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青年劳动素养的培育研究

2024-12-31陆欣桐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7期
关键词:劳动素养高职院校学生高职院校

摘"要:本研究通过政策梳理和文献研究,将劳动素养划分为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五大要素,并指出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策略:明确培育目标,改善学生的劳动观念;完善课程体系,丰富学生的劳动知识;打造师资队伍,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素养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7.040

劳动素养是个体在劳动过程中的劳动观念、劳动心态以及劳动技能的综合表现。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素养是指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通过劳动教育和实践活动等形成的包括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等内容的一种综合性素养。通过文献调查与理论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在劳动素养上存在劳动观念薄弱、劳动知识欠缺、劳动精神弱化等现象。本研究在劳动素养培育的特征分析及劳动素养培育的指标构建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策略。

1"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特征分析

1.1"培育对象的特殊性

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对象与中职学生、本科学生不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学生的生源地及整体情况因材施教地进行。从年龄上看,高职院校学生是18—22岁的青年人。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高职院校学生处于成年早期,这一时期通常会面临“亲密对孤独”的冲突,若顺利解决该冲突则可以形成“爱的美德”,反之则会形成混乱的两性关系,阻碍个体后期的发展。由此可见,对于成年早期的高职院校学生,应着重培养个体与他人、社会之间的亲密关系。学校在对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全过程,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学会如何同他人沟通协作,从而与他人、集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1.2"培育主体的多元性

培育主体的多元性指的是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劳动素养培育的主体不仅包括高职院校,还包括家庭、企业、社会等多个主体。学者姜大源最早提出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而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在学生劳动素养培育方面表现为,学生在高职院校以受教育者的身份学习劳动相关的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企业和社会以“职业人”的身份参与劳动实践,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在家庭中以子女的身份主动地承担家务劳动,积极参与日常生活劳动。由此看出,家庭、学校、企业、社会在学生劳动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3"培育内容的丰富性

培育内容的丰富性是指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内容不是单一的,而是涵盖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情感、劳动习惯和品质等多方面。在劳动观念层面,高职院校要转变学生错误的劳动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体认劳动不分贵贱、任何职业都能出彩。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内容不仅要涵盖以上5个层面,还应与时俱进,体现新时期的时代特征。《意见》指出,“高职院校要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进入新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职业分类愈加细化,各类职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也大不相同。这就要求新时代劳动素养的培育内容应具有前瞻性和长远性,要聚焦新产业、新领域,使学生运用新工具,掌握新技能,为当下的劳动活动提供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指导与参考价值。

2"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基本指标

2.1"劳动素养的划分依据

劳动素养作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学校劳动教育育人任务的具体指向和最终目标。通过政策研究和文献梳理,笔者总结归纳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劳动素养构成要素的划分,具体见表1。

从下述表格中可以发现,劳动素养的构成要素十分丰富,不同学者对其有着不同的划分和界定,但都主要集中指向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品质等方面。考虑到研究成果的权威性和实效性,并结合新时代背景及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本研究采用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劳动素养内容的界定,将劳动素养的内容划分为5大要素,具体包括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文件中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合称为劳动能力)。五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劳动素养结构体系。

2.2"劳动素养的基本指标

本研究将劳动素养内容划分为5大要素,分别是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构建了劳动素养的五维结构体系,每一维度又包含了若干个子维度。

3"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策略

3.1"明确培育目标,改善学生的劳动观念

3.1.1"营造热爱劳动的社会氛围

一要深入持久地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思想,特别是近年来颁布的政策文件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相关的重要讲话。一方面,宣传主体要多元化。宣传主体涵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社区、学校等。媒体应广泛应用报纸、电视、微博、公众号等途径宣传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以及“时代楷模”的英勇事迹,特别是在重大事件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迹;社区应积极宣传当地企事业单位中的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扩大影响力;学校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宣传劳动课优秀教师以及在各类实践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并对他们进行表彰和奖励。另一方面,宣传方式要多样化。社会应充分挖掘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利用融媒体平台提升劳动的内在价值认同感,引导社会全员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学校要开展“职业劳动周”“劳模进校园”“劳动教育专题讲座”等活动,利用校园长廊、自习室、图书馆等场地张贴海报、标语,培植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营造浓厚的校园劳动氛围。二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劳动教育相关的方针政策,认真贯彻落实。目前,国家已经颁布了劳动教育诸多政策文件,对大中小学各级教育系统实施劳动教育提出了具体意见。加强顶层设计不仅需要从国家层面提高劳动教育的政治站位,更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加强劳动教育多方面的制度保障。例如,如何打造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该如何配置,如何推动校企联合开展劳动教育,各级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资金费用何以保障等。只有从国家层面真正提升劳动教育的支撑保障能力,切实打造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合理配置课程资源、校企联动实施劳动教育、健全经费投入机制,方能为劳动教育的具体开展提供良好的外界环境,让劳动教育行稳致远。

