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黄河滩区搬迁后居民满意度调研

2024-12-31董飞龙吴红晨喻千司景方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3期
关键词:就业民生乡村振兴

摘" 要:该调查报告以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14个黄河滩区新村居民为调查对象,研究东明黄河滩区搬迁后居民对各项民生福祉的满意度。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共发出8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720份。研究发现,黄河滩区搬迁后对居民的总体生活质量有着显著的提升,黄河滩区居民对搬迁政策、居住条件、生活条件、卫生环境、教育水平、医疗服务、交通出行与文化休闲总满意度均在95%以上,但在就业方面居民的不满意度略高,为10%。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基于以上分析报告对黄河滩区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关于就业、医疗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黄河滩区;满意度;民生;乡村振兴;就业

中图分类号:TV882.1"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3-0054-04

Abstract: This survey report takes the residents of 14 new villages in Yellow River Floodplain Area of Dongming County, Heze City, Shandong Province as the survey object, and studies the residents' satisfaction with people's livelihood and well-being after the relocation of Dongming Yellow River Floodplain Area. Through field visits and questionnaires to collect data, a total of 800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out and 720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overall quality of life of the residents in the Yellow River Floodplain Area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he relocation. The total satisfaction of residents in the Yellow River Floodplain Area to the relocation policy, living conditions, living conditions, sanitary environment, education level, medical services, transportation, culture and leisure are all more than 95%. However, the dissatisfaction of residents in terms of employment is slightly higher, at 10%.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this repor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employment and medical treatment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beach area.

Keywords: Yellow River Floodplain Area; satisfaction; people's livelihood; rural revitalization; employment

黄河起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1],一路奔涌,蜿蜒流经9省(自治区),千转百回,在山东集大成,奔腾入海。作为中国的母亲河,黄河水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但也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河,数千年来黄河水患给黄河流域民众带来深重灾难,历史上曾“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2]。黄河号称“九曲十八弯”,是典型的“铜头铁尾豆腐腰”,游荡性河流,而菏泽市东明县处于“豆腐腰”的险要位置,黄沙淤积、泥水泛泛,生存环境恶劣,也是当地脱贫攻坚战中的坚中之坚、难中之难。东明县是黄河入鲁第一县[3],黄河滩内常住人口达12万人,在黄河滩区,“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是黄河滩区居民的真实写照,是“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宿命滩”“落后滩”[4]。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这条华夏大地的母亲河,其治理问题长久以来都是中华民族面临的一大挑战。自古以来,无数先辈为了解决黄河的治理难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从远古时代的大禹治水到明代潘季驯提出的“束水攻沙”策略;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5],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与黄河抗争、治理的历史见证。然而,由于自然条件、社会制度、生产力水平以及人为破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黄河的治理工作长期未能取得根本性的突破,黄河频繁泛滥的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人们期盼黄河安澜的美好愿望一直未能实现,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历史性的重任交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手中[6]。

政之所向,民之所盼。为了实现黄河滩区居民长久以来对于安定住所和幸福生活的梦想,山东省委、省政府于2017年2月毅然启动了涉及60万人的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根据《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的部署,东明县承担了重要任务,需在东明黄河滩区建设24个村台(山东省共28个),涉及范围广泛,包括4个乡镇、148个自然村、32 539户、119 680口人[3]。整个工程预计总投资高达100.98亿元,不仅在全省迁建人口最多、投资最大,更被视为山东省的主战场和脱贫攻坚的关键任务。东明县委、县政府对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给予了高度重视,将其视为政治任务的重中之重。他们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历史责任感和情感责任感,动员了1 200名党员干部全力以赴提供服务,并组织8万名工程建设者夜以继日地投入工作。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他们成功克服了征地调地、拆迁清障、引黄抽沙、沉降夯实、施工组织、质量监管、居民工作、资金筹措、选房分房和搬迁治理十大难题,以高质量完成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如今,12万滩区居民的“安居梦”和“幸福梦”终于得以实现。新建的黄河滩区新村展现出了“一村一品、一台一韵”的特色,别墅风格高雅而精致,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使滩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昔日贫穷落后的“水窝子”已变成美丽乡村的“新样板”,黄河滩区新建新村社区被列为省级美丽村居试点。

