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技术观探析
2024-12-31李燕芳
摘"要:随着“AI人工智能系统”“VR视觉交互”逐步走入普通大众的视野,技术发展对人自由与解放的终极目标的实现是推动力还是阻力再一次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本文以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为例,通过解读著作中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体系中把握马克思技术观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内涵及价值,试图对以上话题进行有根据的分析,对当下科技发展趋势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资本论》;马克思技术观;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智能时代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7.061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之集大成者,详细阐明了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从经济学角度阐明了我们现代体系所依赖的核心——资本与劳动。对以上3个过程研究总结得出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理论虽未直接系统化阐明马克思的技术观,但其中提及的工人运动、经济危机、科技革命都蕴含着马克思对技术的看法与思考。因此在当代AI大数据智能时代从《资本论》探究马克思的技术观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1"《资本论》中马克思技术观的产生背景
1.1"马克思技术观形成的政治背景
资本主义社会自17世纪之后逐渐摆脱神学的控制转向对科学的探索,在18世纪尤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完善以后,资产阶级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其追求科学技术进步的主张得到进一步的推动与落实。马克思生活于19世纪,正值资本主义发展且矛盾日益突出的时期。资产阶级统治能力的加强并未给劳动者带来益处,甚至粉碎了无产阶级对于资产阶级的美好幻想,使无产阶级站到了资产阶级的对立面。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作为剩余劳动的榨取者和劳动力的剥削者,资本在精力、贪婪和效率方面,远远超出了以往一切生产制度”“人格化的资本即资本家,监督工人进行高强度的劳动。”资本家之所以能够对无产阶级有如此高的话语权,是因为资本家利用自己的先天资金投资了技术,待财富日益增加之后再利用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再次购买新技术、设备等不变资本配合以可变资本进行资本的再生产。同时,资本家们利用行会限制工匠师傅雇佣帮工的数量,从而阻止更多资本家诞生,以巩固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1.2"马克思技术观形成的经济背景
《资本论》的著书时期在19世纪40年代,恰逢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蓬勃发展与以电力的发现与广泛应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发展的阶段,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形成发展,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与此同时,充当家庭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桥梁作用的新的组织形式——工厂制出现。随着社会生产中机器的广泛应用,工厂的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短时间内资本家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在利润的不断驱使下,资本家们追求更大的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使工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物,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对无产阶级实行了更为严酷的高工作强度和长工作时间的剥削。随着资本家对技术的狂热追求,工厂技术水平的提高,工厂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部分生产环节降低了对劳动力的需求,造成了失业现象,对于社会的稳定产生了一定影响。正如《资本论》中所讲“在机器广泛应用之后,工人在反对资产阶级的同时还开始反对劳动资料本身,即反对资本的物质存在方式。”
体现为货币危机、银行破产、股票下跌、信用体系崩溃导致工人失业的1825年英国经济危机和关联全球性世界性的1857年美国经济危机,引发了马克思对于技术的许多思考,对其技术观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1.3"马克思技术观形成的文化背景
马克思技术观的形成是马克思扬弃各种思想的产物。马克思技术观形成时受到了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影响。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对技术的研究已经出现,那时人们尚未有“技术”这一概念,多谈以“技艺”。柏拉图谈到人的技艺施展于“用刀来整枝的时候”,可以看出,柏拉图认为人类的技术实践具有目的性、主观能动性、计划性的活动,这也让马克思技术观更加关注技术与人的幸福与情感价值。
德国古典哲学家的思想是马克思技术观形成的重要理论来源。康德对技术作了如下定义:“我们把这种自然的处理方式称之为技艺。”康德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指出“人为自然立法”即人在进行社会活动时,要制定好详细计划,有秩序地进行活动。人与外界是相互作用的,人可以作用于外部环境,同样外部环境也会直接或间接影响自身。作为德国哲学家代表之一的康德其《纯粹理性批判》所表达的批判精神对于马克思技术观中劳动与异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对马克思技术观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的还有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技术观的形成时期同马克思展开对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揭发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非批判性以及构建以剩余价值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体系时期大致相同,对于技术与劳动关系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作了相对清晰的表述。
2"《资本论》中马克思技术观的形成过程
《资本论》中马克思尚未对技术这一概念有清晰完整的定义,他对于技术的看法与观点贯穿于“机器”“工厂”“大工业”等相关论述之中。
2.1"诞生于对劳动主体性以及对象性的思考
马克思对技术的思考是以人类对社会的对象性、主观能动性的劳动实践为逻辑前提展开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与技术相关的众多对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研究目的并不在研究对象自身,而在于探究劳动这一外显性下技术的内隐性,以劳动这一技术条件下人自我实现的载体探索人与社会的本质关系。
