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江湾城的古今之变

2024-12-31周佳俊

三角洲 2024年22期
关键词:五角场土山江湾

我家住在新江湾城,地处上海市区东北部。门前有两条马路,纵的一条叫淞沪路,横的一条叫殷行路。当我站在路口时,就会遐想自己站在了新江湾城的古今之变上,顿生“寂然凝虑,思接千载”之慨。

近年来,新江湾城以其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人所知,声名在外。不过,在20世纪90年代,叫空军江湾机场。

机场最早是在1939年由侵华日军所建,当时是远东最大的军用机场,飞机可以从各个方向起飞,跑道宛如英国米字旗。当我站在路口时,也许就站在了某条跑道上。没有地下传来的地铁疾驰声,而是半空中正在起降的飞机轰鸣声。如果结合淞沪路的路名,想一想侵华日军为什么要在这里建机场,答案不言自明。当时的五角场是政府经营多年的“上海特别市”中心地区。淞沪抗战爆发后,侵华日军占领五角场地区,并在其北部建造军用机场,而连接起五角场和吴淞的正是淞沪路。《上海地名志》上说:“淞沪路在杨浦区北部。南起五角场,北至闸殷路。……民国11年(1922年)始筑小吉浦至翔殷路,因规划至吴淞,故名。沿路有江湾体育场、工厂、仓库。”在当时看来,“新江湾城”南临五角场,背依黄浦江,出了吴淞口,就是浩浩汤汤的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称“新江湾城”为“兵家必争之地”似乎也不遑多让。从今天看来,淞沪路的路名不仅蕴藏了一段血与火的屈辱往事,也铭记了中国人“三户亡秦”的决心。

如此说来,人们不免要误会:以为新江湾城自古以来就是一片荒地,不然怎么能做机场?其实不然。我家门前这条东西向的殷行路似乎在提醒我们这里有一个更久远的故事。

明朝正德年间,一个名叫殷清、字西溪的松江府上海县人,在上林苑监做录事。据《明史·职官三》载:“上林苑监,官署名。明置,掌苑囿、园池、牲畜、树种等事。其主官为左右监正、左右监副、左右监丞。其属有典簿厅、良牧署、蕃育署、林衡署、嘉蔬署,各典署一人、署丞一人、录事一人。”由此可知,这位殷清真可算得微末小吏了。他虽官小,气性却很大。一封朝奏,辞官归乡。他依靠祖业与自己的经商才干,将区区村落竟发展成为市镇。后来的殷行镇便肇始于此。

《孟子·梁惠王上》有言:“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初读孟子此言,觉得这在封建时代过于理想化。虽然历史上“明君”屈指可数,但翻阅地方志,事实上能够“制民之产”的乡绅却不少。殷清就是一个,甚至可以称之为乡贤。关于殷清的事迹,《明史》中不可能有他的传;殷清死后,存一篇墓志铭,叫《依仁山记》,乃清人刘玉田所撰。记刻于碑,百年以来,记、碑皆不存。我们只能透过在地方志中流传下来的只言片语,一窥乡贤之仁。

明嘉靖元年(1522年),殷行一带遭受自然灾害,农田颗粒无收,乡民忍饥受冻。朝廷号召地方自救,殷清当即开仓取出六千石(一石合一百斤)粮食,分送灾民。又目睹耳闻邻乡亦有灾情,却怕人说他沽名钓誉,便和灾民说:“我屋后要筑一座土山,有人挑土倒入我屋后的,可换取相当粮食。”灾民们知道殷清乐善好施,又怀仁心,所以遵其所言,肩负背扛,络绎不绝,只一个秋收时节,居然堆成了一座高出街屋的土山。嘉靖四年(1525年)又遭飓风、暴雨、灌潮特大灾害,乡民受灾更甚。殷清仍施前策,让灾民运土垒石,栽种树木,又在土山上缮饰栋宇。这次人力更巨,以致库粮散尽,又散发许多银钱,但全乡依赖殷清之仁而活下来的灾民多无可计。后来乡民回忆道:“复有仁人如西溪翁者,可依以活凶荒乎?”久而久之,这座人工垒起来的土山就叫“依仁山”。儒家讲“仁”,追求“推己及人”,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殷清不直接散发钱粮,可能存着更深的用心,也就是孟子讲的“然后驱而之善”,能使自己的仁心推广出去,使人人都有仁心,这才是乡贤。

据地方志记载,殷行镇盛时东西向镇街有三里长。镇上建有葛尚书庙、白衣庵、玉泉庵、信民庵、鹅艬土地庙、江申土地庙、文昌阁等,可见人口繁庶。殷行乡俗崇尚俭朴,井饮田食,用土机织造的“殷行布”,曾远销两广、甘、陕,负有盛名。因此,纺纱织布成为这一带乡民的衣食所赖。据统计,清朝末年,殷行乡有2998户,13193人口;抗战前夕,已增加为3536户,17188人口。

故事讲到这里,人们肯定想问:殷行古镇在哪里?答曰:殷行古镇就在今天的新江湾城。依据是什么?答曰:地方志记载,淞沪抗战爆发后,侵华日军强行迁走殷行镇百姓,将这座四百年古镇焚毁殆尽,夷为平地,又在废墟上建起了“远东最大的军用机场”。

最近我父亲和我说,他的曾祖曾讲起我家祖上原在殷家行(即殷行镇)镇上有三间铺面,做贩布生意;东洋人来了以后,就什么都没了;三间铺面的房契在保留了一段时间以后也不知怎的没了。悲叹之余,这倒令我欣慰:翻阅并书写新江湾城的历史,其实也是在翻阅和书写我家的历史。

当我站在路口时,我会胡思乱想:脚下在四百年前是农田、镇街、寺庙、依仁山,还是一条被填平的袁长河,甚至是一片焦土、瓦砾。回望新江湾城,从古到今,地面上的建筑会随着雨打风吹而辉煌不再,也会受到历史外力而灰飞烟灭;倒是留存在人心里的故事,当风和日丽的时候,更应该被翻出来晒一晒,也让它重见天日,知道人心长存。

作者简介:

周佳俊,男,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学士、教育硕士。中学一级教师,第六届杨浦区教育系统骨干教师。

猜你喜欢

五角场土山江湾
纸短情长
珠水之畔 月映江湾 力诚·榕诚湾美学样板间江湾首映
我家有一位老兵
向Hollywood专业影院看齐 河源东江湾别墅私人影院
故乡的土山
五角场爆发小宇宙
实体商圈绝地反击
追学霸请到五角场
无穷大的创业五角场
徐州土山汉墓公众考古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