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历史经验调研的林釬文化传承与应用

2024-12-31陈淑贤

三角洲 2024年22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传统

古今中外,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人生经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林釬精神就是其中具有标志性的代表之一。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从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中汲取力量,通过诸多的融合研究与宣传,达到宣扬林釬精神的目的,借此提升民众的品行素养和工作奉献精神。基于历史经验调研的林釬文化研究与传承研究,能够帮助我们在优秀文化精神的历史演进道路中以史为鉴、以史为镜,探索出更优于现有传承之路的优秀环境。

林釬文化的定义及内涵分析

林釬(1578—1636),字实甫,号鹤台,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国子监司业、祭酒等职,拜为东阁大学士,人们尊称为“林阁老”。他为官清廉,办事公正,以“清恬异常,高风亮节”闻名于世。

林釬平生的事迹,以澹泊宁静、中正和平为核心。林釬少时十年苦读,从政后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嚣张跋扈,无视朝廷法度,欲用铜鼎、铜缸私铸钱币,以中饱私囊,不少官员惧怕其权势,敢怒不敢言。林挺身而出,坚决制止魏忠贤强取国子监铜器,与那些趋炎附势的朝臣相比显得格格不入。

当陆万龄一伙将凑集建魏忠贤生祠资金的簿册启事送到林釬面前,强迫其倡导捐献时,林釬气愤之下,“授笔涂抹”。屡次触怒阉党,林釬自知难以在京城存身。当晚,他把自己的乌纱帽挂在棂星门上,连夜离开京城。

林釬辞官后仍心系百姓,回到漳州后,兴修水利,筑坝引渠,建设家乡。碰到倭寇入侵,参与兴建万松关,抵御外敌入侵。

魏党倒台后,林釬得到昭雪。风骨铮铮、廉洁自守的林釬为朝廷赏识,于明崇祯元年(1628)官复原职,继而升为礼部侍郎兼侍读学士。复官三年,适逢郑芝龙与朝廷商谈招抚事宜,林釬从中斡旋,给予帮助。林釬大寿时,郑芝龙派人奉上千金作为寿礼,以表示谢意。一向清正廉洁、不谋私利的林釬婉辞曰:“成人之美,君子也;因之以为利,非君子也。”郑芝龙见信后深为林釬的廉洁自守叹服。

崇祯九年,朝廷选官,召林釬当面对答问题。林釬陈述了“用人、理财、清寇、宁边”四策,切中时弊,深受崇祯皇帝器重,受任东阁大学士,被尊称为“林阁老”,入阁参与研究军国大事。可惜林釬入阁仅半年,便因国事繁重、积劳成疾去世,享年58岁。皇帝念他一生廉洁奉公,御赐“澹泊宁静、中正和平”八个大字。

基于历史经验研究的林釬文化的发展现状

一、缺乏相应的文化环境、资源整合

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现有校园环境中往往以各类形式的文章、教材、影视作品、主题活动呈现在校园各个角落。而整合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并将其与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相结合形成校本特色教材的开发和应用还不够深入广泛,致使现阶段高校以文化浸润教学、以思想影响环境不够深入。

林釬文化属于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有机贴合现有教学和学生职业发展的优秀文化,基于历史故事和研究经验能够有效激励学生不断反思自我、积极学习,是值得在校园文化中画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优秀文化。部分高校在职业规划、育人融合文化的工作存在“刻板、不整合、不基于历史调研进行传播”的问题。首先,过于注重理论灌输,使用的教学方法相对僵化,缺乏对学生内在需求的充分关注,倾向于采用单向的说教方式,缺乏多样化和灵活化的渗透方法。

二、高校思政育人实践活动与文化活动融合度不高

林釬文化是典型的能够将历史故事、历史经验和学生现有性格、人格、未来发展相挂钩的优质文化,通过对历史事件进行复盘,对该类文化进行主题搭建,充分在校园内部和学生内部掀起“心系天下、自我修养”的优质文化精神。

而当前的实践活动设计过于强调技能发展,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人文关怀和传统优秀文化精神故事的耳濡目染,忽视了传统优秀文化精神进校园活动的过程。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伦理和人文精神没有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导致融合度不高。其次,高校育人工作在实践活动的组织方面显得十分欠缺,并且由于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实践活动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往往局限于表面,未能深度融入,从而无法发挥其价值。最后,高校在实践活动中往往将传统文化的传承形式化,缺乏对其进行深层次探索,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审美理念等精髓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运用,导致实践活动的教育效果局限于传统文化的表层。

林釬文化之于校园文化发展的价值解析

“中正和平”石牌坊所在的漳州古道,现在已经成为漳州理工职业学院的一角。漳州理工职业学院的师生以林釬“中正和平”石牌坊为荣。石牌坊已经成为漳州理工职业学院的校园文化,本项目以此为切入点,提出弘扬林釬事迹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研究。