3.1.2"转变父母不良的教育观念

若要营造热爱劳动的社会氛围,提高社会全员的整体劳动素养,必须首先转变他们的劳动观念,让他们懂得劳动光荣、劳动崇高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是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场所,个体德智体美劳的全方面发展是家庭、学校、社会、企业等多个主体共同努力的结果。为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劳动素养,家长首先要转变不良的教育观念,为子女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认识到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才是个体发展的基本途径。家长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营造热爱劳动的家庭氛围。班杜拉通过早期实验发现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的榜样行为从而习得新的行为,并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由此看出,成人榜样示范的重要作用,此谓“身教重于言教”。尽管高职院校采取住校生管理制度,但是父母言行举止的影响仍然不可小觑。在此基础上,家长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家长的劳动观念会影响子女劳动观念的形成,家长只有真正地热爱劳动、崇尚劳动,拓展家庭中的劳动资源,挖掘家务劳动的育人价值,子女才能够真正做到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3.2"完善课程体系,丰富学生劳动知识

3.2.1"开设劳动教育课程

劳动教育课程是高职院校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素养的主要载体。为了丰富学生的劳动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理论知识和劳动实践知识,高职院校应以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为抓手,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劳动教育课程,首先要解决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具体包括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手段、课程评价等方面。在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上,高职院校应明确劳动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旨在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劳动素养,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劳动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在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上,应涵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生活劳动知识、职业劳动知识以及社会劳动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理论素养;在劳动教育的教学手段上,高职院校教师应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变革,采用微课、3D动画、VR技术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劳动教育的课程评价上,高职院校要将学生的劳动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注重过程性评价,实现多站考核,关注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等维度的整体性评价。

3.2.2"提高学生学习劳动知识的内生动力

高职院校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劳动教育内容选择适宜的劳动教育方法。高职院校常用的劳动教育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从做中学”方法、情境体验法、探究法等。概而言之,高职院校教师应综合运用多种劳动教育方法,将劳动教育方法贯穿于劳动教育全过程,以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获取劳动知识的内生动力。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动力的提高不仅依靠外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更应加强自我教育,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高职院校学生要认识劳动重要作用,了解学习劳动知识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劳动知识,克服惰性,严于律己,培养对劳动的浓厚兴趣。

3.3"建立师资队伍,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

3.3.1"打造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

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Obara"Kuniyoshi)认为,“学校至高无上之宝,实乃优秀教师”,强调了优秀教师对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为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劳动技能,提高学生的整体劳动素养,高职院校亟须打造一批专兼职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保障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教学水平。劳动教育专职教师是指专门承担劳动教育的专业教师,他们应具备较高的劳动素养,兼备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对劳动法学、劳动社会学、劳动经济学等都有一定的研究,在劳动教育领域具有较高的造诣。而劳动教育兼职教师则主要包括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程教师以及社会中的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兼职教师的育人作用,盘活社会中的劳动资源,创建多元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了解一线岗位的最新技术要求,弥补自身不足,根据实践需要提升职业劳动技能。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劳动素养水平,高职院校应当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教师的培养、选拔、任用、培训和考评机制,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提高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

3.3.2"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一要开发社会中的劳动教育资源,拓展社会实践活动场所。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的教育,具备发展学生劳动技能的有利条件,但是学生劳动能力的提高不能仅限于校内劳动,还应通过校外劳动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统筹规划社会实践资源,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地方财政收入水平,采取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加快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场地,满足高职院校多样化的劳动实践需要。同时,高职院校可以认定一批社会机构、福利院、图书馆、公共场所等作为社会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例如组织农业类专业学生进入农村体验生产劳动,组织机械类专业学生进入工厂体验生产劳动,组织营销类专业学生进入零售市场体验服务性劳动。二要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劳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精神。新时代,传统的手工劳动和生产劳动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劳动的内涵逐渐从简单劳动转向创造性劳动。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新时代劳动大军,应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关颖.劳动素养,孩子一生的财富[N].人民政协报,20180502(11).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4.

[3]姜大源.职业教育立法的跨界思考——基于德国经验的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9,(19):3235.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5]彭泽平,邹南芳.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逻辑机理与实践方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12):15.

猜你喜欢

劳动素养高职院校学生高职院校
“阳光菜园”:提升留守儿童劳动素养的策略研究
依托“阳光菜园”提升留守儿童劳动素养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研究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与教育方式分析及阐释
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探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农村初中生劳动素养缺失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