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翻译观下《天净沙·秋思》译本分析
2024-12-31司玲玲李惠敏
诗词翻译是一种动态的创造性活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因语言与文化的差异以及译者作为翻译中特殊参与者的角色,决定了其在对译文进行阐释理解时充分建构起与原文意思、形式、意象等大致一致的内容,保留原诗的风姿。本文从建构主义翻译理论的视角出发,分别分析翁显良、施文林(Wayne Schlepp)以及许渊冲《天净沙·秋思》的不同译本,验证了这一理论对诗歌翻译的有效指导作用。
《天净沙·秋思》虽只短短二十八个字,且无一“秋”字,却刻画了一幅旅人凄凉、孤独、悲伤的秋思图。
在进行诗歌翻译时,译者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阐释因人而异,因而不同译者会产生不同译本,这主要在于译者的译介活动具有一定的自由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与原作者的对话是一种交互过程,译者阐释文本的过程实际上是与读者进行沟通,译文文本也是主体交互而成的产物。这就为从建构主义视角来分析诗歌翻译提供了可能。
建构主义翻译观在诗词翻译中的可行性分析
本世纪初,吕俊教授提出建构主义翻译学。所谓建构的翻译学是一种以交往理性为基础,以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翻译研究,并把这一研究对象作为独立的学科知识体系来建构。他以建构主义翻译观为基础,总结出了建构主义翻译学翻译标准的三条原则:不违背知识的客观性;理解的合理性与解释的普遍有效性;符合原文文本的定向性。
不违背知识的客观性,提倡尊重知识的客观性,以符合真理观为基础。即,译者在进行译介活动时,必须尊重原文文本内容及其文本特征,不得篡改文本意思、扭曲文本风格,所有的译作都以原作为根植。
理解合理性与解释普遍有效性。译者在翻译前,先通读文本,进行分析,在理解表层文意后,方能挖掘出文本内容的深层次含义。理解是翻译的首要条件,译者只有在理解原文文本的基础上,方可准确无误地阐述文本内容,只有建立在客观知识上的合理解释,方符合客观真理,方能为读者普遍接受。正如“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译者在翻译同一文本时,由于自身文化背景及社会知识的差异,对文本有不同的理解,就会有不同的译本产生。
符合原文本的定向,注重文本的定向性与框架功能。原作者根据自身的社会理解进行原文的构建,而译者的任务是运用自己的语言将原作者的社会理解进行再解释,这一再解释的过程就是一种自我建构的过程,从而实现原作者、译者、读者三者之间的有效交流与互动。
诗词英译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优秀文化的魅力,有利于弘扬传播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译文建构的过程,也是建构原作风格、美感、意象等的过程,从而再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建构主义翻译观下《天净沙·秋思》不同译本分析
对翁显良(以下简称“翁译”)、Wayne Schlepp(以下简称“Schlepp译”)和许渊冲(以下简称“许译”)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三个版本译文如下:
Autumn
Tune to “Sand and Sky”—Autumn Thoughts
Tune: Sunny Sand Autumn Thoughts
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翁译)
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
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
An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
The sun westering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s.
(Schlepp译)
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s fly evening crows;
Under a small bridge near a cottage a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goes.
