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思创三融合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24-12-31王丽捷李秋李佰洲蔡兰蓉谭晓华刘晶
摘"要:针对新时代高校教育如何将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从而培养具有过硬思想素质的创新型高端人才的问题,本文以《材料力学》课程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着手,探索构建专思创三融合的课程教学体系,将传授知识概念、发展思维理念与培养实践能力紧密结合,塑造新时代高素质人才,构建高校教育“三全育人”大格局。
关键词:材料力学;专思创;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7.072
0"引言
随着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事业的深化发展,高等教育体系面临如何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的重大课题。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重点强调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结合,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教育方法上具有互补性,在教学实施中具有结合的必要性。二者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因此,如何充分挖掘思政要素,探索双创教育模式,合理有效地将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对于培养具有过硬思想素质的创新型高端人才有着重要意义。材料力学课程作为理工科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类课程,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适宜塑造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综合能力培养。如何利用好专业课程教育载体,发挥各个平台资源优势,从材料力学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构筑专思创三融合的教育模式,是专业教学中亟待研究的问题。
1"专业、思政和创新创业的教学现状
1.1"专业课程内容繁多,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高
材料力学课程主要研究材料在各种外载荷作用下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导致各种材料破坏的极限问题,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是作者所在高校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车辆服务等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为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等后续专业课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共计60个学时,包括52学时理论教学和8学时实验环节。与其他专业基础课相比,材料力学课程需要掌握的内容繁杂,概念多且较为枯燥,对微积分等基础知识要求高,力学建模计算量大,在实际教学中课时相对偏少,学习过程既要注重工程思维模式的培养,又要合理建立工程伦理思想,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逻辑和工程背景均有较高要求。
1.2"思政教育整体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难把握
材料力学课程本身具研究路线清晰,逻辑性强,内容呈现模块化特点,从外力分析到内力分析,再到应力分析,从而进行强度、刚度与稳定性分析等,课程内容与生产生活及工程实际联系密切,易于联系思政素材组织思政教学工作。但在教学中往往存在课程思政整体教学质量不高的现状,思政教育往往以理论输出为主,存在教学和实际脱节的情况,原因之一是由于课程思政的体系研究不够充分,教师自身思政概念的理解对材料力学课程的影响较大,思政教学的效果难以把握;二是在授课过程中思政教育素材内容不丰富,案例中大部分选材偏“高大上”,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较弱,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思政元素与创新创业教育方法融入形式单一,缺乏与具体案例项目的融合,有“生搬硬套”之嫌,学生理解困难。
1.3"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单一,专创融合程度低
近几年,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设立,以及“挑战杯”、中国“互联网+”大赛等,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展示平台。“双创”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单一,与专业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有诸多壁垒,学生无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创新实践研究,课堂教学与实践存在“脱钩”现象,不利于学生对新技术,新知识,新领域的探索,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专业—思政—创新创业融合路径研究
2.1"教学目标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专思创”三融合的材料力学课程改革后的教学目标也是为最终目标服务,在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进行价值观的塑造。因此,课程的教学目标除知识层面的要求外,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能对简单工程问题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具有创新和创业意识,同时,能树立远大人生理想及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爱国情怀,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2.2"教学方法
作者所在力学课程组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材料力学课程教学特点,重点实施了思维导图教学法,同时结合案例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将思政教育和课程主线有机结合,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构建目标明确,立体多元,方法多样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兴趣,强化育人功能。
思维导图教学法,即以思维导图为依托,构建学习路径。思维导图法与专业基础课教育的融合,不仅体现课程内容的内在结构性,更需要融入逻辑思维内涵,体现学科特点、教学规律、思维规律等,从而实现知识教学目的。
