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与教育想象

2024-12-31虞璐沈贵鹏

中小学德育 2024年8期
关键词:陶冶教化诗性

摘 要 教育在本质上应该是诗意的,而教育的诗意只有在诗意的教育中才能得到体现。因为诗意源于历史、文化和传统,因而诗意是一种对历史、文化和传统的想象性反思。诗意也是一种陶冶,而陶冶的本质是一种教育。陶冶的教育在于心灵的自觉,而教化的教育则是他律的传递。教化的前提是对教育的理性依赖,陶冶的前提是对教育的诗性想象。经常期盼的情感教育,或许并不存在于教育的“知识形态”中,而只存在于教育的“诗性形态”中。

关 键 词 诗歌;教育想象;诗词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4)08-0077-02

如果说诗是语言的极致,那么中国古典诗词便是汉语的极致。对中国人而言,古典诗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也是对精神故乡的想象,蕴含着中国人对美、自由和灵魂的终极追寻。读薛晓阳老师的诗词集《诗风化育 旧语新怀》(教育诗词·盘桓集),让人体会到包含于教育之中的艺术感知与审美意义。陈文忠说,“诗歌是中国人的心灵宗教”,它以“情感对话”而求得“塑造人格”。[1]诗歌与教育有着近乎相同的价值与形态,以不同于理论与数据的方式,对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生活产生陶冶与熏染。

“诗风化育”蕴含着作者对“诗性教育”和“教育诗性”的执着;“旧语新怀”是以历史、文化和哲学为感怀的对象,在诗歌的流淌中与读者产生精神对话。教育是“为人的”,即教育基于人的生命,其根本目的和终极指向是人的生命与体验。张晓阳指出,“想象力是人存在的条件”,但“想象力在很大程度上被等同于一种感觉”,因而“其价值被刻意忽视或贬低,理性则往往被过高推崇”[2]。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教育应当给予人“诗意栖居”的可能。即教育在本质上应该是诗意的。教育的诗意,只有在诗意栖居中才能感受。或许这就是对教育想象的一种诠释,也是张晓阳所谓想象是一种“感觉”的含义。今天的教育真正要纠正的或许正是这种对感觉和想象的忽视。正所谓,如诗的教育,不仅是注满一桶水,更是点燃一把想象之“火”。品读本集,给我们带来的心灵触动,犹如历经沧桑以后的春风,恰似高山流水、彩云追月。

文化性和艺术性也是教育的本质。在西方的文化教育学派看来,教育的本质应当是一种“陶冶”。陶冶的教育是对历史的想象和追溯,本质不是传递知识及发展“固有的天性”,相反,是要“获得历史性”[3]。教育如果能够在与历史和文化的对话中进入“融天地之大德”的境界,那么,今天被知识教育和考试陷阱所困扰的教育就有得到摆脱的可能。事实上,古代教育的重点不是“知识”而是“陶冶”。在雅斯贝尔斯看来,“陶冶过程”从古希腊及亚洲的史前史中就已经萌生。[4]邹进指出,传统教育向生命反思的转身,彻底改变了教育的性质,使教育从知识统治走向人的本质。[5]诗歌给予教育的想象力正是这种转身的根本表现。培根说,“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6]历史的意象与想象,是构成人性与修养的基础,也是教育为学生承担的基本责任。邹进认为:“陶冶一词”的本质是“教养”,因而陶冶与“教化”不同,陶冶在于“自我唤醒”[7],而教化包含着外化和他律的传递。教化的前提是对教育的理性依赖,陶冶的前提是对教育的诗性想象。因此可以认为,陶冶是改变教育本质的一种力量。在中国,自古以来诗歌便有教化的作用,但孔子的教化与后世的教化有本质不同,他的教化观念中充满了陶冶的思想内涵。孔子的诗教思想诠释了“兴于情声”而明心养德的陶冶精神。宋明时期有“诗以声为用”“诗以声为教”的说法,让我们看到原本看不到的情感想象和生命意识。就本诗词集而言,在书写、阅读和思考的想象中,作者与读者完成了一种历史与文化的陶冶过程,传递出诗化天下、美育万物的力量。或许,这是该诗词集更为重要的价值所在。