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在于师生的发展。林釬幼时勤学苦读是莘莘学子要学习的精神;林釬廉洁自守是学生们走上岗位必备的职业道德;林釬抵御倭寇是爱国爱家乡的体现;即使赋闲在家,也要兴修水利,心系天下。所以,弘扬林釬事迹,让漳州理工职业学院师生学习林釬这些精神,从工作态度、思想品德、爱国情怀、职业道德上能够帮助学生群体在专业技能方面进一步成长。共同助力让学生在专业学习、日常生活、就业规划和人生价值的选择上有指标、有参考、有帮助。不仅能够进一步丰富课程思政内容,渗透专业学科的进程,也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成长的过程中更加精准,对高校专业成长与学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历史经验调研的林釬文化应用研究

一、找准融合,创新优质文化发展方法

要促进优秀文化与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高效融合,就要准确识别林釬文化与教学内容的融合点,同时保持理论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结合每门课程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在高校“纲要”课程中,应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结合优秀文化故事,如“家国情怀心中立,学子涵养显大义”的林釬精神;结合“实事求是”的视角,挖掘传统文化的德育资源,并迅速推进理论教学方法的创新。

可运用诚信宽容思想,化解学生对传统文化存在的疑虑或困惑,通过注重课程中的互动与对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接纳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并结合科学义利观,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实用性。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通过推送有趣、生动的历史文化内容,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以简洁而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可以优化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旨在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知识的传递与价值观的塑造。

二、重构路径,发挥课程文化融合的宣传功能

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工作融合,需要对现有课程进行全面重组,以最大程度发挥林釬文化的育人功能。在这一融合过程中,高校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充分整合现有师资力量,及时做好人才培养培训,并通过开设新的传统文化课程,以校本课程、选修课程或公共必修课程的形式,提供多样化的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并在教学工作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通过在不同学科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提升学科内容的思想性、文化性,促使学生在专业学科中培养综合素养。另外,教师不仅应注重传授抽象的理论知识,还应注重延伸相关内容,将林釬文化融入育人工作,促使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优秀传统文化。

三、提高能力,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深化课程

加强高校思政工作中师资队伍的建设,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对林釬文化的理解,并将其带入教学能力中,充分理解林釬文化中“尽职尽责、为国为民”的牺牲精神、敬业精神。

在教学理念方面,林釬文化的内涵作为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载体,其严肃性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适度融入趣味性的文学元素,例如林釬故事、融合林釬文化故事的校园活动等,在课堂中积极与学生互动,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深化传统文化精神的渗透。

传授价值观念的同时,可以立足于当前我国实际发展,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致力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需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背景,跟上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信息技术是社会技术发展的产物,为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渠道与可能性。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视频、应用程序等新媒体,引导学生围绕具体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索性分析,建立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在教学能力方面,教师需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相关讲座和培训,不断充实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以支持并丰富思政育人工作。这种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并将其运用于教学的方法,有助于促进教师队伍与教学内容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四、创新实践,实现林釬文化与实践教学的融合

伴随网络科技和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作为成年人的学生群体,能够自由使用各种社交平台和论坛网络,这样的网络遍布校园。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手机上探索寻觅到不同观点,获取不同信息,这也是学生学习阶段创新教育的手段之一、契机之一。学生能够通过这些网络媒体看到更多信息,学习更多知识。教师应不断创新自身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在网络媒体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正确的思想信息,与时俱进,将现有网络信息和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文化教育结合。

一是在课外社会教学实践中,积极创设体验式实践模式。与地方林釬文化相关研究机构合作建立文化育人实践教学基地,特别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林釬文化教育基地并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知林釬文化在各行各业中直观地渗透与融合,感受林釬文化中“两袖清风、一己为大业”的优秀职业精神。同时,组织学生参与和体验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林釬文化主题活动。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学生们可以沉浸在传统文化的魅力中,不仅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二是充分利用校园内实践教学资源。可以在校园内组织一系列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知识竞赛,以林釬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朗诵和舞台表演,这些活动应与思政育人工作相结合,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演讲增强学生表达能力,通过朗诵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另外,在活动设计中,应强调让学生独立参与和体验,使他们在具体实践中真正感知和理解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信。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文精神,传播正能量。

三是“实践”激励“教学”,深化思想教育效果。现阶段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因此在假期或是社会实践过程当中,可以引导学生多进行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多做志愿者等一系列社会活动。在该类经验当中,学生能够沉淀其思想意识,将所学所感相结合,既不脱离实际研究,又不脱离社会发展,深入贯彻优秀文化的教育效果,学校也可大力发展与社会相关机构的联系,建设在学校周边的思想教育政治基地,借用学校以及社区的相关平台,让学生在实践当中促进思维发展在实践当中获得成长。

思政育人视角下,有利于学生群体与教师群体打破身份的隔阂,打破年龄的隔阂,打破实践与理论的隔阂,打破专业与个人素质提升的隔阂。通过增强学生教师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思政教育建设与传统优秀敬老爱老文化的融合,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新型学习平台,鼓励全体师生在以传统文化为跳板的思想教育上形成合力。

作者简介:

陈淑贤,1995年9月生,女,汉,福建省漳州市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本文系2023年漳州理工职业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扩大“林釬人文园”影响力研究》(项目编号:20230102ZS)成果。作者单位:漳州理工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传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