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地方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策略
2024-12-31申爽
摘" 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强化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已经成为赋能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地方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必须融入经济发展的需求,努力向地方输出有能力、懂农业、善经营的新时代人才,从而带动地方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该文在探讨乡村振兴战略和“双创”人才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地方高校“双创”育人工作存在的教育目标不明确、培养方式单一、师资结构不合理和资源整合不到位等问题,指出地方高校应从实际需求出发,以全新的思维范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从明晰“双创”育人方向、完善师资结构、整合地方资源等方面,探索建立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体系,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关键词:乡村振兴;地方高校;“双创”育人;社会需求;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C961"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0-0181-04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empower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an important base for training talent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integrate the training of young talents into the need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trive to export local talents in the new era who are capable, understand agriculture and good at management, so as to promote local development, to provide talent guarante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On the basis of discu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tal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unclear educational objectives, single training mode, unreasonable teacher structure, inadequat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and so on. It is pointed out that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roceed from the actual needs and promote the refor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ith a new thinking paradigm. From the aspects of clarifying the direction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improving the structure of teachers, and integrating local resources, we will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raining system for high-quality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so as to provide talent guarante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social demand; training strategy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产业转型、城市建设、基层治理离不开服务于地方生产和服务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创新创业人才。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重点强调实施人才支持计划,加大地方本土人才培养,发挥地方普通高校的作用,有序引导文化素质水平高、专业技术强的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1]。
“双创”人才的培养契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需求,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迈向了新的征程。地方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是其应然之责[2]。地方高校应积极主动整合教学科研资源,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向乡村倾斜,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充分了解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引导作用,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在校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创业就业。基于此,本文在理清地方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和乡村振兴的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地方高校在“双创”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上尚存在一些问题,无法精准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具体需求,为此从优化教学方式、整合地方资源等方面提出了地方应用型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策略。
1" 地方应用型高校“双创”育人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1.1" 乡村振兴战略为“双创”人才培养提供推动力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推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为人才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发展空间,使得大量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归乡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打下了基础[3]。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性推进,昔日的创业者已不能满足于当下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乡村发展处于转型期,需要具有前瞻性视野和敢于尝试的创新型人才,来改变当前乡村发展现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双创”人才具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抗挫能力,更能适应当前乡村转型的关键期;“双创”人才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更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创造性地延长特色产业链,并能根据自身的成长优势带动乡村电商发展,助力乡村振兴[4];此外,当前国家越来越注重对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双创”人才提供了机会,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创意和创新能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
1.2" “双创”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人才是乡村振兴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人才兴则乡村兴,人才强则乡村强。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人才是基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5]。大学生“双创”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不断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新模式,推动乡村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提高地方产业的竞争力和效益,促进地方乡村的经济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此外,国家大力推动创新创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创业平台和机会,他们利用这些政策资源和平台,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和经验。同时,他们的成功经验也可以激励更多的大学生投身于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1.3" 乡村振兴战略为“双创”人才培养提供平台
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人才的重要性,提出要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这一政策为地方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提供了政策支持,促进了“双创”人才在地方城镇的发展和成长。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经济环境的不景气以及就业群体结构失衡,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渐增大。而地方高校作为培养地方型创新创业人才基地,应立足乡村振兴发展需要,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产学研融合,加强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和农业合作社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基层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引导他们到基层就业[6]。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还可以为他们提供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和机会。
2" 地方应用型高校“双创”育人工作面临的困境
2.1" 教育理念落后,培养目标不明确
乡村振兴需要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地方高校在培养“双创”人才时,一是缺乏对乡村振兴战略深入理解和对接,二是多注重学生所学专业创新培养,缺乏对乡村振兴战略下市场需求的了解和适应,对于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欠缺且“双创”实践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专业知识与“双创”课程未能紧密结合,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社会后并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双创”教育需要实践平台的支持,以便学生能够进行实际操作和创新创业实践。然而,由于教育理念落后和培养目标的不明确,地方高校可能缺乏足够的实践平台和资源,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此外,由于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未能根据自身条件和特色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也未能充分了解地方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导致培养出来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剥离了“双创”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关系,难以满足地方乡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2.2" 培养方式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很多地方高校的专业培养方案不能有效体现面向乡村振兴的“双创”人才培养,对于通识课和专业理论课重视度较高,“双创”课程的重视度较低,并且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理论灌输的方式,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这种单一的培养方式无法满足学生对于时间操作和创新思维的需求,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更无法服务于地方乡村发展。由于教育理念的落后,“双创”教育的课程设置可能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无法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主要表现在:课堂内容单一,课时量较少,缺乏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课程,这就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对不同领域知识的了解和整合能力,难以形成全面的创新创业思维,地方特色不明显。此外,地方高校在制定“双创”教育上的考核机制上,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成果的有效评价和激励,导致学生对“双创”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参与热情和积极性。
