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文化再生产研究

2024-12-31袁梦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0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产业融合文化自信

摘" 要:乡村文化综合体是乡村文化振兴转型升级的一项创新模式,在乡村特定场域内发展文化产业及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产业,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是探索乡村振兴的一大创新路径,也是现代乡村探索乡村文化再生产的最有效途径。该文以山东省德州市辛店镇所打造的乡村文化综合体为例,深入挖掘其乡村文化综合体建成的路径成因以及乡村文化再生产的经验教训,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振兴进一步发展提供经验支持。

关键词:乡村文化;乡村文化综合体;乡村文化再生产;文化自信;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G249.2"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0-0051-04

Abstract: Rural cultural complex is an innovative mode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To develop cultural industry and other related industries in a specific rural field and form a certai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s not only a major innovative path to explor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but also the most effective way for modern rural areas to explore rural cultural reproduction. Taking the rural cultural complex built by Xindian Town, Dezhou City, 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eeply excavates the causes of its rural cultural complex and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rural cultural reproduction, so as to provide empirical support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China.

Keywords: rural culture; rural cultural complex; rural cultural reproduction;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ndustrial integration

文化振兴对乡村振兴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随着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文化中的乡土气息逐渐消失,乡村文化多样性受到同质化乡村社区的冲击。在与城市文化的二元关系中,乡村文化由于长期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开展乡村文化再生产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山东省德州市辛店镇以乡村文化综合体建设为抓手,抓住“五型”机关建设试点和特色镇创建机遇,坚持党建为基础、项目为导向、民生为中心、底线为重点,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相继荣获全国文明镇、国家级生态乡镇、国家级卫生乡镇、山东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镇、省级旅游强镇和山东省最美旅游风情小镇等荣誉称号。辛店镇在推动乡村文化再生产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成效显著,但在这其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值得深思。

1" 乡村文化、乡村文化再生产与乡村文化综合体

1.1" 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是由村落内长期共同生活生产的村民在一定的村落地域内,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的演化创造发展出的一套具有乡村自身特色的伦理守则及价值观、农事劳动生产方式、村落生活方式及规律等。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发源的摇篮,是中华文明精神的源头。在剧烈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乡土社会的变迁也波及到了乡村文化的延续,面对转型社会中的乡村文化,我们既要尊重乡村文化的合理变迁又要保护培育、传承发扬乡村文化的血脉和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题中应有之义。

1.2" 乡村文化再生产

虽然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乡村文化中的乡土气息遇土地制度改革而被逐渐剥离乡村文化体系,乡村文化多样性被同质化的乡村社区所解构,与城市文化的二元关系中长期处于劣势地位,久而久之失去了其合理性基础。然而在高歌猛进的城市化背景下,农村人口的大量消失、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大量涌入使得乡村文化表象呈现一种凋零的姿态,但这并不意味着乡村文化内核的泯灭和消亡,相反在这一背景下乡村文化显得更加稀缺而珍贵,乡村自始至终都是人们心灵的慰藉所。布迪厄[1]的《文化再生产理论》提到,自我创造性是文化最根本的特性:文化具有超越自我、生产自我、更新自我、创造自我的特征。乡村原生态的环境被摧毁,乡村文化传承和延续就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乡村文化不能再以复制的方式来发展,而是以再生产的模式来重建延申,乡村文化会在新的条件下借助内在的适应机制,不断转换并产生出新的表现形式[2]。

同时,由于传统生活的改变,已经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文化,所有文化都是在原生文化的基础上得以再造,即“第二自然”,而“第二自然”的再造多了更多的艺术表演的成分,可以称其为一种现代性的本土化,或具有美学概念的现代性本土化,大部分与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相关联的文化事象的复活,存在潜在的市场支配力量[3]。

1.3" 乡村文化综合体

乡村文化综合体是政府与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管理,旨在为村民提供体系化、标准化、常态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改变农村文化发展薄弱现状,丰富村民文化娱乐生活,满足当地学生教育、体验、审美的多重需要,文、旅、农产业融合发展,共享经营、共同建设,具有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乡村振兴项目。

2" 辛店镇乡村文化综合体发展的路径探究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个系统工程。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需要遵循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辛店镇乡村文化综合体通过挖掘特色文化、打造乡村文旅产业链促产业兴旺;通过推广农耕文化、传承乡村伦理文化促生态宜居;通过促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系统,发扬传统美德促乡风文明。

