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议“乐岁终身饱(苦)”

2024-12-31李彦希

三角洲 2024年22期
关键词:国安孟子观点

《孟子·梁惠王上》作为一篇先秦诸子散文,具有很高的思想文化价值,无论是在高中课本还是大学教材中,都占据着一席之地,可见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尽管几千年来有无数专家学者对《孟子·梁惠王上》进行方方面面的研究,但对文中“乐岁终身饱(苦)”一句的训释或避之不谈,或争论不休,未能形成定论。

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高中语文必修下》作为现行的语文教科书,其权威性不言而喻,出于严谨和慎重的考量,书中未对“乐岁终身饱(苦)”做出全句训释,而仅仅将“乐岁”解释为“丰年”。那么,“终身饱(苦)”究竟该作何解释呢?

我们首先看看各家对“终身”二字的解释。目前在学界,大致有九种观点:

观点一:释“终身”为“一辈子”,支持:孔颖达、王力、邓国声等。反对:黎业明、李运富、方有国、曹国安等。

观点二:释“终”为“经常”,支持:王夫子、朱城等。反对:李运富、黎业明、方有国、曹国安等。

观点三:释“终”为“自始至末的整个阶段”,支持:杨伯峻等。反对:黎业明等。

观点四:释“终身”为“终年”,支持:裴学海、张归璧等。反对:王显、朱城、李运富、方有国、邓声国、曹国安等。

观点五:释“终身”为“众生”,支持:王显、黎业明等。反对:李运富、邓声国、方有国、曹国安等。

观点六:释“终身”为“中身”,支持:李运富等。反对:邓声国、方有国、曹国安等。

观点七:释“终身”为“全身”,支持:方有国等。反对:邓声国等。

观点八:释“终身”为“全家人”,支持:曹国安、刘竞等。

观点九:释“终”为“冬,年末”,支持:廖承奇。

各家都为自己的观点寻找合理的解释并提供大量证据,同时又对其他观点进行反面批驳。

黎业明在《lt;孟子gt;“乐岁终身饱”句臆解》中对观点一进行了反驳。他认为“乐岁终身饱(苦)”中的“终身”不能解释为“终生”“一辈子”。历代注解《孟子》的学者早就觉察到这一点,但多采取回避态度,《孟子章句》《孟子集注》《孟子正义》等对此句都未做解释。黎氏认为文中“乐岁”与“凶年”对举,说明孟子将黎民百姓遇到丰年和凶年的情况作了考量,而人很难一辈子都遇丰年,王力《古代汉语》解释为“假使一辈子都遇丰年”,与生活常识相悖,也与孟子原意不符。另外,李运富、方有国、曹国安、王正斌等人也都不同意将“终身”解释为“一辈子”。

其余观点,各家均有驳议。针对观点二,李运富在《“乐岁终身苦”新解》中指出“经常”不是“终身”的词义。下句“凶年(不)免于死亡”没有“终身”同样是指“经常”。“饱”“苦”“死亡”的时间性不是来自“终身”而来自语意。对于观点三,黎业明认为释“终”为“自始至末的整个阶段”,并不能让人满意。

邓声国的《训诂二则》一文对观点四、五、六、七均进行了反驳。首先,邓氏从语法结构的角度分析,同意李运富的观点,认为全句的主语是“民”,“仰”“俯”“乐岁”“凶年”四句都是承上文省去主语“民”,因此“终身饱(苦)”与“(不)免于死亡”的主语也应是“民”。若把“终身”一词解释为“众生”,则与以“民”作为主语相矛盾,与全句语法不相契合。其次,邓氏从“终身”一词在古籍中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引用朱城《也谈“乐岁终身饱”》中的统计数据:《孟子》里“终身”出现十一例,无一有“终年”义。在其他先秦典籍如《庄子》《荀子》《墨子》中,“终身”无一例作“众生”“中身”“全身”解释。王显认为“身”与“年”通假缺乏充分证据,朱城也认为解“终身”为“终年”不符合当时的用语习惯。

观点八和观点九似乎没有遭到学者的批驳。但实际上,曹国安的《“终身”指“全家人”》、廖承奇的《“乐岁终身饱(苦)”句意刍议》两文发表的时间最晚,因此才没有遭到前人的批驳。在语义上,观点八只是观点五“众生”的衍生,语义比观点五更具体罢了。而曹氏把“终身”释为“全家人”的理由是“终”有“全”义,“身”有“体”义,“终身”谓“全体”,引申则可指“家庭成员之全部”,即“全家人”。“乐岁”“凶年”两句的主语不是“民”,而是解释为“全家人”的“终身”,这一解释既无佐证也很牵强。

廖承奇从声训的角度讲“终”与“冬”联系起来,又引申出“年末”义,将“乐岁终”解释为“丰收年份的冬天(年末)”。首先,虽然“终”在《说文解字》中“从糸冬声”,与“冬”形近音同,但先秦散文中并无两者通假现象,也没有找到“终”翻译为“冬”的例证。其次,将“乐岁终”连在一起翻译,与“凶年”显然不对称,且“乐岁终”的范围反而不如“乐岁”概括得广。

我们再来看看各家对“饱”和“苦”的解释。目前在学界,大致有五种观点:

