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志》人物鲁肃解读

2024-12-31刘洪宇

三角洲 2024年22期
关键词:鲁肃东吴三国志

《三国志》以客观、全面、严密的史料收集和整理为特点,成为研究三国时期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这本书不仅对后世历史学家和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成为文学创作和影视剧的重要素材。其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如曹操、刘备、周瑜等重要人物,被后人广泛传颂和演绎。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鲁肃辅佐吴国孙权鼎足江东,对东吴政权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其形象值得深入研究。

家庭背景及人生履历

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是一个士族聚集的地方,鲁肃就是出生于这样一个士族家庭。

一、家庭背景

“人生四大悲”第一悲“幼年丧父(失母)”让鲁肃赶上了。鲁肃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失去顶梁柱意味着丧失了主要经济支柱和精神支柱,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情。好在鲁肃家境较为殷实,又有一位好祖母,幼年时期并未感到孤苦和无助。加上家族在当地也有一定的势力,因此,鲁肃受到了良好的家族教育和地方文化熏陶。

二、仗义疏财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鲁肃“以赈穷弊结士为务,甚得乡邑欢心”的形象,展现了他慷慨大方、乐善好施、有远见卓识、有社会责任感等多方面的优秀品质。这些品质为他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信任。“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当周瑜为了寻求鲁肃的帮助而来到他家时,鲁肃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家中存储的一半粮食(一囷三千斛的米)赠予了周瑜。

三、四次择主

鲁肃从小就有雄心壮志,他不满足于做一个富豪,而是希望能在乱世中有所作为。在选择老板的过程中,鲁肃考虑了多个因素。鲁肃在江淮一带较有名望,深受袁术的赏识,曾在袁术麾下担任过东城长。但他很快便发现袁术“无纲纪”,难以成大事,于是便辞官离去,寻找更有前途的合作伙伴。其次是孙策,奈何孙策身边旧臣重臣太多,年轻的鲁肃很难崭露头角。再次是庐江、九江之间的巢湖一带的豪族郑宝,但是未及投奔,郑宝已在199年被刘晔所杀。最后,他选择了周瑜,两人结成公孙侨、季札那样一见如故的交情。在周瑜去世后,鲁肃又忠心辅佐孙权,并最终成为东吴的重要谋士和大臣。

四、英年早逝

鲁肃卒于建安二十二年,时年四十六岁。他的离世确实让人感到惋惜。关于鲁肃去世的原因,史书上记载甚少。《三国志》草草数语,言不尽意。“权为举哀,又临其葬。”鲁肃去世后,东吴之主孙权为其举行哀悼仪式,并出席了他的葬礼。诸葛亮与鲁肃是孙刘联盟的倡导者和维护者,他们之间虽然分属不同政权,但彼此间有着一定的了解和尊重。因此,鲁肃去世后,“诸葛亮亦为发哀”。作为联盟的重要倡导者和维护者,鲁肃的离世使得孙刘联盟内部的平衡和稳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辅佐东吴和三分天下

鲁肃是东吴的重要谋士和将领,他以忠诚和智慧为东吴的崛起和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慧眼识君

建安五年,孙权时年十八岁。鲁肃的慧眼识孙权,体现在他对孙权的深入了解和准确判断。他知道孙权有雄心壮志,不甘于屈居人下,因此他用自己的才智和忠诚,帮助孙权明确了方向,坚定了决心。同时,他也看到了孙权的潜力和可能性,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才智和力量,投入孙权的事业中。堪称江东版的隆中对,其核心是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的侵略。孙权对鲁肃的才能和眼光非常赏识,一时间堪比伯牙子期,经常询问鲁肃国家大事。

二、力主抗曹

裴松之认为孙刘联盟“皆肃之本谋”。刘表死,“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鲁肃最先提出孙刘联盟,并乘吊丧荆州刘表之机,面见刘备,为后来的孙刘联盟奠定了基础。曹操会猎檄文一到江东,东吴朝堂上下主要分为两派。主和派主要以张昭、陆绩等人为代表。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意图一举消灭孙刘联盟。陆绩认为武力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曾在朝中多次以前车之鉴进行叙述,来阐述保持和平统一的想法。张昭主张与曹魏议和,认为孙吴应该向曹魏称臣,以换取和平。他认为孙吴的实力不足以与曹魏抗衡,因此应该采取守势,避免战争。主战派主要以周瑜、鲁肃等人为代表。他们认为曹操虽然势力强大,但远道而来,疲惫不堪,且士兵多为北方人,不适应南方水土,战斗力会大打折扣。因此,他们主张利用这些有利因素,积极备战,与曹操决一死战。

三、为曹树敌

“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曹操原本正在计划一些与荆州或刘备有关的军事或政治行动,而孙权突然将土地借给刘备无疑打乱了他的计划,使他感到措手不及和震惊。这也暗示了孙刘联盟对当时三国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赤壁之战后,荆州被三家瓜分,刘备占据了荆南四郡与南郡、江夏郡南部,而东吴则只是占据了南郡和江夏郡一部分。因此,刘备向孙权借的实际上是南郡,而非整个荆州。鲁肃力主借南郡给刘备,主要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他认为,刘备在荆州深得人心,可以利用刘备来控制荆州,并将来自曹操方面的战争压力分散到刘备身上。此外,鲁肃也认识到,东吴刚进入荆州不久,还未建立起威信,借给刘备南郡可以安抚他,同时也可以借刘备之力共同对抗曹操。