2.1" 立足本土——举办沙河辛西瓜节

辛店镇北部地处黄河故道,属典型的沙壤土,这里曾经黄沙漫天、寸草不生,俨然一副大西北的沙漠景象。近年来,经过治理,原有的沙丘与沙洼被整平,不毛之地被改造成沃野良田,且由于沙河辛村的典型沙壤土本身富含有机质,因而在沙河辛村的土壤上培育的沙河辛西瓜品种具有个大、皮薄、肉多、沙瓤、口感好及耐贮运的优势特点,且凭借自身品种的优势特点成为了禹城市远近闻名的特色农产品,沙河辛西瓜品种于2016年被原农业部批准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辛店镇围绕沙河辛西瓜这一品牌效应自2015年开始于每年的7月份举办沙河辛西瓜节活动,这一节日也成为沙河辛村乃至辛店镇夏季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并且向具有地方特色的节日庆典的方向靠拢。近些年的沙河辛西瓜节更是绚丽多彩,从齐聚节庆现场的“瓜农争霸”到现场村民的吃瓜比赛,从“沙河辛西瓜节”形象大使、小小代言人选拔赛到辛店镇书画摄影展,乡民更是在白天吃西瓜,在农场采摘果实,带孩子在研学游基地参观学习,去游园玩乐,夜晚在乡镇广场欣赏演出和烟花秀,沙河辛西瓜节已逐渐发展为融经济、文化、旅游、教育、会展等多项内容于一体的乡镇节庆品牌,有效地促进了辛店镇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2.2" 产业融合——打造辛印象研学基地

现如今乡村文化在乡村旅游产业的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乡村文化产品进入市场,各地的乡村文化品牌也被竞相打造而出,区域乡村文化逐渐融入现代旅游的市场体系。各个乡村旅游地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努力形成独特的文化产品,以求具有本地特色,从而获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4]。辛印象研学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组建,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理念口号,旨在让乡镇孩子体验到全方位的研学旅行。“研学”简而言之就是一种跨越学习和旅游的体验式教育模式,在研学过程中,儿童可以体味到人间烟火,增长生活经验和社会知识,它高于传统教育,又和传统教育融合在一起。辛印象研学的目标群体范围以辛店镇为中心向外扩展至禹城市,研学项目包括农业、畜牧、科技、军事、消防、安全、政治和环保8条路线。农业项目依托孟氏蔬菜基地、乡村记忆馆、沙河辛西瓜产业园向小学员介绍农业生产自然经济规律,体验农作物的种植运输丰收过程,培养其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价值观念。畜牧项目依托辛店镇自有的山东蒙天乳业有限公司的维多利亚牧场,学员可以参观现代化的挤奶设备,在接待大厅利用牛奶制作奶酵、华夫饼。科技项目依托辛印象研学基地让学员了解科学、探索科技,在场地内模拟真实战场,场地体验射击等作战项目,消防项目则带领小学员走进消防队,聆听消防安全知识讲座讲解,政治项目带领学员走进村委会,入户了解土地、了解农村、了解“三农”政策,环保项目依托辛店镇新建的污水处理站,带领学员参与考察村内污水排放系统及污水处理。在辛印象研学基地开发的各个项目中,我们不难发现,虽面临城乡教育资源存在差距的问题,但辛店镇依托于自身现有的产业基地并适当地挖掘它们潜在的教育价值,在保证产业正常运作效益明显的情况下,在教育领域内实现了产业融合发展。

2.3" 文化自觉——纪念馆的设立

费孝通[5]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概念,如他所说,“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自觉。考虑到世界上不同文化、不同历史、不同心态的人今后必须和平共处在这个地球上,我们不能不为已不能再关门自扫门前雪的人们,找出一条共同生活下去的出路”。“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5],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是对身处文化之中的人给予关怀。

2.3.1" 治沙改碱纪念馆

辛店镇治沙改碱纪念馆是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旧址改建而成,通过带有历史的记忆物件和内容丰富的图片、文字,诉说着50年的治沙改碱历程。多年来,洪涝、干旱、盐碱、风沙和渍涝是严重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1986年,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项目区专家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术和方法。经过开发治理,“一片三洼”发生了显著变化。“辛店洼”利用水利优势发展水产养殖,并总结与归纳出低湿地整治的配套技术。伴着项目区开发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日益改善,整个实验区初步建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体系。1988年6月,李鹏同志来禹视察工作指出:“这里取得的成果,对整个黄淮海平原,乃至对全国农业的发展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2.3.2" 乡村记忆馆

