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地方政策数据画像
2024-12-31倪德慧
【摘" 要】论文通过对2018年以来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197份地方政策文件进行量化统计分析,揭示了地方政府在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存在地区差异化明显、专项针对性政策不足、县级政策稀缺、政策约束力和操作性有待提高等问题。NVivo12软件质性分析进一步指出,政策工具选择偏向供给型,需求型和环境型政策工具运用不足。建议强化专项政策制定提高政策针对性;加大县域层面政策制定和实施力度;完善政策工具选择与运用,形成多元化、协同作用的政策工具组合;强化区域均衡发展,推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
【关键词】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地方政策;政策工具;NVivo12软件
【中图分类号】F49;F276.3"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1673-1069(2024)07-0042-03
1 引言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总体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受限于数字基础薄弱、资金技术缺乏、抗风险能力较弱等因素,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普遍存在“不能转、不会转、不敢转、不想转”等问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从2019年开始,先后发布了《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等十多项政策,从资金、技术、服务、营商环境等多维度提高转型供给水平,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对中央高度响应,纷纷出台政策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地方政策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动力和保障,政策优劣直接关系到转型效果。
目前学术界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主要围绕转型的现状和困境[1-3]、国家之间的政策比较和经验借鉴[4]等展开,而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尤其是地方政策研究明显不足。本文运用NVivo软件对我国197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地方政策进行量化分析,探讨我国数字化转型地方政策的现状、特点和不足,为政策的进一步优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借鉴。
2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政策工具框架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政策体系是政府为了弥补市场失灵,解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困难,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而采取的政策措施的总和,也是一系列不同政策工具的搭配、组合与运用。本文借鉴Rothwell[5]的研究,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政策分为供给型、需求型和环境型3类,并在对我国及主要发达国家政策实践进行梳理、归纳的基础上,得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工具框架(见表1)。
3 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地方政策的量化分析
3.1 政策文本选择
确定了政策工具分析框架之后,本部分将对我国地方政府所发布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政策进行量化分析。政策文本数据来源为北大法宝(中国法律检索系统)以及各地方政府官网。文件筛选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政策内容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即必须包含具体、明确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工具或措施;第二,发布政策主体为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及其所属机构;第三,政策不涉及征集、遴选、申报、答复或传达落实的文件。基于上述原则,最终整理出197份有效政策样本,时间跨度为2018年1月到2024年2月。
3.2 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地方政策数据画像
3.2.1 政策密度逐年显著提升,区域分布呈现差异化
从2020年开始,我国地方政策中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表述日益增多,2020-2023年年均发文46篇。2019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问题提上议事日程。2020-2023年,地方相关发文数量分别为16、34、62和72篇,呈现逐年显著提升态势,体现出从国家到地方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高度重视。
从政策密度区域分布来看,2018年1月至2024年2月,东部地区发布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关政策最多,为95篇,占政策样本总量的48.2%。其次是中部地区发文53篇,占26.9%,西部地区发文36篇,占18.3%,东北地区发布政策最少,为13篇,占6.6%,政策分布呈现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特征,这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密切相关。东部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得益于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充裕的资金技术人才及制造业、贸易和信息技术业发达,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尽管中西部地区数字化转型相对滞后,但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东西部产业转移和产业链优化布局稳步推进,应看到中西部地区正积极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和红利,努力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以缩小“数字鸿沟”。
3.2.2 政策类型多样但针对性、协调性不足
从政策类型看,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关的地方政策共有4类,分别是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政策(38%)、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27%)、扶持民营经济或民营企业政策(20%)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政策(15%)。尽管这4类政策总数不少,标题中明确含有“中小企业”和“数字化”的,即明确针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制定和颁布的政策文件仅有11项。其他文件虽然也包含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表述,但更偏向制造业整体数字化转型或中小企业的整体发展,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和具体性,使得政策之间的协同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从政策层级来看,省级层面发文86篇,占比44%,地级市和县级层面共发文111项,占56%,然而县(区)级层面发文只有5篇,仅占政策样本的2.5%。由于县域经济普遍存在工业底子薄、中小微企业体量大、资金技术人才紧缺等问题,县级政府在数字化转型政策的有效落地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县级政策的相对匮乏,将制约政策在县域层面的执行效果,也凸显出政策体系在纵向协调上的不足,说明县级政府或因资源、能力和意识的缺失,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
