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流变及美学特征

2024-12-31伍胜男

三角洲 2024年22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舞者形式

宋代民间舞蹈是中国舞蹈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多样性和深厚文化内涵备受研究关注。本文全面探讨宋代民间舞蹈的社会背景、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深入分析宫廷与民间舞蹈的异同,详细剖析其艺术形式、表演者技艺及传承模式。着重揭示舞蹈节目中蕴含的宗教、社会价值观、生活情感和文学元素,进一步解构其美学特征。通过系统研究,本文力求还原历史背景下宋代民间舞蹈的真实面貌,为中国舞蹈传统的理论建构提供深入洞见。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而其中民间舞蹈文化的兴起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面貌。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宋代民间舞蹈的发展轨迹、表演特点和美学内涵,揭示其在社会变革中的角色与影响。通过对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的异同分析,以及对舞蹈艺人、表演形式、传承方式的研究,将窥探宋代社会的文化脉络,挖掘民间舞蹈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之美。

宋代时期社会背景与文化环境

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期的一个重要时期,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宋代社会呈现出繁荣的经济景象,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农田水利的开发促进了农业生产,耕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技术水平有所提高。货币经济逐渐取代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商业活动日益频繁,市场经济迅速发展。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之一,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各个领域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文学方面,出现了陆游、辛弃疾等文学巨匠,词、曲等文学体裁繁荣。绘画方面,北宋的绘画理论逐渐成熟,形成了以文人画为主导的艺术风格。音乐与舞蹈在宫廷和民间都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随着社会的变革,民间舞蹈在宋代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过去宫廷中的舞蹈逐渐渗透到民间,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勾栏瓦舍等商业性演出场所的出现,使得民间舞蹈有了更多的表演机会。与此同时,舞队的兴起使得舞蹈不再局限于宫廷,而成为城市中一种受欢迎的社交娱乐形式。

宋代宫廷舞蹈与民间舞蹈的异同

宋代宫廷舞蹈由宫廷教坊负责,这一官方机构通过筚篥部、大鼓部、琵琶色、舞旋色等分类组织,形成了严格的舞蹈体系。这种组织结构使得宫廷舞蹈呈现出高度专业化的特征,由部长负责,各社长领衔,保障了舞蹈的艺术质量。宋代宫廷舞蹈不断演变,引入了新型歌舞表演如“转踏”和“队舞”。其中,“转踏”通过两个曲调循环重复演唱,融合歌舞,呈现出更为庄重和复杂的艺术形式。而“队舞”则体现为群舞,将表演人数增加,形成更为盛大的演出场面。

勾栏瓦舍是宋代城市中兴起的营业性演出场所,为民间舞蹈的表演提供了重要平台。这些场所不仅为舞者提供了专业的演出空间,还为广大观众提供了欣赏民间舞蹈的机会。勾栏瓦舍的兴盛使得民间舞蹈得以从传统的庙会、节庆场合中走向更广泛的社会舞台。在这些场所中,观众可以近距离感受到各类生动的舞蹈表演,从而促进了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创新。在宋代,舞队是由一群专业的舞者组成的,其组织结构相对灵活。舞队的成员包括技艺高超的舞者、武术演员以及杂技艺人,共同构成了一个多才多艺的团队。舞队的组织方式既可以是由个体组织而成,也可以是由舞蹈团体统一组织。这种组织形式使得舞队在表演时能够展示出更加多元的艺术特色。舞队不仅仅展示传统的舞蹈技艺,还巧妙地融入了音乐、武术、杂技等多种艺术元素。例如,舞队的演出可能包括独特的舞蹈编排、武打动作、高难度的杂技表演等,形成了一场丰富多彩、富有创意的综合性艺术展示。

