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下经典文学作品的影视化呈现

2024-12-31何怡然

三角洲 2024年22期
关键词:栏目受众文学

受众黏性与综艺化表达

一、“教”与“乐”相辅相成的演艺形式

黏性是决定一部作品能否得到广大受众认可并传播的重要特征,而一部作品的黏性取决于多个方面的主体塑造、传播方式与吸睛亮点。综艺类节目作为当下收视份额第二的节目类型,以其轻松且有趣的节目风格在大众中具有较高的受众广度,以综艺类节目为媒介,对经典文学进行二次演绎与诠释,是当前主流的一种国学文化传播方法。

文化类综艺节目“寓教于乐”的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让观众在娱乐的同时,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文化类综艺节目通常会涉及各种文化知识和信息,这些内容如果只是干巴巴地呈现,很难引起观众的学习兴趣。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让观众在娱乐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增加观众的学习热情。

文化类综艺节目可以涉及各种不同的文化领域和知识点,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让观众在娱乐中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文化类综艺节目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让观众更容易地接受和理解文化知识和信息,从而增加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周期性连续性的叙事模式

提升受众黏性的传播方式脱离不了刺激本身的连续性与接受刺激的频率,而具备叙事性、系列化的文化类综艺无疑具备以上特征。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叙事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知某种文化,同时也能够增强观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叙事元素设计富有感染力。文化类综艺节目通常会涉及很多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这些内容如果只是简单地讲述,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反应。通过叙事,可以让这些内容更加生动、具体,增强其感染力,让观众更容易地被故事所吸引。

叙事设计强调塑造人物形象。文化类综艺节目中的历史人物、文学人物等都是有自己的性格、情感和生活经历的,通过叙事可以更加生动地塑造这些人物形象,让观众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这些人物,并且从中感受到文化的内涵。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故事和人物角色,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叙事方式传承经典文化。文化类综艺节目通常会涉及传统文化,通过叙事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些文化,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知这些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三、为经典塑造亮点的科技手段

在现代社会,科技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类节目也不例外。科技的引入可以为文化类节目带来更多的创新和亮点,让观众更好地体验和感受文化的魅力。5G+AR等新技术、新应用、新成果的赋能不仅拓展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意象空间,也让广电视角历久弥新的传统文化“动”了起来、“燃”了起来。舞蹈《唐宫夜宴》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虚拟场景与现实舞台融合,让博物馆中定格的唐俑变得鲜活生动。在表演过程中,舞台逐渐变成一幅古典画卷,14个唐代乐俑在博物馆中“复活”,化身为一群娇憨丰腴的唐朝少女,在虚拟的博物馆场景中嬉戏打闹,穿梭在一系列国宝级文物之中,绘就了一幅钟鸣鼎食、辉煌灿烂的盛唐画卷,让观者无不赞叹。

科技的引入可以为文化类节目带来更多的趣味和创意,让观众更加愿意去接触和了解文化。例如,央视多个文化类综艺节目都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来模拟历史中的场景,丰富观众的视听体验。

科技的引入让文化类节目注入新的血液,丰富的形式吸引了年轻观众。例如,通过大屏幕、LED灯光等技术手段可以为文化节目增加更多的视觉效果,让观众更加享受观赏的乐趣。

科技的引入可以让文化节目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促进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例如,通过抖音社交媒体、直播等技术手段可以把文化节目传播到更多的人群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文化。

受众推广与融媒体营销

一、历史人物的IP化重塑

我国经典文学人物多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影响力,人物IP的出现通过对其形象的运用和延伸,加强了文学人物的品牌性及传播性。在综艺节目中塑造有代表性的文学人物对于文化的传播与发扬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塑造文学人物IP时应保持原著精神。作为从文学作品衍生出的IP形象,在塑造过程中,无论是舞美还是人物造型都应结合原著人物的造型及精神面貌,否则将失去原著的基础粉丝群体支持。

其次,塑造文学人物IP时应彰显人物独特个性。经典文学人物可以成为经典多因为其性格、行为、语言等方面的塑造,使其形象更加生动、立体,能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针对人物独有的特征及道具打造符号化形象,这使得其形象在文化传播中更容易被识别和接收。在国外的经典作品中,福尔摩斯的烟斗、夏洛特的披风都是非常符号化的代表。

最后,塑造文学人物IP适应市场需求的同时保持历史传承。文学人物IP的出现就是顺应市场需求,根据不同的市场进行细分,对人物形象进行创新及延伸。文学人物IP塑造在考虑市场时也需承载对历史的传承和尊重。塑造过程中更应注重文化价值的传递,以及对人物形象的保护。因此,综艺节目通过塑造历史人物IP,可以让观众更加了解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同时也能够为历史人物的形象打上深刻的印象。

二、推广方式的年轻化发展

经典文学的科技化传播多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移动应用等,将经典文学作品及人物传播给更广泛的读者和受众,以提高经典文学的传播效率和质量。融媒体作为经典文学传播的重要手段,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

