社作为纸媒研究对象,统计并分析符合要求的“割韭菜”及“韭菜”使用情况。

根据搜索结果显示,新华社最早出现符合其引申义的“割韭菜”在2018年,最早出现符合其引申义的“韭菜”也是在2018年。在此之后,除2019年,每年都会出现与之相关的新闻。

在新华社的报道当中,“割韭菜”一开始表股市牟利现象居多,而后以表任意牟利行为为主。截至2021年8月20日,“割韭菜”在2018的新华社报道中使用频次最高,在2018—2019年期间,其使用频次有所下滑;2019—2021年,其使用频次逐年稳步上升。

“韭菜”在新华社的报道中,表示“损失利益的人”这一意义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其在2018年至2019年期间使用频次呈下滑趋势,2019年至2021年8月20日期间,处于稳步上升趋势。

三、小结

通过网络用语和纸媒用语的“韭菜”和“割韭菜”对比,可以看出,“韭菜”最先是在网络上流行,并发展出固定义后,才被纸媒所引用。并且可以看出,这两个词在网络中的运用远比纸媒运用广泛。

“割韭菜”从一开始以表示“股市牟利”之意为主要引申义,到后来使用范围逐渐扩大。甚至随着“割韭菜”引申义的普及,“割韭菜”表“任意被榨取利润”之意的语料远超“股市牟利”之意的语料;当“韭菜”是作为“割”的宾语出现,表示股民的投资或者被商家忽悠走的钱,当其不作“割”的宾语出现时,一般都表示损失利益的人。数据显示,“韭菜表人”的语料数量远远高于“韭菜表利益”的语料数量。

隐喻视角下的“韭菜”和“割韭菜”

“韭菜”作为一种常见的蔬菜在人们眼里并不陌生,而“割韭菜”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活也同样如此,这二者都是通过打比方的形式产生现在大家熟知的引申义。Lakoffamp;Johnson《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而“韭菜”和“割韭菜”在产生引申义时,也正是因为隐喻发挥了作用。

“韭菜”和“割韭菜”产生引申义的隐喻机制。

一是基于相似性的隐喻思维。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指出“传统的修辞学家往往把隐喻过程看作语词偏离原有意义的过程,正是由于相似性和想象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隐喻过程才能发生。”“割韭菜”的引申义便是基于相似性的隐喻思维而被创造出来。

生长习性相似:“韭菜”作为一种植物,其生长特点是冒茬快,生长周期长,在其生命周期内可反复收割。这一特点与股民具有相似性。股民也是不断买入股票,一批股民抛出又有新一批股民买入,从而被幕后推手反复收割。后来“韭菜”泛指一切被榨取利益的人,也是基于同样的隐喻原理。

获益手法相似:传统意义上的“割韭菜”是指在韭菜成熟时对韭菜进行收割,而股市上的“割韭菜”是指等吸引一批股民买入,有了一定股金基础,幕后推手对这批资金进行收割。二者之间的获益手法具有相似性。而“韭菜”可以被多次收割,“股民”也可以被反复收割。

二是基于投射性的隐喻思维。Lakoff《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人类认知的基本特点是通过熟悉的事物来理解陌生的事物。已知或熟悉的事物就是隐喻的本体,而未知或陌生的事物则是喻体,将熟悉的事物的特征投射到陌生事物上,或者融合,构成一个新的领域。”根据投射性的隐喻思维,“韭菜”和“割韭菜”两个简单事物的特征被投射到其他复杂的事物上,以便人们更好理解复杂事物的特点。

“韭菜”和“割韭菜”的引申义均和其本义之间具有相似的特点,在日常使用时,可以帮助听话者更好更快地理解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也是“韭菜”和“割韭菜”引申义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的原因。

“韭菜”和“割韭菜”的引申义来源于股市,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被传播,意义范围不断被扩大,普及度也在不断提升,生命力非常旺盛。在未来,“韭菜”和“割韭菜”的引申义很有可能被固定下来,成为其基本义出现。

作者简介:

刘畅,1997年生,女,汉,安徽宿州,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作者单位:淮北理工学院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引申义股民韭菜
Dog-tired·“累成狗”
The Apple Doesn’t Fall Far From the Tree“有其父必有其子”
“割韭菜”用英语怎么说?
“耐”字原是剃胡须
画说汉字——摆(bai)
风云变幻——赫章韭菜坪
莴苣和韭菜
力量
力量
韭菜新品种辽韭1号的选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