宋代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与演出形式

《村田乐》是宋代民间舞蹈中独具特色的小型歌舞之一,以其清新朗雅的舞蹈形式,为当时社会带来了一抹文艺的亮色。在表演中,舞者们穿着色彩鲜艳、简约而富有农家特色的服饰,通过轻盈的舞步和活泼的身姿展现了农家欢庆丰收的场景。舞蹈的编排精巧,将农村生活的喜悦和活力通过舞蹈的形式传递给观众。舞者们的表情生动自然,每一次挥动的手臂,每一个翩然起舞的瞬间,都仿佛在述说着一个关于农家欢愉生活的故事。舞者们巧妙地模拟操持耕作、编织、搬运等农事活动,这些细腻而富有创意的动作,使整个表演更具真实感和观赏性。这种将日常农事与舞蹈相结合的表演形式,使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拉近了舞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舞台成为农家欢歌的延伸。

在滑稽舞蹈中,舞者们通过夸张的表情、夸张的动作,展现出戏剧性的喜剧效果。这种舞蹈形式通常以逗趣的情节为主线,舞者们通过嬉笑怒骂、搞怪滑稽的动作,使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一种轻松和愉悦。这类舞蹈不仅需要舞者技巧娴熟,更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表演天赋,能够巧妙地传达出幽默感。舞者们戴上精心设计的面具,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的结合,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角色特征。这种舞蹈形式常常富有戏剧性,使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神秘和悬念。

在宋代民间舞蹈中,一些节目的表演技巧极具挑战性,其中以竿上抢金鸡为代表。这一表演不仅要求舞者具备卓越的身体协调能力,还需要克服高度带来的紧张和压力,在艺术表达和技术难度之间达到一种完美的平衡。竿上抢金鸡的表演要点在于舞者需要站在一根高高的竿子上,通过各种身体动作展示出其高超的平衡感和灵活度。舞者必须准确无误地完成翻转、旋转等动作,同时还要与竿子保持高度的协调,确保自己在空中的稳定性。这种高难度的技巧要求表演者具备极强的身体掌控力和空间意识。竿上抢金鸡表演需要舞者具备极强的专业素养,不仅要精通舞蹈技艺,还需要深入理解舞蹈的审美原则。在表演过程中,舞者们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如动作设计、舞步编排等,使得整个表演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这一表演形式的技术挑战性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极富刺激感的舞蹈盛宴。观众在欣赏竿上抢金鸡的表演时,不仅仅是对舞者身体技能的赞叹,更是对其表演艺术的高度认可。

在宋代民间舞蹈的繁荣时期,舞蹈传承呈现出浓厚的师徒传统,形成了一种独特而有效的艺术传承体系。这一传统制度既促进了舞蹈技艺的传承发展,也在社会层面上构建了紧密的师徒关系网。舞蹈艺人通常通过师傅的亲自示范和指导,学习舞蹈的基本功和高级技艺。这种面对面的传授方式有助于学徒们更好地理解舞蹈的内涵,同时快速掌握复杂的舞蹈动作。师傅不仅是技术的传授者,更是文化、艺术理念的灌输者,为学徒们打下深厚的舞蹈基础。

师徒传承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进行,学徒们常常随着师傅参与各类演出和比赛,通过实际表演不断提升自己的舞蹈水平。这种实践中的传承方式使得学徒们在真实舞台上锻炼自己,逐渐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同时也为民间舞蹈的传统注入新的元素。师徒传承的另一特点是注重学徒的个性发展。师傅会根据学徒的身体条件、天赋特点,因材施教,让每位学徒在保持传统时能够突显个人的独特魅力。这样的个性发展使得每一位学徒都能在舞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丰富了整个民间舞蹈的艺术面貌。

宋代民间舞蹈的美学特征与文化内涵

宋代民间舞蹈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深刻的身体语言和审美观念,舞者通过精湛的身体表达,将情感内化于舞姿之中。表情、手势、身段的协调运用,不仅使舞蹈更具艺术张力,更体现出当时社会的审美趣味。审美观念的形成不仅受到社会时代的影响,还反映了人们对美的独特理解。在身体语言方面,舞者通过对眼神、手势、肢体动作的巧妙搭配,将内心情感逼真地呈现给观众。这种细腻入微的表达方式不仅弘扬了审美传统,也为后世的舞蹈表演提供了借鉴。

