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思考
2024-12-31韩瑞平那森巴雅尔胡云刘金泉李明李一吉
摘" 要: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该文在分析农业高职院校深入实施劳动教育的现实需求基础上,阐述新时代劳动教育深刻内涵和农业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重要原则。最后,从组织保障、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劳动实践、课程评价等方面构建农业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该文可为农业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劳动教育;农业高职院校;内涵;实施原则;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8"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3-0134-05
Abstract: Labor education is the realistic requirement of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practical needs of in-depth implement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the important principles of implementing labor education in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Finally, the labor educa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is constructed from the aspects of organizational guarantee, personnel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staff, labor practice, curriculum evaluation and so on. This paper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arry out labor education.
Keywords: labor education;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 connotation; implementation principles; system construction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战略部署,彰显了劳动教育在“全面培养人、培养全面的人”中重要地位[1-2]。农业高职院校肩负着为我国“三农”事业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一线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任务[3],对劳动教育的需求尤为迫切,同时,农业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具有独特优势和特色,对于“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的人是否能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6]。目前,高职院校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要求,深入探索劳动教育教学理念和路径,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针对农业高职院校,并未形成具有学校特色、专业特点、资源优势的劳动教育体系,缺乏系统设计。因此,农业高职院校构建符合自身教育规律的劳动教育体系,对促进学生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乡村振兴、投身农业强国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农业高职院校深入实施劳动教育的现实需求
1.1" 新时代特征的现实体现
在改革自然、创新历史、提升自我的过程中,劳动教育起到了促进国家和人民福祉的关键作用。在新时代,强化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面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针对现代农业的新业态和新技术,深化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扩大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创新优秀农林人才的培养模式,积极推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探索和实践。
1.2" 农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作为农业高职院校耕读教育践行“亦耕亦读”重要载体,劳动教育是弘扬我国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抓手,彰显着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性育人功能。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高职院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1.3" 落实立德育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强化劳动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教育的理性思考和本质回归,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劳动情怀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和体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理念,从而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和创造力。同时,通过劳动教育,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以及“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这一深刻内涵。在涉农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中,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相结合,是一种创新且富有成效的教育模式。通过将课堂搬到田野上,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增强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认识和感情。这种教育模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还能够以劳动教育为抓手,培养学生解决农业农村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2"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深刻内涵
2.1" 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这一要求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不断深化和完善。从最初的“德智体”到后来的“德智体美劳”,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德智体美劳”的全新解读,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教育理念的进步,也反映了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劳动教育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劳动教育有助于改善和提高人们的观念,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变化强调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另一方面,劳动教育也有助于技能改善与提高。在科技制胜的时代,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因此,劳动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制造”,更在于“智造”。这意味着劳动教育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先进的科技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此外,劳动教育还需要引导学生尚进尚新,以“有本领”的面貌实现自己的时代担当。这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精神和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2" 高职学生必修的“国家课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了劳动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中的重要地位,这为我们全面理解和推动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于农业高职院校来说,这一意见的落实更具特殊性和紧迫性。在推进新农科的建设过程中,农业高职院校学生不仅要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更要深入了解传统的耕种节气、农作技能,以及培养对农业的深厚情怀。只有深入了解和体验农业的全过程,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进而产生对农业的热爱和尊重。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加强劳动教育,是涉农高职院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创造美好生活的真谛。同时,劳动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担当打下坚实的基础。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要求,是农业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这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农业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等活动,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农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2.3" 遵循教育规律的体系完善的课程