辛店镇沙河辛村乡村记忆馆中陈列着织布机、竹筐、耙子等近年来少见的老物件,它们被贴上标签放进了展厅,通过原生原味、古老而又真实的展品展示,这间乡村记忆馆将乡村村民曾经的生活图景和文明印记尽可能地展现了出来。“乡村记忆馆”分为家风家训展厅、情境展厅和世纪展厅3部分,通过带有历史记忆物件和富含激励意义的图片、文字,记录着沙河辛村发展轨迹、民俗风情。

2.3.3" 民俗馆

在辛店镇五连庄,民俗馆分为村史区、民房及农具区、老物件区和非遗展区4个部分,走到民俗馆内的展品面前,仿佛能够体验到昔日丰富而又热闹非凡的乡村生活,感受到曾经饱含乡村风情色彩的乡土气息,馆内的土坯房、务农工具、生产生活用具构建出了一幅上个世纪的乡村面貌图景。民俗馆的搭建让如今已经有了新蜕变的乡村文化保留了曾经的人文风景以及一代人的年代记忆,让新乡村建设更加有勇气面对全新的挑战。

3" 辛店镇乡村文化综合体发展路径的不足

3.1" 文化品牌沙河辛西瓜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沙河辛村的沙河辛西瓜节作为辛店镇政府历经多年打造出的适合当地农作物产业经营的文化品牌,虽在活动当天如火如荼地举办成功,但较之于发展成熟的乡村文旅品牌仍存在很大距离和不足之处。

3.1.1" 年年岁岁节相似

沙河辛西瓜节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8届,在展会内容上却始终不能别具一格,产出创新内容不能让人耳目一新,自始至终都跳脱不出“领导讲话、文艺汇演、吃瓜比赛、瓜农比拼”的简单框架,节日内涵不丰富则不足以发展成附带有强大农产品产业附加值的节日庆典,节日当天附近村民的到来往往只是图一乐呵、凑个热闹,对西瓜节举办的涵义也只能理解为与村落集市相当,且由于节日附带的农产品产业附加值程度低,热闹非凡的西瓜节仅仅只能持续一天就草草结束。

3.1.2" 西瓜产业深加工存在短板

在沙河辛西瓜节现场,放眼望去一排排西瓜构成了西瓜节当天的繁盛景象。但一个西瓜重达15斤左右,瓜农将西瓜从园区搬到节庆现场将耗费巨大的人力,并且西瓜节举办旨在吸引周边城镇游客的观光旅游消费,而因西瓜的重量大不便于携带运输,节庆现场的一排排西瓜便沦为了门面摆设,也白白地耗费了人力资源,更无法凭借简陋的节目形式吸引城市人群前往西瓜节现场旅游消费。若进行西瓜深加工产业,生产如西瓜汁、西瓜饲料、西瓜霜等便于携带存储又富有经济效益的深加工产品则能拓展沙河辛村的西瓜产业链,丰富西瓜节的内容形式,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观光游览。

3.1.3" 西瓜节的知名度不够

历届西瓜节承办均是由政府单位承担,然而仅凭政府之力远远未能达到使全市民众了解和认识沙河辛西瓜节,从而吸引城市中的游客慕名前来的目的。沙河辛西瓜节影响辐射服务范围实际上仅限于辛店镇沙河辛村。

3.2" 辛印象研学基地的城市文化内容占主导

辛印象研学基地由当地政府和济南市莘莘学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资创办,虽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但究其本质实际上仍为一所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类型的机构组织。在西瓜节当日,进入辛印象研学基地参观展览仍需要购买门票,并且辛印象研学基地的目标受众精确定位在乡镇青少年群体身上,这在某种程度上隔绝了乡村文化主体,尤其是年长一代人近距离体验现代化教育的机会。其次由于其目标群体精准定位在乡镇的青少年群体,且夏令营的活动项目也均向城市文化及城市教育形式靠拢,这不禁令人担忧原生的乡土文化对年轻一代人的黏合力度是否会被进一步削弱。

