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共青团实践育人路径探索
2024-12-31刘嘉颖
摘"要:通过对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14年来所构建的“6421亲水实践育人体系”进行总结,将实践育人框架、实施路径、体制机制、保障措施进行模式构建、系统设计,建设“政校企社生一体”的协同工作机制和协同创新育人质量管理评估体系,使高职共青团在实践育人上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和可推广性,进而为高职院校的实践育人探索提供一条可借鉴的路径。
关键词:实践育人;高职院校;共青团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7.046
0"引言
党的二十大以来,职业教育发展迈向新征程,职业教育逐渐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要求,高等院校应以“三全育人”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育人又是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和突出优势。新时代下的高校共青团应紧紧围绕在党的周围,切实做好青年人思想政治引领,成为大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
1"中国共青团开展实践教育的历史
中国共青团在历史上一直积极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早在1983年,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就发出了《关于纪念“一二·九”运动48周年,开展“社会实践周”活动的通知》,号召大学生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一号召得到了全国各地高校团组织和大学生的积极响应,从此,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始深入开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共青团中央开始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和规范化管理,将其纳入到团组织重点工作的序列。在这个时期,以“办实事、作贡献、受教育、长才干”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迅速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不断丰富和完善。如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我,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中国共青团开展实践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成立的历史已经有百余年,即将以新的面貌进入新征程。在新的历史节点,高职院校的共青团组织要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担当,通过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路径引领好新时代青年。
2"新时代高职共青团实践育人的新机遇
新时期,高职院校共青团实践育人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2.1"多元化社会背景下的价值观念冲突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给共青团实践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是共青团实践教育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2.2"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获取与传播方式变化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获取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这既给共青团实践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获取和利用信息,避免不良信息的影响,是共青团实践教育需要关注的新问题。
2.3"学生个性化需求与自我实现意识的增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自我实现意识不断增强。这给共青团实践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实践教育方案,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挑战也意味着新的机遇,新时代高职共青团实践育人要牢牢把握新的历史机遇。首先,要紧紧围绕在中国共产党周围,把握好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支持。其次,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教育赋能。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职共青团可以利用互联网+思维,开展线上线下的实践活动,拓展实践育人的渠道和方式。最后,随着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断提高,高职共青团的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为实践育人提供了更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3"同科学院“实践育人”工作案例:6421亲水实践路径创新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同科学院)发挥水利办学优势,把亲水实践融入立德树人工作,构建“六内核四团聚两路径一主题”的“6421”亲水之旅实践育人体系,累计开展亲水实践育人工作14年。同科学院已初步构建了“6421”亲水之旅实践育人模式,主要包括形成了一套“亲水+”实践育人机制,在围绕一个“立德树人·以水育人”的根本目标,通过第二课堂和志愿服务两大路径,实施团聚源水学思想、团聚潮水讲担当、团聚活水谋成长、团聚善水尚厚德4项育人提升工程,开展亲水课堂、亲水志愿、亲水科创、亲水文化、亲水活动、亲水评价6项工作内核。“亲水之旅”6421实践育人模式形成了一套水利类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新模式。
(1)模式有创新。同科学院共青团深度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作用,打造“亲水+”实践育人模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方针,把护水节水教育和志愿服务、水情宣教、寻找最美河湖等结合,培育新时代水利新人,创新了育人和育才相融合的新路径。
积极打造“亲水+”内核和“团聚成长工程”。扎根基层,服务地方水利,与温州永嘉县政府、磐安县政府、金华市水利渔业局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提供技术支持,建言献策,宣传支教。多年来,学校依托专业优势,选派14名技术骨干教师担任省水利厅“千人万项”蹲点技术服务专家,先后有3名教师被聘为省“五水共治”技术服务团技术专家,1名教师被评为“千人万项”优秀服务专家。亲水实践团多次荣获浙江省优秀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同科学院共青团精心设计亲水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能力得到锻炼,思维得到开放,劳动意识得到增强,荣誉感得到提升。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为契机,以“周恩来班”、“邓颖超班”创建活动,“同科大讲堂”等为载体,开设治水节水专题课、讲座,进行“五水共治”“关爱山川河流”等主题宣教。通过张贴海报、发放资料、征集横幅、制作创意微视频等多种形式,借助期刊、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积极开展“五水共治”常态化宣传,争当“两美”浙江行动先锋。