劳动教育是以“劳动”为载体,以传递劳动知识、学会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弘扬劳动精神为目的的教育形式。农业高职院校一是认清形势,与党中央的劳动教育方针保持一致;二是深化认识,形成“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服务于立德树人全过程的教育愿景;三是达成共识,既是在课程建设上、也包括专业建设上,更包括体系建设上,推动劳动教育持续发展。在统筹资源,构建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特色鲜明的劳动教育体系等方面呈现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蓬勃态势。
3" 农业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原则
3.1" 确定“融入提升”为劳动教育的理念
农业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必须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实现双轮驱动,共同推动劳动教育的深入实施。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是劳动教育的两大支柱,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劳动教育的完整体系。同时,文化教育,特别是第二课堂,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增强浓厚的文化底蕴。在思政课程中,应当深入挖掘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的劳动教育资源,汲取劳动榜样的精神力量,以此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意蕴。此外,我们还应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加强新农科建设,注重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融入教育教学之中。通过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他们的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使他们在劳动历练中增长智慧才干。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和社会性,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2" 以“服务专业建设”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
依托特色专业开展“专业+劳动教育”课程是一种创新且富有成效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优化劳动课程建设,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和考核评价机制,实现专业教学和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首先,打通专业教学和劳动教育之间的界限是实施“专业+劳动教育”课程的关键。通过充分调动专业课程中的劳动平台资源,可以将其充实到专业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价值。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和职业素养。其次,加强劳动教育教材建设是保障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学校应形成统一领导、专家全面指导、师生共同参与的教材管理体系,选用或编写适合农业高职院校特色的专门性劳动教材。这些教材应紧密结合专业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能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品质。此外,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劳动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集体劳动实践,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或社会实践相结合,初步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二年级的学生可以开展个人服务性劳动实践,通过参与各类劳动实践,提升自己的劳动技能和责任感;三年级的学生则可以开展专业生产劳动实践,结合专业特色进行课程实习、创新创业、科研创新等活动,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实现劳动教育的价值最大化。
3.3" 建设“标准化课程”为劳动教育载体
首先要有规范的课程标准,要结合学校需求制定劳动教育方案,明确培养目标、规定教学内容和实践安排,建设教学资源,做到课程实施有计划、课程评价有依据;其次要进行梯度课程设置,学校要分学段确定任务群的学习数量,从大一培养学生具备热爱劳动的情感、尊重劳动的态度以及优良的劳动品质到大二培养学生具备崇尚劳动的观念、公共服务精神并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再到大三厚植劳动情怀,深化专业劳动伦理,具备劳动创造意识与能力,循序渐进,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每个阶段身心特点。
3.4" 打造“专职专业”劳动教育师资为劳动教育保障
教师要认识劳动教育对个人发展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及价值,深刻理解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丰富内涵;学校对全体教师开展劳动教育培训,使教师对劳动教育的意义、内涵、实施方式、资源开发等有清楚认知,强化每个教师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提高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组建专门的劳动教育教研组,由劳动教育专任教师和学科教师组成,开展校本教研系列活动,通过课例研究、学术沙龙、读书会等活动,共同策划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共同研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惑。
4" 农业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
4.1" 组织保障体系构建
高职院校党委要在统筹、部署、推动学校劳动教育工作中切实发挥好领导作用,建构整体关联、差异协同的劳动教育实施运作系统。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牵头的劳动教育领导小组,将办公地点设在教学管理部门,下设美育与劳动教育教研室,教研室成员由各教学单位分管教学人员与劳动教育专任教师构成,教学管理部门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完成劳动教育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负责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相关工作,教学单位负责完成专业+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开发和“一系一品”劳动实践活动,学生处牵头,后勤管理处、校团委、党委宣传部和各二级学院配合,负责支持、指导学生提出的劳动实践活动创意,科研处牵头负责面向教学单位师生发布、遴选和支持劳动教育相关科研项目,遴选一批农学、园艺、食品、艺术和工程专业教师进行培养,增强劳动教育师资力量,着力打造教学管理部门牵头、多部门协同联动、系部落实推进、专业教师参与的劳动教育工作格局。
4.2" “五育融合”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构建
通过“五育融合”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劳树德”能够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和劳动者,培育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科学价值观念、优良传统品德的劳动者;“以劳增智”能够让学生体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哲理,通过劳动实践检验真理,劳智融合;体育旨在强健学生体魄,劳体并举,“以劳强体”能够使学生强健体魄、磨练意志、健全人格;美育旨在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劳育美”能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实现劳动教育的升华;“以劳促创新”能够从整体上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育人功能。