3.3" 乡村文化保护不能仅依靠纪念馆的设立

吴理财[6]提出,对农耕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活态化保护,活态化保护就是让文化真实地存在于文化创造者的生活世界当中,让文化生态在流传中继承,在展示中保存,在利用中发展,在活动中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最佳组合。辛店镇各种纪念馆的建立陈设遵循的是一种以历史文化价值为重心的传统博物馆式的保护,这种文化保护虽然很好地彰显了辛店镇地区的乡土文化特色,显示出政府在乡村文化振兴这方面工作的政绩内容,但这种保护方式忽略了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内在运行的机制,最突出的表现即乡村记忆馆内将原有农耕文明中所使用的工具等剥离了其原生环境,这些工具在记忆馆内的陈列并不能真正还原这些文化遗产的生态空间,导致乡村文化内生动力不足,对政府建设极其依赖。

4" 辛店镇乡村文化综合体发展完善途径

4.1" 丰富西瓜节的节日内涵

政府组织者对于本地的节日策划及流程应当避免流水线式的模式,应当站在广大瓜农、村民以及慕名而来的城市市民的立场上,让节日的活动不拘于形式环节,跳出“领导讲话、文艺汇演、吃瓜比赛、瓜农比拼”的传统框架,可借鉴已举办30多届的北京大兴西瓜节,挖掘节日本身可附带的诸多人文价值,在便民旅游方面也可提供诸多人性化服务,通过人文价值的开发以及便民旅游服务的发掘才能真正实现以节会经济带动当地旅游的积极作用[7]。另外,在辛店镇的西瓜产业方面,应当加大西瓜产业深加工发展,生产具有西瓜附加值的新产品,西瓜节的内涵可以不仅仅围绕西瓜,也可以为围绕具有西瓜附加值的其他农副产品,如西瓜醋、西瓜汁等。

4.2" 研学基地要注重对乡村文化价值的挖掘

辛印象研学基地的教育不应只偏向城市文化的教育,地处在乡镇村落内,目标群体均为乡镇青少年,更应当利用本地的乡村文化资源,挖掘乡村文化价值,追根溯源让乡镇青少年意识到乡村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避免在教育的过程中对于城市化文化教育的过度追求而忽略了乡村文化的熏陶和乡村教育的滋养,继而使其产生与乡村文化、乡村生产内容严重脱节的问题。

4.3" 乡村文化保护应注重活态化保护

乡村文化保护不能单纯依靠文化纪念馆的设立,应更加接地气,让无形的乡村文化在原有的村落生态环境中得到无形保护,乡村文化保护应当注意活态化保护,既要注重村落内古老的有形建筑的保护,也要注重乡土间原住民的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

5" 结束语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辛店镇作为全国文明镇通过立足本土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乡镇企业的内在文旅价值并通过产业融合进行乡村文化再生产,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坚持用“文化自觉”的内在理念实现乡村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表达与传承方式的创新,已初步实现了其自身乡土文化的再生产并为乡土文化的继承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毫无疑问,乡村发展文旅产业可以有效提高本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目前乡村文化再生产最有效最有利的途径。然而乡村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另一方面可能存在着对乡村文化原生内涵的曲解或过分夸张的解读,乡村文化正常的延续演变过程被扰乱,乡村文化的表象从乡村文化的内核中被剥离出来等。这里应当警醒的是,文化传承是一套系统的、整体的有机循环系统,只是对文化表象的挪用并不能真正让文化得到有序且规律的延续及传承,相反会使文化的传承变得紊乱,还可能影响年轻一代对于文化价值的判断能力。

目前来看,面对转型期的乡土文化再生产,乡村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对于其自身是一剂良药,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效益与潜在的隐患相比是利大于弊的局面,因而当前我们所思考的不能再是乡村能否发展文旅产业,而是如何更好地规避潜在的弊端与隐患,更好地发挥文旅产业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 BOURDIEU P.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3.

[2] 赵旭东,孙笑非.中国乡村文化的再生产——基于一种文化转型观念的再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1):119-127,148.

[3] 费孝通.孔林片思[J].读书,1992(9):3-7.

[4] 刘战慧.乡村旅游地乡村文化再生产的内在机理与路径选择综述与评论[J].江苏商论,2017(3):54-57.

[5] 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54-61.

[6] 吴理财,解胜利.文化治理视角下的乡村文化振兴:价值耦合与体系建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6-23,162-163.

[7] 王起云.优势资源缺乏联动 中牟西瓜节“内涵”不足[N].经济视点报,2010-05-26(002).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产业融合文化自信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重庆市长寿区实践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师之大爱—————三尺讲台铸辉煌
旅游经济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