在马克思的观念里“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因而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须是对象性的活动”。马克思强调劳动是人的对象性活动。
在研究劳动过程中,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普遍存在。“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产生了智慧,却注定了劳动者的愚钝、痴呆。”在马克思看来,这是劳动者与其生产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在工业革命大爆发时期,与生产力大幅提升相对应的是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但在财产私有制影响下,技术与工业将人的类本质——劳动转变为了异化存在,一部分工人被迫失业,一部分工人变为“机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为最终批判目标,以人与受技术影响的技术活动与产品相异化为表现形式,对马克思技术观有了初步的阐释。
2.2"发展于对商品的认识与分析
《资本论》中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是以商品为切入点,书中详细分析了商品的生产、销售、流通与分配。商品流通的4个环节是复杂经济活动中最基础的一环,对商品价值、使用价值的分析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即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构成了《资本论》第一卷中的最初内容。后续亦是围绕商品进而阐述了货币商品流通、货币转化为资本以及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马克思看来,无论是技术并不发达时期的手工工场时期,还是随着技术日益发达工作形式日益改变的机械化智能化的“无人工厂”时期,技术进步的最终目的是生产更多的商品获取剩余价值。也即技术的发展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上。马克思技术观在此发展的突出标志是马克思认识到,要把技术放到社会的物质生产以及相关的经济体系中去研究。
2.3"成熟于对机器和大工业的分析研究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在对机器和大工业进行论述时亦没有直接对技术展开分析,但其技术思想在关于机器和大工业的论述中已然体现。马克思在这一部分详细阐明了机器的本质与特征以及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体系之下的发展结果等,马克思对机器与工具的区别进行了阐述“数学和力学家说,工具是简单的机器,机器是复杂的工具。”“但从经济学家的观点来看,这种说明毫无用处,因为其中没有历史的因素。”在马克思的表述中,机器与工具其概念内涵并不等同,机器只是手工业向机器生产过渡的基础。区分机器与工具的关键在于透过技术现象把握机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马克思还分析了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发展的过程以及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工场手工业产生了机器,而大工业借助于机器”“大工业必须掌握它特有的生产资料,即机器本身,必须用机器来生产机器。这样,大工业才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才得以自立”。也就是说机器是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生产技术体系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只有建立在机器能生产机器的基础上,大工业才有与其相匹配的技术基础。马克思技术观在此成熟的标志是再次部分阐明了技术给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与生产力进步所带来的现实影响。
3"《资本论》中马克思技术观的内涵
在马克思的观念中,技术不仅指个人所具备的技巧、技艺以及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机器,技术还指“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在研究《资本论》中马克思技术观的内涵时应立足于其论述背景。
3.1"劳动价值理论中的马克思技术观
《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体系的分析是以商品交换为价值起点的,劳动价值论建立在以商品交换为基础的技术理解之上。探究商品价值量与技术关系的关键在于找到连接两者的中心——劳动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生产技术装备的规模和效能,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组织以及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马克思将以上内容划分为影响劳动生产力的因素。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同劳动生产力的改变具有同向性。商品价值量的变化规律表明,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时会对劳动生产力的提升产生正面影响,随之商品价值量也会发生相同的改变。即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价值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劳动生产力水平提升越高,单位时间生产商品的数量会越多,生产单位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越少。在按照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社会价值来出售商品的规定之下,劳动生产力高的产品生产者可以获得较高的收入。在商品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商品生产者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更多利益,商品生产者们会尽可能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技术的探索与创新。
3.2"剩余价值理论中的马克思技术观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对与科学技术相关的内容展开了更详细的论述。马克思将剩余价值分为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相对于单纯延长劳动者的劳动时长的绝对剩余价值,追求单位时间内更高效率的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取更大程度上依靠技术的进步。在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中有一种特殊的存在即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是资本家企图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的那部分剩余价值。资本家们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家们的企业不断追求新技术的直接动机,由此资本家们不断加大对生产的研发投入,这带来了整个生产部门的技术进步,提升了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在技术的不断进步下,劳动者劳动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组织形式经历了从简单的分工劳作到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3个阶段。以可以用机器来生产可以用来生产的机器为显著特点的机器大工业阶段,机器进入生产领域极大地满足了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野心,也使大量的劳动者纳入被剥削范围,劳动强度随着机器技术的提升而大大加强。
