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俗短语的语言艺术

2024-12-31王欣雨许多

三角洲 2024年22期
关键词:形象性思想性比喻

俗短语是人民群众在口语中长期使用的用来表明特定含义的富有形象性、相对固定的简短语句,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俗短语的特点主要有通俗性和口语性、地方性和文化性、思想性和蕴藉性以及形象性和想象性等。

俗短语又称惯用语,是人民群众在口语中长期使用的用来表明特定含义的,富有形象性、相对固定的简短语句。从语言学角度来说,作为一种音义结合体,它是大于词而小于句子的语言单位。俗短语具有完整述谓性的特点,能够表达较为完整的意思,句子是能够独立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两者在表意完整性方面具有一致性。

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人会将俗短语和谚语混为一谈,其实不然。二者有着根本的区别。其概念不同,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俗短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其形式不同,谚语多数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俗短语则有口语的气息和常言带有文言的色彩。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谚语,而“慢而稳,不走滚”则是俗短语。

作为极具特色的文学表现形式,俗短语既具有文学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其自身“俗”的特点。俗短语的特点主要有通俗性和口语性、地方性和文化性、思想性和蕴藉性以及形象性和想象性等。

通俗性和口语性

俗短语,顾名思义,其最突出的特征就在于“俗”。俗短语的语言,多为地方方言,或者是口头语言,书面色彩较浅淡。这种“俗”,不是低俗,而是通俗。其通俗性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因为俗短语用的都是地方方言或者白话语言,所以人们一看便知,一读便懂。但是这种通俗易懂,也仅限于这一个地区的人民群众,因为俗短语是这一个地区的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根据生活经验、地方特色总结提取出来的。比如说江苏的人就不太能理解陕北地区的某些俗短语,同样陕北地区的人也难以理解江苏地区的某些俗短语。如采录于泰州市的“个钱肉钉子”,“个钱肉钉子”指将单个的微不足道的小钱当成小肉块看待,比喻把钱太当回事了,过于吝啬。泰州兴化地区对这句俗语的理解为:一是过于节省,珍惜每一分钱,死抠,恨不得将一个钱掰两半用。二是一点小钱也不放过,同样拼命地去挣。三是不失时机地挣钱,“跌个跟头抓把泥”。“个钱肉钉子”,一点半点地赚取,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积少成多。有时被人小瞧,其实,他并没有可耻之处;有时受人称赞,虽然收入微不足道,但精神可嘉。

其二表现在俗短语的表达效果是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运用俗短语可以让话语更加生动形象,体现说话有文采,给听者带来很强的吸引力。如“十张嘴望着一双手”,意谓一家吃口多,全靠一个人干活挣钱;“比死人多口气”,形容人无所作为,烂死无用,也形容人在特定场合没有主见,一言不发,一声不吭。

俗短语是大众化的语言,常常是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下来的,因此表现出口语性的特点。俗短语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总结、创造出来的,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它们不仅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还可以用于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如采录于宿迁市宿豫区的“偷鸡不成蚀把米”,这句话广为流传,无人不知。本意是为了偷鸡,用一把米做诱饵引诱鸡,结果白白地亏损了一把米却没有偷到鸡,比喻付出了代价却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在日常交流中,大家常用这句话比喻一个人因小失大;在教育领域中,老师也常常用这句话激励学生好好学习,不可耍小聪明。

地方性和文化性

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俗短语而言,江苏的俗短语则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因为其中的很多说法都是这一个地区所特有的,通常以地方特色和文化背景为基础。例如“巧笃爷碰着阿巧笃娘”,这里的“笃”就是典型的吴语方言。江苏共有四大方言区,其中包含江淮官话、吴语、中原官话、胶辽官话四大方言区,吴语主要是苏锡常等地区的方言。这些地方独特的语言更能典范地反映一个地区的日常生活,以及揭示深刻的哲理。俗短语常常以当地方言或口语为基础,体现了特定地区的语言特色。如“石狮子弗开口”,这是采录于常州市溧阳市溧城镇的俗短语,常州人常常用“弗”来表达否定的意思。

俗短语中常常还会出现地理、气候和自然环境等地域特色的描述。不同地区的俗短语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富有表达力和感染力,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融入当地的语言和文化中。

俗短语的文化性表现为,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项,又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是重要的文化事项,指的是语言的诞生意味着人类文化的诞生,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一方面,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同时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语言从宏观到微观的变化都与其他文化事项联系在一起,社会政治、文化对语言的发展和使用起着直接的影响。俗短语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它们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抓住了小辫子”,清朝时人人都留辫子,一般打架时都会去抓对方的辫子,一旦辫子被抓,对方就受到控制失去反抗能力。现今,辫子不再保留,但这句俗语却保留了下来,意思是利用对方缺点,抓住把柄,使对方受到控制。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文化的代码,它是文化传播的媒介。文字对语言的记录,突破了语言在时间、空间方面的局限。俗短语内容之多,江苏省内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俗短语,如采录于常州市溧阳市溧城镇的“喜鹊没叫老鸦叫”,其释义是喜事变丧事,比喻好事变成了坏事;如采录于连云港市海州区羽山学会的“天不遂人愿”,指客观因素的变化往往不顺从人内心的祈愿,事物不按自己所想的发展,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有点做人总是无可奈何的意思。