2.3" 师资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欠缺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对“双创”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和专业化,这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培养目标不明确,地方高校在“双创”教育的师资选拔和建设上可能存在滞后现象,缺乏具有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的教师团队是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地方高校由于在资金、地域等因素的限制,难以引进高水平教师,现有的“双创”型教学教师多为校内的专职辅导员、学生处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他们对于创新创业知识储备薄弱、实践经验较少,往往不能满足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知识更高层次的需求[7];另一方面,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企业经历、扎实的理论知识的教师,这种不合理的师资队伍导致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难以提升,难以满足学生对于实践操作和创新思维的需求,无法提供全方位的教学支持和指导。此外,地方高校在激励政策和机制方面尚未形成科学、系统和协同的体系。创业导师制度不完善,创业导师主要采取单次、间断性的指导方式,这使得他们与学生的指导关系呈现出非固定和沟通频率低的特征[8]。换句话说,现有的激励政策和创业导师制度都亟待改进和优化,以更好地满足创业教育的需求。
2.4" 未有效整合资源,育人氛围不浓厚
高校乡村振兴“双创”人才培养,需要投入大量的场地、资金、设备[9]。目前地方高校在这些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例如:专业教师的课时费、创新创业的场地、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尽管有政策扶持,但资源的配置往往难以均衡,导致一些地方高校在“双创”教育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然而资金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会推迟专项成果转化。另外,地方高校在“双创”人才培养方面未能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缺乏与政府、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的合作,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就高校自身而言,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和校园网媒宣传中,缺少对大学生服务地方乡村振兴成功案例的报道,一定层面上导致学生缺少服务地方乡村振兴的意识和对如何实现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思考,使得“双创”育人浮于形式,未能真正落地。
3" 地方应用型高校“双创”育人策略
3.1" 清晰教育定位,确立育人方向
地方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明确自身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角色,根据地方产业需求,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双创”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地方高校可以将“双创”教育与劳动实践教育相结合,因为大学生亲身参与劳动实践,不仅能够培养了学生的劳动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也增强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其次,将“双创”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双创”教育内容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如在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课程中加入创新创业理念和思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和价值观[10],激发学生投身地方乡村建设的主动性、自觉性。再次,将“双创”教育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双创”教育要扎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所以要紧贴地方需求,加强与政府、企业、社区等各方面的合作,共同构建一个协同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让“双创”教育真正落地生根,为地方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和人才支持。比如,地方高校可与当地的公司或组织建立联系,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创新创业信息交流平台,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双创”政策并拓展就业机会。
3.2" 深耕“双创”课程,丰富授课形式
在信息化技术的推动下,乡村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这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愈发强调跨学科的综合特点。为此,地方高校在设置“双创”课程教学内容时,应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考虑在内,构建一个以人才培育和创业教育为核心,融合农产品电商、市场营销、心理学和公共事业管理等多元领域的创新创业课程群,强化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11]。同时,深度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创业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将有力地促进大学生顺利参与乡村创业就业。其次,在授课过程中,可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12],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和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提高自身实践能力[13]。从完善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双创”课程学习成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可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项目报告、实践成果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新创业能力。
3.3" 优化师资结构,加强“双创”培训
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与“双创”人才的培养密切相关,高校应着力打造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1]。第一,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训。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学术交流会等形式,邀请专家学者和优秀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第二,要积极引进具备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充实地方高校的师资力量。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待遇等方式吸引人才;第三,加强与当地企业、研究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机制,促进地方高校与产业、学术界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合作项目的开展,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学术水平,同时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最后,地方高校应优化教师激励机制,充分考虑“双创”导师的利益,并通过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激励,激发其工作潜能[14]。
3.4" 善于借势借力,做好资源整合
首先,地方高校应建立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挖掘一切有利的校内外资源,可以与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共同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不断壮大“双创”师资力量,加强对学生“双创”意识、“双创”知识、“双创”思维及“双创”技能等的培育,强化“双创”能力、行为习惯养成、团队协作及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训练[15]。其次,要充分利用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一方面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可以引导地方高校“双创”教育的发展方向,推进相关项目落地;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提供实践机会和创业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创新创业技能,同时也可以建立社会支持平台和“双创”教育资源平台,共享师资、课程、实践基地等资源,提高“双创”教育整体水平,为乡村振兴的实施提供人才支持。最后,地方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讲座、创业沙龙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同时加强对创新创业的宣传和表彰,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积极性。
4" 结束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而地方高校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具有与乡村紧密的地缘优势,因此有责任和义务为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面对当前“双创”人才培养的一系列问题,高校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现有培育体制机制,开展个性化教育、一体化培养、立体化输送、全程化服务,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实现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EB/OL].http://www.news.cn/20240203/a6170468650340fba528015190aa751f/c.html.
[2] 边疆,周辉.服务乡村振兴地方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探析[J].甘肃教育研究,2023(9):135-139.
[3] 重庆经贸职院:强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79190667387594 07amp;wfr=spideramp;for=pc.
[4] 张立,范芹.高校双创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耦合机制[J].经济问题,2022(9):52-59.
[5] 着力培育农村创新创业人才(新论)[EB/OL].http://gs.people.com.cn/n2/2021/1022/c183343-34968546.html.
[6] 梁华荣,韦联桂,赵锋.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地方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策略[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23):136-138.
[7] 胡清华.乡村振兴视角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3(6):118-122.
[8] 项慧玲,武阳.基于高校互联网+大赛的乡村振兴双创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3(24):160-163.
[9] 胡发刚.创业导师制存在的问题与改进路径——以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为例[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8,16(3):70-73.
[10] 黄雪莹,刘倩倩,廖惠兰.课程思政背景下“双创”人才培养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J].河池学院学报,2022,42(3):80-85.
[11] 刘慧芳,王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3,39(7):52-56.
[12] 赵振岗.浅谈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网络[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32(2):39-41.
[13] 薛莲莉.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创新能力的培养[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57-58.
[14] 唐朝永,邹美凤.高校创业导师培养的困境与路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4,7(2):79-81.
[15] 吕莹.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与“双创”人才培养的耦合性因素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3,36(2):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