脱贫攻坚圆满收官,乡村振兴步履铿锵,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东明黄河滩区的发展仍是重中之重,是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点工程。本调查研究以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为切入点,以黄河入鲁第一县东明县为研究对象,深入基层调查分析了东明县黄河滩区搬迁后各项民生福祉的满意度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运用科学的调查与研究方法,在对相关理论和政策分析的基础上,以定量分析为主,充分了解当前滩区人民的生活现状和幸福指数,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助力,为政府的相关机构制定政策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从而促进黄河滩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7],推动城乡发展均衡与融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促进社会和谐。同时,本次调查实地走访了东明黄河滩区新村并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对后续全面研究滩区改造后民生福祉的改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研究方法与内容

1.1" 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期刊论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资料,了解了黄河滩区搬迁的背景。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深入黄河滩区现场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居民对新生活的看法,切实研究黄河滩区当前的情况,为后续全面研究滩区改造后的民生福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 调查内容

研究内容涉及:被调查居民的年龄、性别、所处乡镇、所处新村、黄河滩区搬迁的安置政策、居民的居住条件、居民的生活条件、新村的卫生及环境、新村的医疗服务、新村的交通出行、新村的教育水平、居民的就业情况、新村的文化休闲环境、村民的生活质量、购物、排水、供暖、供水、看病条件、是否缴纳医保、扶贫工作、农业种植、社区活动、老人生活情况、家庭收入来源、儿童生活与教育情况等问题,发放了800份调查问卷。

1.3" 研究亮点

有关黄河流域的研究,大量文献聚焦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生态治理、数字经济和水资源利用等问题,而鲜有文献关注到黄河流域滩区搬迁后黄河滩区居民对各项民生福祉的满意度及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调查研究报告则通过对该视角下的研究空缺做出可能的补充。

2" 调研结果

2.1" 搬迁前后民生福祉变化

2.1.1" 生活条件的变化

搬迁之前,居民住房差大多为土坯房、低矮砖瓦房,房子不牢固,家具少,当黄河泛滥的时候突如其来的特大洪水像脱缰的野马,直冲滩区大地,吞噬了丰收在望的庄稼和基础设施,因为要随时准备面对黄河发水,所以家里几乎没有太多家居摆件,家用电器也不敢买多。基础设施少,村里无路灯,到了晚上一片漆黑,整个村庄死气沉沉;无排水设施,一下大雨村里道路就积水严重,行走艰难;无取暖设施,到了冬天就在屋里烧火炉取暖,有二氧化碳中毒危险;另外,由于地表水硬度高,加上沿黄地表水位高,卫生难以保障,群众难以喝上洁净、卫生、安全的饮用水。办理政务难,购物很不方便,村里无便民服务中心,办理任何政务都要到镇里或者县里,给群众带来了很多麻烦。此外,交通出行不方便,公路少且差。只有少部分的主干道是公路,且由于使用年限久路面已变得坑坑洼洼,下雨易积水。交通不便,严重影响着滩区经济的发展。

搬迁之后,居民住进了小洋楼,政府出资兴建了集体大村台,地基牢、质量好、村台高;家具齐全,搬迁交房时都免费安装了门窗,并且免费安装了空调、太阳能热水器、卫浴设施,不仅如此,每家的装修风格也都跟上了时代的脚步,大沙发、大电视、大床等,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基础设施完善,道道有路灯、户户都通明,修建了下水道、免费安装了暖气片、通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新村里也有了大超市;同时,村里也成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在家门口就能办理个体营业执照、农机审验等22项行政许可事项及水、电、养老和医疗等与群众各个方面息息相关的42项公共服务事项,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切实解决群众路途远、办事难、往返跑、多次跑等难题,切实实现了“大事不出乡,小事不出村”;此外,新村修了柏油大马路,道路宽而平坦,道路两旁设有下水道,避免了道路积水,延长路面使用寿命,保证了道路安全,保证了路基安全,使路面更加整洁。交通出行的改善,促进了滩区城乡建设的共同发展,让滩区群众方便走出滩区,极大地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也开阔了大家的视野。