由此可见,不同的俗短语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不同地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它包含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经验,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它不仅传承了民族文化,也传承了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思想性和蕴藉性

作为文学的表现形式之一,俗短语还体现出鲜明的思想性和蕴藉性。

俗短语的思想性是指俗短语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和智慧,以及它们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首先,俗短语的思想性体现在它们所传递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上。其次,俗短语的思想性还体现在它们对人们行为的指导上。许多俗短语告诫人们应该如何行事。例如采录于无锡的“萝卜弗当小菜”比喻对人随便,不尊重,不把人当回事。又如“不看僧面看佛面”,比喻看在第三方的情面上,帮助或宽恕某个人。这些俗短语强调了诚实、善良、正义等品质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遵循这些原则行事。这种思想性对于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社会的道德风尚有着积极的影响。俗短语的思想性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增进文化认同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思想性也使得俗短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社会价值。

蕴藉性是指一个事物所具有的内涵深刻、含蓄、有深度的特性,可以引出多种不同的阐释和理解。以艺术作品为例,真正的艺术作品往往不是直接呈现的,而是通过含蓄、隐晦的方式表达艺术家深层的情感、思考和观点,观众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方法去理解和领悟。这种特性使得艺术作品具有无穷的魅力和价值,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流传并被人们所珍视。同样,蕴藉性也可以体现在文学中。

文学通过富有艺术意味的语言符号运用,含而不露地表达深长意味的特性,使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丰富的情感和意义,从而产生共鸣和思考。尽管俗短语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是随着教育的普及,人们的文化水平也日益提升,单单通俗易懂的语句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了。因此,在俗短语的创造过程中,也在不断变得更为含蓄蕴藉。例如“不是黄金,就是废铜”,表面上说黄金与废铜外表相似,但价值大相径庭,贵贱天差地别。实则多是对孩子的展望,寓意孩子天资虽好,但如果不好好学习还是很难达到期望值。

再如“人心不足蛇吞象”,意指人的贪欲是无止境的,比如小小的蛇竟然想把庞然大物的大象吞下去。《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也。”意思是说有一种巴蛇,能把大象吃掉,消化了三年,才能把大象的骨头吐出来,这种象的骨头服用可以治疗腹内的疾病。由此可见,即使是神话中的大蛇,吞下一头大象,也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一般的蛇,要想吞食大象,当然是不自量力的。短短七个字,就对罪恶的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可见其思想之深度。总之,蕴藉性是一种内敛、含蓄、深度的特性,可以让人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领悟一个事物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情感。

形象性和想象性

形象性是指俗短语通常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描绘来表达深刻的道理。这些比喻和描绘,往往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喜欢在习惯用语中加上一些比喻、拟人等形象性的修饰,一是为了增添语言上的幽默感,二是可以表达得更为委婉含蓄。如“忙跟个兔爹样”,兔爹是跑得快的兔子,将人比作兔子,形容人极其忙碌的情况。再如“不是省油的灯”比喻某人心眼活络,办法较多,老谋深算不好对付。一千多年前,唐代邛窑的工匠创造发明了一种省油的灯。既然有省油的灯,那肯定有不省油的灯。不省油的灯用起来非但不能得心应手,而且很可能会产生种种麻烦,必须时刻小心留意。比喻某人与众不同,喜欢招惹是非,与其相处共事很不容易。比方说,相声中讽刺的那些在婚姻大事上要条件的“高价姑娘”;又比如,某些购物时斤斤计较过于挑剔的顾客;以及一部分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别人感受的人,都可用“不是省油的灯”来形容。

俗短语往往还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的艺术内涵。人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最直接就是反映在语言的表达上。它们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得这些道理变得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例如“锄头柄上长竹笋”,意谓根本不可能的事。锄头柄是砍下来的木头,不可能再长出竹笋了。因此想象锄头柄上能长出竹笋,现实中是不会存在的。

俗短语的形象性和想象性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它们通过具象化的表达、比喻象征、夸张变形和形象化的语言风格等手法,让抽象的概念和思想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记忆。同时,这些想象力也使得俗短语更加富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俗短语作为民众日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江苏人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同时,江苏省俗短语的研究,也为语言学和文化学提供了丰富的证明材料。通过对俗短语的分析,揭示了语言发展演变的规律及趋势,丰富和完善了语言学和文化学的理论体系,极大地推进了语言学科的发展。

作者简介:

王欣雨,2003年生,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许多,2002年生,女,江苏苏州人,本科在读。作者单位:宿迁学院。

猜你喜欢

形象性思想性比喻
找准“德性” 灌启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凸显思想性
歌唱中的形象性和语义性
比喻
时代感·形象性·情感化——周克芹给予中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的启示
说理也需要“形象性”——以《我有一个梦想》教学为例
起承转合+思想性
增强诗歌语言形象性摭谈
比喻最爱
什么是比喻
追求初三数学中考复习课引入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以《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复习》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