提高传播效果。融媒体可以将经典文学作品以多种形式呈现,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提高传播效果。例如在公众号当中进行精彩内容或主题内容的传播。如,《纪实72小时》:该节目通过融媒体手段,如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以及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向观众介绍历史人物和文化遗产。例如,在节目中,通过360度全景拍摄,向观众介绍了故宫的宫殿、建筑和文物等,让观众更加了解故宫的历史和文化。

拓展传播渠道。融媒体可以将经典文学作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播,包括电子书、网络文学、社交媒体、影视作品等,可以拓展传播渠道,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经典文学作品。像抖音等多种平台皆可进行文化内涵的宣传。《中国诗词大会》通过融媒体手段,如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以及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向观众介绍历史诗词和文化。在节目中,通过演唱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歌,让观众更加了解李白的诗歌才华和人生经历。

增强传播互动性。融媒体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体形式和渠道,与读者进行更多元化的互动,包括评论、分享、点赞等,可以增强传播互动性,提高读者参与度和传播效果。多部综艺节目会在微博、哔哩哔哩网站等进行历史人物虚拟账号的开设,与观众进行实时互动。

现阶段,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可以表达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人人都可以扮演心中的经典形象。微博中可以用虚拟人物进行推广,微信公众号也可以根据人物进行深度解读。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网站中更是有很多素人进行经典人物的扮演及经典场景的还原。包括关羽、孙悟空、闰土、祥林嫂、白毛女等多种文学经典形象陆续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

三、营销渠道的多元化发展

融媒体可以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技术手段,提高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播效率,例如使用智能推荐算法,将经典文学作品推荐给目标读者,提高传播效率。针对曾经浏览过经典文学相关内容的观众,进行大数据分析后定点投放,加强文化传播效果,融媒体已成为历史人物推广的新途径。

科技可以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技术手段,提高经典文学营销的效率,例如使用智能推荐算法,将经典文学作品推荐给目标读者,提高营销效率。

科技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经典文学营销,包括电子书、网络文学、社交媒体、影视作品等,可以拓展营销渠道,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经典文学作品。

科技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体形式和渠道,与读者进行更多元化的互动,包括评论、分享、点赞等,可以增强营销互动性,提高读者参与度和营销效果。

科技可以为经典文学营销提供更多创意,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或增强现实技术,将经典文学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经典文学作品的魅力。

受众传播与价值导向

一、坚持内容为王:弘扬传统文化

综艺节目是现当代人民丰富自身精神文化的重要渠道,越来越多的综艺节目将精神文化与受众需求相结合。一部优秀的综艺节目,必须把形式创新、内容多样、内涵丰富融入其作品中,受众的需求也从简单的娱乐转变为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而高质量栏目品牌建立时弘扬传统文化就是其基本保证。

受众对于栏目的选择多由其生活方式、心理需求及审美取向决定。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在年轻及中年群体中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在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的青年一代中更是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二、市场化运作的中心:多元文化的年轻群体

以年轻受众为中心,贯彻“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是建立栏目的品牌、进行市场化运作的核心要素。栏目在设置时多会明确其市场定位。而年轻群体作为栏目的主要受众群体,什么类型、什么风格符合他们的审美则是栏目设置时考虑的重要因素。

现阶段大量优秀的文化类节目涌现,多元文化作为其制胜的关键。将传统文化与年轻群体的喜欢结合起来是提高节目质量的有力手段。《我们来了》节目邀请了来自中国各地的民间艺人和文化传承人,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增强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以上节目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增进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综艺栏目通过展示多元文化吸引年轻群体进行授课,从而达到市场化高效运行。

三、创新意识的探索:民族化的品牌栏目

创新作为推动一个民族发展的核心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创新就是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当代社会相协调。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即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现阶段已经有很多优秀的民族化节目进行了创新,这些也是值得学习的。

传统文化往往被认为是老年人的事物,但是一些文化类栏目通过以年轻人为受众,采用更加年轻化、有趣化的表现形式,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比如《中国诗 词大会》《中华好诗词》等,同时在抖音等多种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

一些文化类栏目通过与现代科技结合,采用AR、VR等新技术,将舞台效果与科技相结合,让传统文化更具现代感、趣味性和互动性,比如《国家宝藏》《时光机》等。

一些文化类栏目通过引入新元素,比如流行音乐、时尚、美食等,让传统文化更贴近年轻人的生活,比如《我们来了》《非凡搭档》等。

一些文化类栏目以地域特色为切入点,通过地域文化的展示和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比如《舌尖上的中国》《中国好声音》等。这些文化类栏目的创新方式,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如今展现在世人面前的这种镌刻在经典文学中延绵至今的时代印记,不光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潜移默化影响并最终塑造中华民族思维观念的文明基因。而这种基因植根于国人血脉深处,用每个时代特有的方式,推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与拓展。

作者简介:

何怡然,1991生,女,江苏南京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电影学、影视编导。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文学经典的影像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21SJA0820)成果。作者单位: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栏目受众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关于栏目的要求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栏目主持人语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