在审美观念方面,宋代社会的审美趣味主要受到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影响,注重雅致、典雅。舞蹈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将这种审美观念通过舞蹈的表演传达给观众。这一时期,社会的审美情趣注重内涵和意境,舞蹈则成为一种完美的表达方式。舞蹈在表达情感时通过独特的审美观念将社会文化融入其中。身体语言不仅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对当时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有力诠释。

宋代民间舞蹈服饰的设计注重考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理念。舞者的服饰通常采用丰富的色彩和精致的面料,以凸显舞蹈的艺术感和舞者的身姿美。服饰的样式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舞蹈主题,选择合适的服饰来凸显舞蹈表演的特色。例如,在表演庆祝丰收的舞蹈中,舞者可能选择富有喜庆色彩的服饰,如明黄、翠绿等,以展现欢腾和祥和的氛围。而在表演抒发离愁别绪的舞蹈中,服饰的设计可能偏向素雅,采用淡雅的色调,强调舞者情感的内敛和细腻。

除了服饰,表演道具在宋代民间舞蹈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这些道具既可以用于强化舞蹈的氛围,又能够提供更多的表现空间。在特定主题的舞蹈中,舞者可能使用扇子、花鼓、彩带等道具,通过巧妙的操控,使整个舞台更具生动感和层次感。道具的运用旨在通过视觉效果的丰富呈现,使观众更深刻地体验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通过服饰和道具的精心设计,宋代民间舞蹈在视觉上达到了艺术的巅峰。舞者在丰富多彩的服饰中展现出舞蹈的美感,通过巧妙运用的表演道具将情感更为深刻地传达给观众。这种审美追求和对细节的关注,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艺术的高度重视,也为后来的舞蹈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宋代的舞蹈节目中,宗教信仰常常得以充分体现。一些舞蹈作品通过舞者的动作、服饰和音乐,呈现出与佛教、道教等宗教相关的场景和仪式。这种舞蹈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的再现,更是信仰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舞蹈的形式,传递对神灵的崇敬和敬畏之情。舞蹈节目中蕴含的文化元素还包括对当时社会价值观念的传递,某些舞蹈作品通过叙述古代传统的故事,如英雄豪杰的事迹或爱情传说,以展示社会对勇气、忠诚、爱情等的推崇。这种通过舞蹈传递价值观念的方式,使得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并理解社会的核心价值。

宋代民间舞蹈在表演节目中还注重通过舞者的动作和表情,真切地抒发生活情感。这体现在对生活琐事、欢乐团聚、离愁别绪等情感的细腻描绘中。通过具体的舞蹈形式,观众得以感受到舞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情感的真挚表达,使得舞台上的情感共鸣能够渗透到观众的心灵深处。一些舞蹈节目以文学经典为题材,通过舞蹈形式再现了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的场景和情节。这种文学经典的再现不仅丰富了舞蹈的内容,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对当时文学艺术的感性体验,使得文学与舞蹈在艺术上相互交融,共同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舞蹈节目中这些文化元素的融入,使宋代民间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呈现,更是对当时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和情感生活的真实记录。这些文化元素的传承与发扬,为后来中国舞蹈传统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在探索宋代民间舞蹈的丰富历史与文化内涵后,更深刻地理解了其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宋代民间舞蹈以其多样性、技艺、审美特征为后世所传颂。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也为今日舞蹈创作提供丰富的源泉。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更加注重对舞蹈背后文化内涵的挖掘,将其传承与发扬光大,为舞蹈艺术的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简介:

伍胜男,1997年7月生,女,汉族,湖北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舞蹈教育。作者单位:湖北恩施学院。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舞者形式
舞者
舞者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舞者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可疑的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