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沪上拜访赵丽宏先生

2024-12-31刘卫锋

三角洲 2024年22期
关键词:赵丽宏二舅海门

2024年7月17日下午,我们一行如约来到上海市新闸路静安区图书馆四楼赵丽宏书房,与先生忆旧事,话近况,聊未来。

故乡延伸到南通

欣赏友人青年书法家张凯的作品王安石《狼山观海》时,先生竟然准确说起狼山附近有一座天主教堂——他的舅舅曾是这里的主教!在黑白不分的年代,他的舅舅因此下狱(新生厂)。他曾前往探狱,舅舅戴着脚镣,骨瘦如柴。据先生说,他舅舅在狱中,不忘慰藉受难的狱友,却因之被加刑三年。后来,舅舅得以恢复自由,做过英语教师,后又重返本职。

后来我读到先生的文章《我的舅舅董致平》,对此有了更多的了解。原来,在赵丽宏幼年的时候,他的二舅董致平就已经是南通狼山天主教堂的本堂神父了。在赵丽宏的记忆里,二舅总是衣冠端正、风度翩翩,脸上带着和善的微笑。他对晚辈很疼爱,还兑换了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刚发行的不同面值的新硬币,分给每个孩子一套,并送给赵丽宏许多邮票。二舅年轻的时候聪明机智,是学校公认的才子,然而他却选择了献身教会,30岁在家乡崇明岛正式晋升为神父。后来,到了海门,在曾经念过高中的锡类中学当教导主任,是一位对学生既严格又亲切的好老师。赵先生的舅舅董致平在20世纪60年代初失去了人身自由。“文革”开始后的第二年,赵丽宏陪外婆到南通探望二舅,从上海到南通花了一天一夜,而和舅舅的会面不过十分钟,“失去自由的舅舅瘦弱憔悴,见到我时却依然平静含笑。我们只说了几句话,他询问我学校的情况,要我多读书。”临走时,舅舅送他一支永生牌金笔。赵丽宏后来下乡插队落户期间,就是用这支笔,在飘忽的油灯下,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文革”结束后,二舅恢复了自由,冤屈得到了纠正,先是在苏北农村的一所中学当外语教师,天主教恢复活动后又回到了教堂里,80年代初被安排到无锡天主堂,一待就是二十多年。

先生讲起二舅的往事时,语气平和,让人不禁想起他二舅和善宽容的样子,以及曾经回荡在赵丽宏耳畔、拨动过他心弦的话语:“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我们做应该做的事情,对得起自己,有利于他人,有利于国家和社会,那么,便无愧于天地。”

交谈中,赵丽宏先生说他写过南通的两个地方,其中之一是张謇故里海门。这篇2011年刊发于《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文章题为《遥望海门》,先生开篇即写道:“遥望海门,漾动在内心的,是一种亲切感。为什么感觉亲切?是因为那浑厚纯朴的乡音。”先生的文字优美,情感真挚,“站在崇明岛北岸遥望海门,能看到一线陆地,这就是海门,我觉得,那是我故乡的延伸。”这种亲切感,还因为他钦敬的几个海门人——卞之琳、张謇等。他在文中回顾了上初一时,有一次在上海旧书店里买到一本欧美现代作家的作品集《西窗集》,译者海门卞之琳。卞之琳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独树一帜的诗人和学者。另一位让赵丽宏先生肃然起敬的海门人,是张謇。赵先生对张謇纪念馆里的一张照片尤为感动,那是1926年8月1日,83岁高龄的张謇冒着酷暑和工程师一起到长江保坍工程工地视察的照片,张謇手持拐杖,站在高高的堤坡上,指挥修堤工人们施工。照片上张謇的人很小,只是大堤上一个小小的人影。23天后,张謇因感染风寒病逝。先生写道:“那个小小的人影却在所有参观者的心里放大,放大成一尊让人敬仰、让人感动的历史雕像。”

名家墨迹满书房

赵丽宏先生书房的壁上,名家墨迹荟萃一堂。字如其人,每一幅作品,都见字如面。

进门处,是沪上名家周慧珺的精品“海纳百川”,结体考究,飘逸洒脱。

南窗旁,“文学是人学”,温柔敦厚,一丝不苟,是钱谷融先生的墨宝。

“文可久身”四字,坚实敦厚,黄土高原之风猎猎而来,是贾平凹的手笔。

从维熙为丽宏书屋而歌:“百花园中的奇葩,人间纯净的童话,文海行舟的帆影,皆在丽宏的笔下。”

屋中屏上作品集中展现。袁鹰在落款中写“为丽宏老友书屋补壁”,内容充溢着老一辈文化人的责任感和价值追求:先贤曾将“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作为人生追求的美好境界,常为之神往,多读书,读千百册好书,有助于冶炼灵魂,使灵魂更纯洁,得到升华,才可能为社会作出贡献。

“厚重从来淡定,谦和自是悠然”,散淡如菊,空旷寥廓,是王蒙丁酉新春的手迹。

铁凝的“书香心净”,云淡风轻,娟秀而有禅意。

张抗抗的字,横排书写,流畅而有个性:“你若是能从这里获得一些精神慰藉与美的享受,就会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之一。”