3.3"资本积累理论中的马克思技术观
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剩余价值的获取,资本家为了进一步获得剩余价值,他们将已获取的剩余价值在去除掉用于个人消费的部分之后,全部用来购买扩大生产所需要的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这就完成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资本积累环节。受资本家追逐利益的目的性和外部竞争压力的影响,企业必须不断改进技术设备,提高单位时间内的生产数量。在此趋势下,企业的可变资本减小,不变资本提高,企业的有机构成提高,这既是现实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主客观条件下技术进步的必然。
资本积累不但会促进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还会造成人口的相对过剩。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一部分人工劳动岗位的职能被机器所替代,有一部分岗位随着技术提升,工作强度变大,某种程度上技术与机器变成的“控制”人的存在。也即人类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异化为控制人类的存在。
3.4"资本循环理论中的马克思技术观
在资本循环理论中,资本完成它的循环的全部时间是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之和。资本的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与非劳动时间,也就是原材料的筹备储备时间、停工时间和自然力作用时间。非劳动时间内,劳动力不与生产资料结合不产生剩余价值,因此资本家就需要进行技术改革,提升交通运输能力、原材料筹备储备能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于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由于运输积累,使单个商品的运输费用减少。它使耗费在商品运输上的那部分社会劳动——活劳动和对象化劳动增加。”通过技术进步增强抵御风险和恶劣环境的能力,尽可能缩短非劳动时间,提升劳动生产率。资本的流通时间也就是资本在流通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力不与劳动资料结合亦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因此资本家也会通过技术手段进一步降低资本在流通领域所耗费的时间。
综上所述,资本循环要想完整顺利进行,必须处理好流通时间与运输费用的关系,而这种良性循环的突破点就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3.5"资本周转理论中的马克思技术观
在资本周转理论中,马克思把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的损耗一方面是受使用强度和持续时间影响的有形损耗,另一方面是指由于科学技术的改进和劳动生产力提高,生产同样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造成的固定资本贬值,或由于技术水平提高生产出的效率更高的机器造成原有机器贬值的无形磨损。为了降低无形磨损的损失,资本家加大了对工人的剥削,以在较短的时间里最大程度地收回对固定资本的投资,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增加工人劳动强度等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机器利用率。
资本周转理论表明,科学技术已经成为资本家的个人产物,是资本家实现个人财富增值的手段之一,在科学技术的加持下,资本对工人的剥削压迫程度加深,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4"《资本论》中马克思技术观的当代价值
4.1"为智能时代下先进技术应用提供价值指引
在社会不断发展,经济贸易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的当下,科学技术有了长足进步。近期以“AI人工智能”和“VR视觉交互”系统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又一次让马克思技术观收到瞩目。《资本论》中关于技术的论述,是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技术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对人带来的影响方面阐明的。其技术观也有强烈的现实指向,即对共产主义社会替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性与必然性解释。
技术的发展应该是更大程度上解放人类的时间、降低人的劳动强度,使人有更多时间精力追求自己的兴趣,《资本论》中提到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体系下,技术被资本家私人占有,被用作追求剩余价值的手段,成为压榨劳动者的武器。在技术发挥作用和影响更大的智能时代,更应该坚持技术的非政治性,坚持把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为技术的终极目标,技术的进步发展才是良性的,摆脱资本主义罪恶的。
4.2"有助于缓解技术异化现象
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技术发展成为资本家压迫劳动者的手段,由此导致技术异化现象日益加剧。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下,生产会更加智能化,生产过程会遍布生活各个方面。深刻认识马克思技术观有助于充分发挥技术的积极作用,构建和谐的劳动者同生产机器的关系,进一步确证人在生产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技术是把“双刃剑”,作为实践主体的人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认识贯彻其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发挥技术最大化的正向作用,将技术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沃土上,扬长避短,在公平、合理、有序的市场环境中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推动社会良性发展。
5"总结
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因技术发展产生的社会影响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呈现出来的。在当今智能技术时代背景下,从《资本论》中探析马克思的技术观,对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异化性,剖析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以及技术对人追求自由解放的巨大作用,人们通过技术进行创造性劳动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技术的应用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