观点一:释“饱”为“吃饱”,释“苦”为“劳苦”。支持:孔颖达、王力。反对:李运富。

观点二:释“饱”为“吃饱”,释“苦”为“饥饿”。支持:李运富。反对:方有国、邓国声。

观点三:释“饱”为“丰足(丰衣足食)”,释“苦”为“困苦(冻饿痛苦)”。支持:方有国。反对:邓国声、廖承奇。

观点四:释“苦”为“勤劳、劳苦”。支持:邓国声。

观点五:释“饱”为“不受苦”,释“苦”为“受苦”。支持:廖承奇。

针对观点一,李运富认为将“苦”解释为“劳苦”,与上文的“饱”(“吃饱”义)语义不相对,“苦”应当训释为“饿”。

针对观点二,方有国指出,根据上下文义,“饱”和“苦”应同时着眼于食物和衣物,即分指“丰衣足食”“冻饿痛苦”。“饱”解释为“吃饱”,“苦”解释为“饥饿”都仅着眼点在于食物,且“苦”和“饥”不同义。邓国声对诸子典籍如《孟子》《荀子》《庄子》《墨子》等进行统计,认为其中的“苦”无一例表示“饥饿”义。

针对观点三,邓国声发现《孟子》中出现了8次“饱”,其中2例表示抽象义,4例仅就食物而言。无法佐证“乐岁终身饱”兼言食物和衣物二者。廖承奇认为“苦”的常用义是“因为某种原因而受苦”,而决定是否受苦的因素很多,包括衣食住行。而将“饱”解释为“丰衣足食”着眼点也仅仅是衣物和食物,两者不相对应。

针对观点四,邓国声认为“苦”是勤劳、劳苦之义,《广韵·姥韵》“苦,勤也。”笔者认为《广韵》是北宋陈彭年所作,离《孟子》成书年代较远,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苦”并无“勤”义。将“苦”解释为“勤劳”不符合当时的语用,解释为“劳苦”则与孔颖达、王力等人的意见(观点一)相合。

针对观点五,笔者认为“饱”解释为“吃饱”“丰足”都能从各种文献中找到证据,而将“饱”解释为“不受苦”,我们几乎找不到材料佐证,从训诂的角度实在过于牵强。

通过总结各家观点,结合自身思考,得出几点心得:

其一,“乐岁终身饱(苦)”的断句应为“乐岁/终身饱(苦)”而非“乐岁终/身饱(苦)”,这一点与大多数学者的观点相同。廖承奇训“终”为“冬”并无例证可查,杨伯峻训“终”为“自始至末的整个阶段”也是将“终”附着在“乐岁”之后进行翻译,“乐岁终”一同翻译不如“乐岁”单独翻译概括的范围更广,语义上更能体现《孟子》辞约义丰、大气磅礴的特点。“乐岁”与“凶年”对举,形式上更符合《孟子》骈散结合、朗朗上口的文风。

其二,“终身”应解释为“全身、全部身心”,与方有国先生不同的是,这里的“身”不仅是指人的有形躯体,还应包括人的内心感受。因此“终身”应理解为人从内到外,全部身心。先秦诸子常常讲求“修身”,如《孟子》“修身以俟之”“修身见于世”,这里的“修身”译为“陶冶身心”,“身”包含着人的内心感受和外在躯体。

其三,“饱”应解释为“满足”,不能仅仅理解为“吃饱”或“丰衣足食”,因为食物和衣物只着眼于外在,而没有涉及内心感受。为什么一定要涉及人的内心感受呢?原因有二,一是,与“饱”相对的“苦”更多地表达了一种内心感受,当然,“饱”在先秦时代已经从“吃饱”引申出了“满足”义,如《诗·大雅》“既醉以酒,既饱以德”。二是,孟子在《梁惠王上》中从农、林、畜、牧、渔、教化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施政主张,说明其眼界开阔,思想深邃。其中还提到“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无憾”二字更是体现了孟子对人民内心世界的关注。如果仅仅着眼于人民吃不吃饱饭,孟子又怎能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呢?

其四,笔者认同孔颖达、王力等人将“苦”解释为“劳苦”的观点,既含有形体上的辛劳,又涉及内心上的痛苦。“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应翻译为:“丰年里人民身心满足,凶年里也能避免死亡。”“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应翻译为:“丰年里人民身心劳苦,凶年里不能避免死亡。”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理解“乐岁终身饱(苦)”一句时,如果将“终身”“饱”“苦”几个词割裂开来,单独讨论,在训诂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偏颇,如黎业明、曹国安、李运富等在解释的过程中只关注“终身”,简单地将“饱”默认为“吃饱”,因此得出“终身”解释为“众生”“全家人”“中身”等错误观点。另外,在理解单个语句的时候,还应该联系上下文,甚至作者的思想和文风,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句意,如果断章取义、管中窥豹,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误解。如廖承奇释“终”为“冬,年末”,李运富释“苦”为“饥饿”。

作者简介:

李彦希,1989年生,女,湖南吉首人,硕士研究生,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猜你喜欢

国安孟子观点
黄国安美术作品
黄国安 周仁伟美术作品
磨刀不误砍柴工
观点
胡国安的电商热忱
光耀扶轮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