诗意的自然、优雅、浪漫,为教育的生命体验提供了艺术途径。诗词集以丰富的诗歌想象触及各种学术、思想、历史和人物。这种用“诗意想象”对教育的叩问方式值得当下教育珍视。比如,方东美曾批评台湾的教育“不只忘记了人内在伟大的心灵,更不了解自己的艺术文学与哲学”,因为过于抄袭欧美而成为“忘本”的教育。在我们的教育中,“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哲学、中国的艺术、中国的诗歌、中国的音乐几乎没有,即令有,分量也很轻”[8]。方氏的批评虽源于对台湾教育的反思,但实际上也适用于大陆的教育实践。今天的教育在知性的困扰中,太需要诗意与想象的冲击了。从本书的作品看,优雅且富有哲思的诗词,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与生命的教育想象,这些作品带着读者在历史和文化中进入教育的沉思境界。该诗词集以煌煌五百篇作品展现半生追拂,在可意不可言间,洞明了教育诗意的内涵,展现了作者在课堂内外的教育画面。在诗歌中呈现的教育哲学与艺术气质,是对当前教育实践的折射和反思,启迪着当下的教育实践回归对诗意的追寻。

有研究者认为,中国诗歌擅长写实,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表现,而不像西方诗歌的“模仿”和“隐喻”。[9]中国诗歌的想象表现为对心灵的吟咏,而不是哲理的反思。中国的诗歌作为一种教育,形成了与知识教育完全不同的形态。诗歌是教育,而且是另一形态的教育。我们经常期盼的情感教育,或许并不存在于教育的“知识形态”中,而只存在于教育的“诗性形态”中。好的诗歌和好的灵魂,都是由真诚乃至是生命铸成的。作者以诗见性,以歌明道,为教育的“情感想象”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渠道和形态。作者的教育诗词集以古体诗歌为主要体裁,涉猎古风、文化、人物、旅游、从学、花石、乡梓等十二个篇章。近五百首诗、词、谣,集纳了作者近三十载的所读、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静观世界、观照生命、体悟人生的诗语和灵思,在酣畅吟咏、沉思嗟叹中完成了星星点灯、春风化雨的教育过程。

嗟乎!腹有诗书气自华。“诗风化育”是作者矢志不渝的教育修为,职业责任的主动承担,鼓舞人心的使命坚守。诗人是“最早的教师”[10]。在西方,有荷马,而在东方,《诗经》是最早的教材。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道出了智慧的源泉。由此集可见:观其形,是一场场教师与课堂、教师与学生乃至所见山河的问答;辨其意,听作者半生的喃喃自语;审其时,以诗化的语言品味历史、畅叙文化、评述人物、鸣唱花草、吟咏乡梓;度其势,在声韵的跳跃中,使读者与作者、此刻与彼时、身心与灵魂产生奇妙的碰撞和精神的对话。

参考文献:

[1]陈文忠.\"腹有诗书气自华\"——\"新读图时代\"为什么还要读\"诗书\" [J].美育学刊,2011(5):44-52.

[2]张晓阳.道德想象:教育戏剧融入德育的一种理路探析[J].现代大学教育,2023(6):82-88.

[3][4]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04,97.

[5][7]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194-196,93.

[6]弗朗西斯·培根.培根随笔[M].孙笑语,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101.

[8]胡伟希.传统与人文——对港台新儒家的考察[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2:8.

[9]邱喆.\"想象\"与\"非虚构\"的争锋——关于\"中国非虚构诗学\"研究的思考[J].新疆艺术(汉文),2023(6):17-23.

[10]李立国.古代希腊的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8.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陶冶教化诗性
Biodegradable and flexible ι-carrageenan based RRAM with ultralow power consumption
Possibility to break through limitation of measurement range in dual-wavelength digital holography∗
形与影的诗性纠结——庄晓明的诗与诗评
《孔雀东南飞》女德教化主题探析
古希腊悲剧的教化旨归探析
在现实之中寻找理想,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探索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陶冶教育初探
诗性叙事与超现实叙事——论《尘埃落定》对于《百年孤独》的超越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
文艺育人 教化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