2.1.2" 教育医疗的变化

搬迁之前,学校数量少、设施差,几个村才有一个学校,学生上学要走很远,且校舍是瓦砖盖起的低矮的小平房,一块黑板、一盒粉笔、几张课桌和几张小板凳几乎就是一个教室所有的配置,没有多媒体、没有橡胶操场;师资力量差,由于经济落后、交通不方便、待遇差,很多新教师不想到滩区教学,就算有考过来的教师也是把这里当个过渡,有机会就考走了。教师不足、留不住人,导致滩区教学质量差,很多家长只能拿出昂贵的学费让孩子在县城私立学校读书,加重了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的经济负担。课外活动匮乏,学生除了上课,基本没有其他教育活动,没有社团,素质教育相对较差;同时,村里文体基础设施少、文体活动匮乏,没有专门的文化休闲公共场所,健身器材也很少,多年无文化演出,整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群众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匮乏。另外,村里医疗资源匮乏,附近几个村才有一个诊所,就医很不方便,要是赶上急症病人或者突发急病,很有可能因此耽误了就诊的最关键时期;还有些人因为距离原因,有点头痛感冒都是自己扛过去,这样就使得村民的生活质量下降,幸福感下降;且诊所管理不规范,医疗卫生不达标,医生医术有限,药品种类不全,质量无法保证,偏方居多。

搬迁之后,学校多、硬件设施完善,每个村台都新建了楼房学校,校内的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多媒体设备、空调暖气、橡胶操场、篮球场和乒乓球馆等等;师资力量壮大,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和交通的完善及相应的编制倾斜政策,吸引了许多年轻老师,给新村的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提升了教学水平,更多的孩子选择在家门口上学;课外活动丰富,由于硬件设施的完善和年轻老师的加入,学校成立了各种社团,例如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美术和音乐等社团,丰富了学生是课余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锻炼了能力。同时,新村的文体基础设施齐全、文体活动丰富,新村中均建有文化广场和健身器材,每到夜色降临,附近的村民们便在广场上,细细诉说着今日的收获,与生活的琐碎与温馨;在文体广场上时常会有文艺演出、戏曲下乡活动,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生活,开阔了大家的视野,涵养了群众的精神文化。此外,搬迁后新村医疗水平也有所提高,每个新村台至少有一个诊所,卫生条件也有很大改善,极大地便利了居民就诊,且乡镇医院会定期到村台给老人做免费体检,让老年人及时了解自己身体状态,并采取相应治疗。诊所药品多样化,并且可以医保报销,减轻了长期服药村民的经济负担。

2.2" 各项民生福祉满意度

本调查研究在东明县黄河滩区共发出800份调查问卷收回750份,其中720份有效,有效率90%。从有效的720份问卷中分析数据得出黄河滩区居民对教育水平改善的满意度最高为100%,其次是对村庄环境的满意度为98%,对就业的满意度最低为90%,具体如下。

居民对搬迁的安置政策总满意度为98%,其中87%表示非常满意,11%表示一般满意,2%表示不满意。居民对搬迁后的居住条件总满意度为97%,其中69%表示非常满意,28%表示一般满意,3%表示不满意。居民对搬迁后的生活条件总满意度为99%,其中73%表示非常满意,26%表示一般满意,1%表示不满意。居民对搬迁后的村庄卫生及环境总满意度为98%,其中88%表示非常满意,10%表示一般满意,2%表示不满意。居民对搬迁后的医疗服务总满意度为99%,其中84%表示非常满意,15%表示一般满意,1%表示不满意。居民对搬迁后的交通出行方便程度总满意度为97%,其中79%表示非常满意,18%表示一般满意,3%表示不满意。居民对搬迁后的教育水平总满意度为100%,其中98%表示非常满意,2%表示一般满意,数据显示所有人都认为搬迁后黄河滩区的教育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居民对搬迁后的就业方面总满意度为90%,其中51%表示非常满意,39%表示一般满意,10%表示不满意。居民对搬迁后的文化休闲环境总满意度为98%,73%表示非常满意,25%表示一般满意,2%表示不满意。居民对搬迁后生活质量总满意度为100%,86%表示是非常满意,14%表示一般满意,数据显示所有人都认为搬迁后生活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3" 不同年龄段对各项民生福祉的满意度