四、力促联盟

鲁肃深知天下大势,为孙权制定了先保江东,再图北方的战略。在促成孙刘联盟的过程中,鲁肃起到了主导作用。他力主联刘抗曹,与诸葛亮等人共同游说孙权,坚定了孙权联盟的决心。这一联盟不仅使东吴得以在赤壁之战中获胜,而且也为东吴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鲁肃的这一决策无疑是正确的。刘备得到了南郡后,实力大增,成为能够与东吴、曹操相抗衡的一方霸主。而孙刘联盟也因此更加稳固,共同对抗强大的曹操。当然,鲁肃力主借南郡给刘备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和争议。

战略眼光与大局意识

鲁肃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家,他的战略眼光与决策力确实是他成功的关键因素。

一、敏锐的战略眼光

在传统文化中,诸葛亮被塑造成一位集忠臣与智者于一身的历史人物。他卓越的政治智慧、深远的战略眼光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和尊敬。从公元208年《隆中对》“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到公元227年《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诸葛亮把“兴复汉室”作为自己毕生的奋斗目标,但事实证明并未如其所愿。据《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记载,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鲁肃提出了榻上策,“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的观点。他分析天下形势,认为汉室已经无法复兴,而曹操也难以在短期内被消灭。因此,他建议孙权立足江东,拥兵自保,同时与刘备结盟,以图长远发展。鲁肃并没有完全否定汉室复兴的可能性,而是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汉室复兴已经不太可能。同时,他的重点在于强调孙权应该采取实际可行的策略,以确保自身和盟友的生存和发展。

二、清晰的战略规划

他提出了“鼎足江东,稳固根本;据扬取荆,窥探上游;并益州而尽长江所极,形成南北对峙;徐图天下以成帝业”的战略规划。鲁肃为东吴规划了雄伟的战略蓝图,即通过稳固江东,逐步扩张到扬州、荆州和益州,最终与北方的曹魏形成南北对峙,慢慢图谋天下,以实现统一和建立帝业的目标。这一规划的最高目标是统一天下,成就帝业,最低目标是鼎立南北朝,成就霸业。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虽然东吴并没有完全按照鲁肃的规划来发展,但这个战略规划仍然对东吴的政治和军事决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坚定的战略定力

赤壁之战前夕,鲁肃展现出了坚定的战略定力,为东吴应对危机提供了重要的支持。面对曹操大军南下的威胁,鲁肃并没有被吓倒或陷入恐慌。他深知东吴的实力与曹操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但他坚信东吴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来应对这场危机。他提出了联合刘备共同抗曹的战略构想,并积极奔走于刘备之间,最终促成了孙刘联盟的形成。在赤壁之战后,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和各方势力的角逐,鲁肃始终保持冷静和清醒的头脑,坚定维护东吴的利益。他通过外交手段与刘备、曹操等各方势力进行交涉,为东吴争取了最大的利益。

四、卓越的大局意识

“及羽与肃邻界,数生狐疑,疆场纷错,肃常以欢好抚之。”吴蜀为争夺荆州的控制权而发生了多次冲突,关羽和鲁肃在边境上的对峙是其中的一次。鲁肃明白在复杂的政治和军事环境中,维护边境的稳定对于整个联盟的安全至关重要。因此,他采取了主动的措施,通过友好的态度和行动来缓和紧张局势,避免了可能的冲突。“肃住益阳,与羽相拒。”鲁肃以理服人,既表达了孙权的立场和态度,也指出了刘备的错误行为,并尝试通过沟通和谈判来解决问题。同时,他也批评了关羽的强硬态度和图谋力争的行为,强调了道义和正义的重要性。这种以大局为重的态度和行动,为孙刘联盟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鲁肃从一开始就是东吴集团领导核心人物之一,而不是文学、戏剧中的可有可无的小角色。鲁肃不是一介文弱儒生,而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大将形象,“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学击剑骑射”“讲武习兵”“自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贯”。出于对鲁肃个人才能、威望以及东吴国家利益的全面考虑,周瑜在临终前,推荐鲁肃接替自己。鲁肃在接管周瑜的部队后,部属从四千人增加至万余人,这显示了鲁肃在民众中的威望和吸引力,以及他在军事指挥上的能力。鲁肃是孙刘联盟的推动者和维护者,对三国鼎立形势的促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鲁肃是一个有德、有谋、有为的历史人物。文学不是历史,文学也不能等同于历史。我们需要认真考察文学中的鲁肃和历史中的鲁肃,才能还原真实的鲁肃形象。

作者简介:

刘洪宇,女,河北廊坊人,硕士,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词汇学、秘书学。本文系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中国历代秘书人物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020JYXM49)成果。

猜你喜欢

鲁肃东吴三国志
乱世豪杰
东吴·名家
鲁肃的深谋远虑
称象
大话三国志
三国军师争锋之鲁肃:三国最被低估的富二代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当涂县“天子坟”东吴墓考古发掘取得阶段性成果
羊祜以德服人
鲁肃机智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