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
Far,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
(许译)
《天净沙·秋思》中的“天净沙”为曲牌名,真正的题目是“秋思”,在对待曲牌名的翻译上,三位大家均有不同的译法。翁显良先生在建构译文的过程中,考虑到了原文中的“天净沙”本身并没有特殊意义,只是曲牌名而已,选择了零译法,只译出了“秋”。而“秋”这个词意义丰富,可以是“秋天”“秋风”,也可以是“萧瑟”“孤独”,还可以是“收获”或“成熟”等。单一个“autumn”,不符合建构主义观理解的合理性与解释的普遍有效性,也违背了原文本的定向性。Schlepp和许用的都是Autumn Thoughts,且均用复数。Greenberg曾发现一条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特征,即名词的复数会采用非零形式的语素表示,单数则用零形式表示,即当二者对立时,自然前者比后者形式更为复杂,概念也更为复杂,所以,用复数更能体现游子触景生情时的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的心情, 符合理解的合理性与解释的普遍有效性。
枯藤老树昏鸦。这一句由三个平行的名词词组组成一幅静态的图像。翁显良先生和许渊冲先生在建构译文的过程中,对原文本的意象进行了时空上的排列组合,将静态图像转化为动态的画面。翁显良先生和许渊冲先生不约而同地建构了一幅“归巢的乌鸦在盘绕着枯藤的老树上方翱翔”的图画。不同的是,许译在句法结构上,采用了倒装句,将句子的重心放在“乌鸦”上,因为“乌鸦”常代表着恐惧、不祥和厄运,被认为是不祥之鸟。Schlepp则采用直译的方法,做到了形式对等,译成了与原文相同的名词词组。虽然译文是静态的,读者却会不由自主地组合成一幅动态的画面,“枯藤”“老树”“昏鸦”的排列组合可以是“乌鸦落在树上或者在枯藤上”,不一定是在空中翱翔,这是原作留给读者的想象,译文同样也留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译者可以建构译文,读者也可以根据译文建构原文。
小桥流水人家。翁显良先生在建构译文时,增加了“on the far bank”,阐明了“人家”与“流水”的位置关系。这是因为古代人民傍水而居,从实用角度来看,在没有人工供水设施的时代,临水而居可以最大限度保证日常用水的需要。值得商榷的是“人家”的翻译。翁译为“village”村庄,着意刻画一幅具有生活气息的乡村图景,以村庄的热闹,反衬诗人的孤独,也是一种对原文意象比较可取的解读。Schlepp和许渊冲先生均译为了“cottage”村舍,不同的是前者用了复数,而后者用了单数。许渊冲先生在建构译文的过程中,遵循了建构主义翻译学不违背知识的客观性、理解的合理性与解释的普遍有效性的翻译标准,将“人家”译为了单数,因为处在零级以上的“人家”意象越少,越使得诗歌传递的情感趋向透露天涯沦落人的凄苦、哀婉之情。
古道西风瘦马。我们可以看到,Schlepp和许渊冲先生在处理时,保持了与前两句同样的语言表达样式。值得注意的是,原文并没有说明“马”的状态,翁显良先生与许渊冲先生均有不同的理解。翁译为“horse groaning”,可以解读为“马儿发出了叹息呻吟声”,我们无从得知诗人是骑着马?牵着马?还是拉着马?这些问题,原文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翁认为“马儿发出呻吟声”正好呼应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悲痛之情,根据建构主义理解的合理性与解释的普遍有效性的翻译标准,这一解读有其道理。许渊冲先生非常巧妙地回避了这些问题,译为了“horse goes”,简单说明了马儿向前走的状态,这一翻译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对于“瘦马”的翻译,Schlepp和许渊冲先生分别选用了“nag”和“lean”一词,Long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给出的“nag”英文解释为:a horse, especially one that is old or in bad condition;而对于“lean”的解释为:thin in a healthy and attractive way。从解释可知,用“nag”是不太合适的,根据建构主义翻译观的翻译标准,翁译违背了知识的客观性,许译更加合理。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原文最后一句直接奠定了整曲漂泊无依、孤独悲伤的情感基调,是整曲的“曲眼”,点明诗歌“秋”之“思”即是游子思乡之愁思。“夕阳西下”,交代了时间背景,“断肠人”实际上指的是“诗人”自己,而“天涯”也指的是“远离家乡”之意。翁译“断肠人”为“traveler”,在感情上并没有突出深刻的孤独伤感之情。Schlepp和许渊冲先生分别译为了“one with breaking heart”;“heartbroken one”,比较贴近原文的意思,表现出了诗人肝肠寸断的状态。比较有争议的是“天涯”的翻译,Schlepp译为“at the sky’s edges”, 用“天边的尽头”来表示“遥远”的概念,但是从逻辑上来讲,是行不通的,违背了建构主义翻译观知识的客观性标准。翁译和许译大同小异,分别是“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和“far, far from home”,更贴合原文。因为依据数量象似原则的典型之一重叠象似性,语言表达形式的重叠/重复对应于概念领域的重叠/重复。Lakoffamp; Johnson曾指出:当重叠出现形容词上时,表示性质状态的增强,所以重叠式在形式上同一成分量上的增加far, far from home,在意义上也包含有量的概念:远“在天涯”。
建构主义翻译观对古诗词翻译意义重大。它倡导在尊重知识客观性的前提下,允许原文理解差异上的存在;不仅强调原文的文本定向性,还支持译本理解的合理性与译文解释的普遍有效性,为从不同角度建构译文提供了可能性。在文化交流频繁的今天,做好诗词翻译,让中国诗词走出去,走向世界,是译者的重要任务和使命。
作者简介:
司玲玲,女,汉,河南人,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李惠敏,女,硕士,河南理工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现任外国语学院院长。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及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