对收集的有效问卷按年龄分为青年(18~44岁)、中年(45~59岁)、老年(大于等于60岁)进行分析,青年群体对搬迁后教育水平的改善情况最为满意,满意度高达100%,其中非常满意为98%、一般满意为2%;对就业的满意度最低为91%,其中非常满意为48%、一般满意为43%。中年群体同样对搬迁后教育水平的改善情况最为满意,满意度为100%,其中非常满意为97%、一般满意为3%;对就业的满意度最低为90%,其中非常满意为55%、一般满意为35%。老年群体对搬迁政策、生活条件、村庄环境、医疗服务、交通出行、教育、文化休闲与生活质量的满意度均为100%,但对居住条件、就业两方面的不满意度分别高达14%、29%,这可能和搬迁后老年人住楼房不习惯、年龄大在村里找不到工作有关。

3" 结论及建议

黄河滩区居民的搬迁工作,不仅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民生举措,更是一项造福当代、泽及后世的伟大事业。黄河,这条万里长流的大河,依旧奔腾不息,而黄河滩区,已经焕然一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黄河滩里的“贫困之地”,如今已变成幸福河畔的“美丽家园”。东明黄河滩区的百姓生活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从过去简陋的土坯房到如今宽敞明亮的“小洋房”;从泥泞的乡间小路到如今平坦的柏油路;从贫困村落到小康示范村;从曾经的村庄脏乱差到如今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试点村。这些变化不仅彰显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也体现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展现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通过分析调研结果得出滩区居民对搬迁的政策、居住条件、生活条件、村庄卫生环境、教育水平、医疗服务、交通出行、文化休闲总满意度均在95%以上,就业方面满意度在90%,总体来说居民对搬迁的认可度非常高,美中不足的是在就业方面居民的不满意度高达10%。发展滩区经济,拓展就业渠道是滩区下一步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抓手。根据调研结果及与滩区百姓深入交谈了解到居民们的心声,为黄河滩区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①政府应制定综合政策,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就业渠道。一方面,政府要适当增加投资,并引入适当的项目,以切实解决广大滩区居民的民生困境。同时,当地政府需要加大对滩区居民农业技术的培训力度,建立示范项目,推动农业科技在滩区的普及与推广,以提高滩区农业生产的复种指数和科技含量,加速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此外,黄河滩区地域辽阔,人均土地面积相对较多,可以重点发展具有特色的加工业,根据规模化、特色化和系列化的要求,从黄河滩区农产品生产实际出发,加快发展粮食、果蔬和林木等加工业,并提升纺织服装业,努力打造特色加工业的新优势[8]。另一方面,实施更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建立就业创业公共服务平台,采取多种措施拓宽就业渠道,激发滩区居民的创业积极性,提高他们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的能力。②积极推动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根据市场化、信息化和集约化的要求,结合生产和生活需求,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业、电子商务业和农村服务业等领域,使之成为黄河滩区的新亮点。③完善各村的医疗网络和卫生院设施,提高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一方面解决居民看病昂贵和就医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政府将尽快研究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医学院校的学生到基层服务,增强基层医疗服务队伍的实力,提高基层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卓,朱晓叶.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立法问题研究[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1(8):41-43.

[2] 张修萍,李嘉良.黄河长垣段调水调沙功能分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3(3):18-20.

[3] 田丰,陈银生.筑梦黄河滩[M].济南:山东齐鲁音像出版社,2021.

[4] 汤小存.从“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沿黄生态长廊郑州惠济段唱响昂扬的黄河颂歌[J].智慧中国,2020(11):66-67.

[5] 王亚华,毛恩慧,徐茂森.论黄河治理战略的历史变迁[J].环境保护,2020,48(Z1):28-32.

[6] 张晓松,林晖,高敬,等.习近平的黄河情怀[N].人民日报,2023-11-27(001).

[7] 杜振玉.黄河滩区扶贫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优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1.

[8] 吴光炜.黄河滩区产业布局及其发展思路探析——以黄河菏泽段为例[J].菏泽学院学报,2017,39(3):80-83.

第一作者简介:董飞龙(1996-),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通信作者:司景方(1981-),男,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就业民生乡村振兴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