在课堂教学前,教师通过思维导图介绍本章知识的框架,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框架的初步印象,了解本章节内容在学科中的地位与联系;教学环节融合精选案例,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在阶段学习后自主创建章节思维导图,形式载体不限,在创建过程中,既能将零散的知识梳理成系统的框架,挖掘知识之间的关联,又能体现学生个体之间不同的思维方式,便于教师发现学生的概念偏差及认知层次,同时,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目标相关的工程实践等案例,在思维导图中融合案例,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价值观及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理论教学环节后,以小组形式遴选优秀作品,展示并讨论思维导图,提升对知识的整体掌握程度,培养学生思辨与沟通合作能力及创新思维。
2.3"教学内容
课程组结合材料力学课程专业教学特点,融合创新创业内涵,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围绕主题反复打磨,以专业基础课内容、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为主要融入点,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与深化。(1)将案例与思想相融合,构建价值体系;例如以我国在工程领域及制造业方面的成就为融入点,通过介绍我国载人航天领域最新成就,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又如以重大工程事故案例的经验和教训为融入点,通过介绍轮船失事的缘由及“工程师之戒”的来历,引出剪切挤压强度校核的重要性,强调大国工匠之精神的重要性;(2)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融合,加强创新思维培养,例如在课程实验环节杆件拉伸压缩变形的力学性能中开展创新实验设计,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鼓励学生设计验证实验,锻炼创新思维;(3)将经典与时效相融合,加强人文理念浸润,例如讲授三向应力状态概念时以古今闻名的建筑结构为融入点,将我国的经典桥梁建筑赵州桥作为案例,并与港珠澳大桥等现代桥梁设计相对照,培养学生对美学和谐统一的领悟,同时介绍著名桥梁力学家的生平事迹与科学贡献,进而引出身边平凡岗位上普通人的默默奉献,理解平凡的岗位依然可以铸就不平凡的人生。
在专业内容与双创教育内容相融合的过程中,采取多种融合方式,主要有:(1)以课程体系的知识章节为主线,以机械设计创新设计大赛作品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案例,在课堂上对实际案例进行讨论讲解,将案例教学法与探究式教学法相结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树立短期目标,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培养创新创业思维能力。(2)充分利用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及资源,如校企合作的创客空间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组建学生课题团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以材料力学为主要知识载体的课题案例研究,并鼓励研究成果的转化,学以致用。(3)积极改革材料力学实验,需要重视增加材料力学的基本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材料力学中低碳钢和铸铁试件的力学测试实验,两种不同材料展示出了不同的断裂失效式。通过让学生比较两种材料的断口形貌,回顾金属工艺学、材料科学基础等内容,加强专业知识的巩固。
由此将抽象、复杂的专业课程通过融合最新的思政理念和创新创业思维,打通学生学习路径,将知识概念、思维理念发展与实践能力有机融合。
2.4"教学评价
课程组在课程建设同时强化过程性评价,并逐步完善课程评价办法及反馈机制。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程考核往往重结果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改革中以部分授课班级为试点,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大过程性考核的比重,将思维导图等阶段性评价与创新实验等实践环节融入考核指标中,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贯穿性过程考核,并综合确定学生的考核结果。同时积极探索改进课程评价方法和反馈机制,对专思创三融合改革后的教学效果及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及测评,定期开展师生座谈,对学生反应的教学共性问题做到及时调整,达到教与学的互动提升。
3"师资团队建设
本课程组统一思想,坚定育人信念,多年来坚持培养学生运用力学思维来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将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入教学之中,大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团队坚持教学科研相辅相成,承担省部级产教融合项目多项,在各级各类教师基本功竞赛斩获殊荣。课题组始终坚持老教师传帮带、集体教研活动常态化等制度,开展集体备课、专题研讨、定期组织师生座谈等活动,提高课程组教师的教学能力。此外,团队教师定期开展专项培训进修活动,收集调研课题,整合工程案例,鼓励教师以多种形式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轮流赴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力求加强新技术、新知识、新领域的探索,贯彻“专思创融合”发展的理念。
4"结语
基于专思创三融合的材料力学课程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改革,通过贯彻引领价值、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总体要求,探索思政元素、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载体与路径,引导学生从被动的理论知识学习,发展为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方位地提升个人素养与实践能力,课程改革得到学生肯定。从综合考核与评价的结果来看,在培养具有道德情操及双创能力的专业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丁伟.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242246.
[2]吴现波,周金刚,李卿,等.基于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思政课教学法创新初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3):155158.
[3]马富康,刘晓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调育人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3,(11):6164.
[4]李佰洲,蔡兰蓉,李秋,等.学科思维导图法在材料力学“金课”建设中的教学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8):25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