“新船渡我上普陀,大士开光魔笑魔,眷恋红尘佛谅解,慈悲容忍好生活。”平白如话,通俗味道,笔势刚劲,气韵开张,是莫言的赠诗。

“相视伤心的美颜,交换斗争与欢乐的诗篇”,纵笔放逸,潇潇洒洒,是舒婷2017年清明录旧诗相赠。

画作数幅。罗雪村速写《托尔斯泰坐过的林中之椅》,逸笔草草,黑白简约;刘心武水彩画《香山饭店庭院一角》,庭院中,小小池塘一方,大有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意境……

先生坦言,友朋墨迹太多而四壁有限,只能选一些呈现。

先生的书房里也有他自己的作品,无论是“书卷有情如遇故人”的书法,还是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诗意画,都各尽其妙,洋溢着浓浓的书卷气,令人如饮佳酿。

书当快意读易尽

在书房谈起书的话题,宾主甚为投机。书籍,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寥廓,也让彼此的心靠得更近。我向先生介绍南通骆宾王墓的情况,即得自于地方史乘。先生听得认真,偶有发问,探实求真。

谈及先生的作品,尤其是先生得知内子应邀编辑儿童阅读书,选用了其《树孩》中写芦苇的片段时,十分感慨,告诉我们他先后写过多篇芦苇题材的文章,说自己是最喜爱芦苇的。崇明岛上的芦苇,陪伴先生度过了艰难岁月,早已融入他生命的河。

书,还联通着亲情。谈及父母亲与书,先生一度情动。那签售现场,父亲挥手的瞬间,永远留在他的记忆里。先生提起一段逸事,可见上海这座人民城市的温情。先生的母亲百岁时,想到先生书房看看,但是要上四楼,腿脚甚为不便,于是图书馆打报告给上级,最后28个部门盖章放行,在老建筑里安装了一个小小的电梯,百岁母亲如愿见到了儿子的书房!我想,这也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眷眷深情吧!也许,在她看来,儿子也有年迈的时候,她是通过这种方式提醒儿子注意健康吧。今年一月,赵先生的母亲远行了,赵丽宏先生失去了最爱的亲人。那个在阳台上悄悄收集了儿子所有作品,某一天当着儿子的面轻轻拉开帘子的母亲形象,永远定格在赵老师和读者的心间……

读书、写作,让先生的人生走向高远。书的话题,让我们这群爱书人沉浸其中。关于师生读书,先生分外青眼。他说前不久应邀到河南一所学校,那里全校师生人手一本《童年河》,校长带头在操场上师生共读此书,他非常感动。

此时,我不禁想起先生书房墙上的一幅字,正是赵先生的手迹——如果人间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模样。

我想,所有的读书人、爱书人,内心应该都有一个美丽的天堂般的世界吧!先生的书,就是一扇窗,同时也是那美好世界的一部分,带每个读者走进真善美的世界,建构自己多彩的心灵图景。

其实,在构筑真善美的共有精神家园方面,赵丽宏先生和南通的师生也早有交集。2016年10月,他应邀来通讲学,就曾和南通师范二附小的吴海丽老师和她的学生晤谈,聆听“我们的巴学园”班级师生读他作品的故事,给予盛赞和热情勉励。2019年5月14日,赵丽宏先生还曾走进海门中南国际小学,亲历“望月”课堂后,挥毫写下“举头望明月,低头读好诗”的题词。在海门市能仁中学,他出席了“作家进校园”活动暨第五届阅读节闭幕式,为师生作讲座“童年阅读和成长”。5月15日,赵丽宏先生讲学于海门东洲小学,为东小题词“博览天下好书,广交智慧朋友”。他用自己的行动,热情支持南通的师生共读佳作。

谈及目下的教育,座中人多有感慨。在听取了吴海丽老师的从教经历和近年的阅读推广,尤其是孜孜矻矻于班级学生精神世界更丰富的小学语文“阅读、观察、表达”一体化创意教学后,先生十分肯定,给予赞誉,起身到隔壁房间拎来一捆书相赠——2014年初版的18卷《赵丽宏文学作品集》,令我们感动不已,也备受鼓舞。得知我也喜欢画画,还特意送一本自己插图的书给我。

先生表示,会为我们在文集第一卷上签名。晤谈之后,先生移步窗前的书桌前,为我们题赠。不仅如此,先生还取来近作数本,一一签名相赠,连犬子行至也没有落下,令我们全家十分感动。

最为幸福的是先生还展纸挥毫,惠赐墨宝,为内子和我写了一幅书法作品,内容是宋人陈师道的一首诗——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落款,钤印。一名章,一引首。一丝不苟。

辞别之前,先生与内子,与我俩,与我们仨分别合影留念,宅心仁厚,长者之风,和煦如春。

下楼时,先生介绍壁上国画巨制,是其多才多艺的友人定制。画上,荷花亭亭净植,出淤泥而不染。美好的意境,与先生高洁的品性十分契合。我们,就在这香远益清中,走下这百余年高龄的优秀历史建筑,与先生作别。

门前的新闸路,阳光明媚,梧桐树绿叶如盖,日已西偏,我们带着满心的感动走过上海的十字街头,踏上回程之路。

先生惠赐的那一整包书籍,沉甸甸的,我们的脚步却十分轻快……

作者简介:

刘卫锋,男,江苏南通人,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者。喜绘乐写,发表文章两百余篇。

猜你喜欢

赵丽宏二舅海门
“一舅二舅”
我的邻居赵丽宏
海门赞
我的邻居赵丽宏
海门打开
海门农民为何能够增产又增收
二舅和狗
二舅
二舅当老板
赵丽宏与书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