探索实施“大师、大馆、大项目、大工程”亲水成长工程。在亲水实践育人中自觉弘扬“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做足“水”文章,体现“水”特色,实现人水和谐。依托行业优势资源,紧密结合地方实际,把具有浙江特色的水利优秀榜样、水利优质场馆、伟大水利工程、重大水利项目等融入文化建设中,创新文化载体,打造请进大师、走进大馆、感知大工程、服务大项目4个模块的文化项目,从思想、行为、学习、实践4个维度开展育人工作,立体化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2)育人有成果。项目实施过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人才质量为导向,以服务水利为重点,为水利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亲水实践被评为中国水利协会优秀调研项目,荣获全国水利职业院校优秀校园文化成果和优秀案例。
亲水实践育人模式特色鲜明,具有创新意义。从整合“水”资源角度,将人物、场所、工程、项目纳入一个教育体系中,把思想教育、文化影响、技能学习和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串联起来,形成模式创新、内容丰富、效果明显的实践育人体系。学校致力于水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多维育人模式的引领下开展了一系列文化项目的实施。“走进大馆之三干文化”“学习大工程之亲水之旅”文化项目均荣获全国水利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育人模式立足4个“团聚提升工程”,将“高志向、高格局、高技能、高素养”作为育人工作的重要目标,把爱国的情怀、远大的志向、广阔的视野、渊博的知识和实干的精神潜移默化灌输到学生的思想认知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和办学成果被广大媒体关注。学生参与海外抗疫、学生第一时间复工复产、世界水日期间“一人护一河”的活动、防汛期间水利学子冲在第一线等事迹被《浙江日报》、《中国水利报》、“学习强国”等媒体关注。
(3)示范有成效。2022年6月浙江省十五次党代会提出,加快绿色转型、建设美丽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之路越走越精彩,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加强,河长制全国推广,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河湖建设全域推进。
同科学院共青团依托水利办学优势,在办学实践中,弘扬“承大禹之志、传治水文化”的“治水文化”和新时代水利精神,以水育人,培养具有“高志向、高格局、高技能、高素养”的新时代水利技术技能人才,为水利建设事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学校相继入选全国文明单位、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水利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全国优质水利高等职业院校,全国水利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水利部水利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亲水实践累计受到“学习强国”、中国新闻网、《中国水利报》等主流媒体报道20多次,公开交流10多场,成为展示育人成果的“重要窗口”。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结合美丽中国、节水型社会建设以及美丽浙江建设,同科学院共青团实践育人模式具备较好的推广意义。
4"新时代高职共青团实践育人的提升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本质内涵作了高度凝练和科学概括:“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高职共青团应充分挖掘学校专业特色、利用好第二课堂平台,带领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体悟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五千年精神传承、新时代实践创新,彰显了水利人“忠诚、干净、担当”的可贵品质和水利行业“科学、求实、创新”的价值取向。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作为水利厅主办的水利高职院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水重要论述,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目标,努力践行新时代水利精神,培养能干、肯干、实干的水利人才。
(1)志愿服务提升学生奉献品格。高校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在社会志愿服务方面的优势,带领学生深入社会、提升助人品格。我校共青团带领的亲水实践团队十四年如一日,一是与浙江省各级水利相关单位合作,设立课题进行研究宣传,积极组织“双千双进”节水宣传系列活动、“护一方碧水”河小二系列活动、寻访美丽河湖、“节水大师”连线等10余主题系列、200余次实践宣传教育活动;二是积极开展校地合作,与省各地区市、县委合作,完成“亲水礼堂”百村宣传、“亲水助理”水质监测、“亲水学堂”校园宣讲、“亲水实践”志愿服务、“亲水精英”实习上岗等多个合作项目。三是寻求浙江省水利厅(主管机关)支持,承接其《五水共治宣传》《千人万项宣传品制作》《六进水法宣传》等宣传项目。
(2)科技创新提升学生“双创”能力。高校各级团组织要利用好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新苗杯”等创业赛事,构建好创新创业平台,以赛育人。例如同科学院共青团带领的亲水实践团队组织学生参加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项水利相关国家、省级技能竞赛等科技类活动,近年来,水利项目获得“挑战杯”国奖一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水利技能竞赛国家级一等奖达23项。于校内每年开展水工测量技能竞赛、水文化知识竞赛等、“节水、爱水、知水”辩论赛亲水竞赛项目20余项,随着亲水服务系列活动不断开展,让亲水服务队时时在前进,处处显力量。
(3)第二课堂助推学生成长成才。高校各级团组织应积极打造第二课堂,用实践活动让学生体悟成长。在亲水实践团队实践教育开展下,我校已成功与65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伙伴关系,校企合作开发亲水课程11门,与大型水利单位合作成立“杭州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同济分院”等3家公司,校内自发成立“大禹有限责任公司”等3家亲水子公司,在校内创业园区设立“亲水之旅”创业活动专区,为亲水学子们提供免费的创业办公活动场所。“亲水之旅”通过与企业合作和自发开展真实的生产性项目,让同学们提升职业竞争力,鼓励同学们创新创业的奋斗精神,感受了企业行业文化,让“亲水之旅”更为贴近实际。
参考文献
[1]纪海波,孙军伟.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的构建途径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07).
[2]邓志革,蔡丽平.高职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长效化机制探究[J].高教学刊,2016,(17).
[3]唐小凌.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路径研究——基于实践育人平台建设的视角[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