将劳动教育融入育人资源优势,以高水平专业群为依托,利用学科专业优势;以校内农学实践基地为实践场所,充分发挥实践基地优势;通过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校企互聘共享师资、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发挥校企合作优势。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和社会发展变化,率先行动、整体布局、稳步推进,将劳动教育融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和资助育人十大育人体系。设立劳动教育活动周、活动月,开展劳模讲座、主题演讲、劳技竞赛、劳动教育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专项科研、心理剧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做到劳动覆盖全体学生、覆盖教育教学全过程、覆盖学校全场所。
4.3" 课程体系构建
规范校本课程模块,课程内容统一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基本职场科学知识,课内实践、专业实践,通识类社会实践活动,耕读文化六大模块。在各模块中体现劳动教育+创新创业、劳动教育+课程思政、劳动教育+专业实践、劳动教育+耕读文化。结合学校专业特色,经济学、管理学类专业要着重培育学生经世济民、劳动正义、诚信服务的劳动伦理意识;农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技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治学报国的大国工匠精神;艺术学类专业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积极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开发一批如农业、工业制造业、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的劳动教育基地及校本课程,形成了区域特色和学校特色劳动教育课程。
4.4" 师资队伍体系构建
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对于提升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以及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至关重要。通过全员培训,可以确保每位教师都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对于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尤为关键。这不仅可以提高劳动教育的专业化水平,使教师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劳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还能够确保劳动教育课程的质量和效果。专项培训可以包括劳动教育理论的学习、实践经验的分享、教学方法的探索等方面,使教师具备更全面的劳动教育素养。同时,鼓励开展劳动教育科学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组织经常性的劳动教育课程教研活动,可以促进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教师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和价值。此外,科学研究还可以为劳动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劳动教育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组织开展劳动教育教学竞赛是提高教师能力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竞赛,可以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和教学热情,促进他们在劳动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同时,竞赛还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使他们能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构建“三师”教师队伍是实施劳动教育的有力保障,这样的教师队伍既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能够传授劳动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也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体验;还具备劳动教育教学的素质,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
4.5" 劳动教育实践体系构建
注重劳动实践教育,打造劳动实践平台。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特征。围绕生活性劳动、服务性劳动、生产性劳动等劳动实践形式拓宽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在实践中强化社会责任感,深化劳动精神体验。通过班级、寝室和社团等实践载体建立生活性劳动实践平台,开展生活劳动教育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日常生活劳动,从而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依托各类实践活动建立服务性劳动教育平台,培养新时代劳动者,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志愿活动等服务性劳动,增强大学生劳动体验,培育公共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完善专业实习,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国家级和盟市级科技小院的建设建立生产性劳动实践平台,将专业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劳动乐趣,努力做到诚实劳动、辛勤劳动,不断积累职业经验,树立正确择业观。
4.6" 课程评价体系构建
将劳动素养纳入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综合评估学生参加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技能竞赛活动情况,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劳动教育课程考核评价由劳动科学知识考察、劳动实践和课堂表现三部分构成。劳动科学知识主要考察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包含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历史由来与丰富内涵,劳动法律、劳动安全、劳动保障等基本职场科学知识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劳动实践主要考察学生专业实践的动手能力,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操能力、校园安全以及生产一线的安全隐患排查能力等。课堂表现主要考察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意识(图1)。
5" 结束语
总之,农业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有力落实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开齐开好劳动教育必修课”的总要求,并有效破解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开课难题,在高职院校中产生广泛的引领辐射作用。通过系统有机完善劳动教育实施体系,扎实落实“劳动情怀深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大批服务乡村振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党和国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桂文龙,刘俊栋,黄银云.基于实践导向的高职“1+3+X”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20):34-38.
[2]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人民教育,2018(18):6-9.
[3] 赵降英.培养智慧新农匠:涉农高职院校增强适应性的战略思考与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4):72-78.
[4] 韩瑞平,贾永芹,段文昌,等.农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中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J].新农业,2022(18):79-81.
[5] 韩瑞平.新时期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思政工作创新探索——评《农科院校“实践育人”特色化探索与实践》[J].中国农业气象,2022,43(4):323.
[6] 尹冬梅.用劳动教育新要求指引高校实践育人[J].中国高等教育,2021(5):27-29.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专项(NMZSZD202214);2022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直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BR221048);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专项课题(2023NGHZX-LD221)
第一作者简介:韩瑞平(1975-),男,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立德树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