3.2.3 权威规范性政策少,操作性有待提高
从名称体例上看,所遴选的197份政策文本涵盖了意见、措施、方案、计划、条例、通知、工作要点、规划、办法、细则和决定等形式。其中,由地方人大(含常委会)颁发的条例8项,决定1项,属于地方性法规,约束效力最强,然而仅占政策总数的4%。细则、措施、办法等文件约束力次之,操作性较强,占21%。计划、规划、方案等宏观指导性文件占50%,约束力较强,但实施起来仍需细则、措施、办法等的支撑。政策强度最弱的为意见、工作要点和通知,占25%。总体看来,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地方政策现阶段仍以宏观规划和引导层面为主,权威规范性文件较少,操作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3.3 基于政策工具框架的政策内容挖掘
为了深入挖掘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地方政策的内容与实质,本文基于表1的政策工具框架,对专门针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所制定的11项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在分析之前,运用NVivo12软件对政策文本从政策工具视角进行编码,再进行归类汇总,最终得130条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归纳出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地方政策文件在运用政策工具方面的若干特征。
3.3.1 供给型政策占主导,注重技术和平台支撑
供给型政策工具共使用58次,占比45%,其次为需求型政策工具,共38次,占比29%,环境型政策工具34次,占比26%,反映出现阶段地方政府对供给侧支持手段的偏好。其中又以“技术、信息与公共服务”的使用频次最高(28次),说明与直接的资金支持(6次)相比,政府更重视通过培育数字服务商,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产品和公共服务,解决“不会转”的问题。“平台支撑”使用次数较多(10次),说明地方政府充分认识到各类平台在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关键作用,并给予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频次最少,仅被提及5次(黑龙江3次,辽宁1次,湖北1次)。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面临产业升级压力,因此更加注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湖北为了争取国家在湖北布局“东数西算”一体化算力网络中部枢纽节点,也特别强调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这反映了不同地区在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时政策侧重点存在差异。
3.3.2 需求激励方面市场机制手段待加强
在需求型政策中,“示范项目”“合作融通”和“交流宣讲”3种政策工具使用相对均衡,分别为11、12和15次,表明地方政府主要通过设立转型标杆、加大数字化政策贯宣和培训力度、促进企业合作等方式激发中小企业内在转型动力和意愿,克服他们“不想转”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政府采购和外包”使用频次为0。与其他3个政策工具相比,政府采购和外包更多依托市场机制为中小企业提供转型动力,而非依靠政府的直接引导和推动。与英国、丹麦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政策运用尚显不足。
3.3.3 环境型政策整体薄弱,亟待加强完善
环境型政策数量最少,仅占比29%。其中“目标规划和政策保障”频次最高(18次),显示出各级政府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决心和明确的目标方向,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前工作更多处于政策规划与设计阶段,距离全面落实仍有较长的路要走。“金融服务与融资支持”使用次数也较多(8次),表明地方政府重视并积极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降低其数字化转型的融资成本。“网络环境与数据安全”出现6次,频次虽然不高,但仍显示出地方政府在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时对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给予了一定的关注。然而,“考核监督”的频次较低(4次),仅3份文件提及,说明在这一方面的政策关注度不足。考核监督是确保转型目标实现和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手段,应予加强。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法律管制”“税收优惠”“维护市场公平”等政策工具的使用频次为0。就法律管制而言,目前尚未有一部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量身定制的法律法规。与“政府采购和外包”一样,“税收优惠”和“维护市场公平”政策工具在其他文本中均有使用,但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领域缺乏具体有针对性的措施。
4 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一是强化专项政策制定,聚焦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核心诉求和关键挑战,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加强政策在目标、措施和执行上互相衔接,形成政策合力。二是提高县级政府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注和扶持,强化县域层面的政策制定和实施力度。上下级政府之间应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形成政策的纵向合力。三是提高具有权威法规性的政策比例,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构筑法律法规屏障。同时,国家在已有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等文件基础上,应制定更全面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政策框架”,提高政策可操作性。四是积极探索和利用市场机制手段,如财政奖补、税收优惠等需求型政策工具,以及完善法规保障、维护公平竞争等环境型政策工具,形成多元化、协同作用的政策工具组合。五是国家应加强对地方政策制定的指导和协调,推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加快追赶步伐,实现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勇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难点与政策建议[J].中国国情国力,2022(6):18-22.
【2】史宇鹏,王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焦点、难点及进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86-95.
【3】张夏恒.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障碍、驱动因素及路径依赖——基于对377家第三产业中小企业的调查[J].中国流通经济,2020(12):72-82.
【4】刘军梅,谢霓裳.国际比较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基于中美德日的对比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57-168.
【5】Rothwell,R.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industrial change: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policy[J].Regional Studies,1982,16(5):361-369.
【作者简介】倪德慧(1983-),女,江苏高邮人,讲师,研究方向:数字贸易、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