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陵科技小院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赋能乡村振兴的模式构建与实践

2024-12-31李赟宁刚张宏彦梁军陈延玲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0期
关键词:专业硕士社会影响乡村振兴

摘" 要:针对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面临学农不知农、学农不爱农的突出问题,青岛农业大学依托乐陵“科技小院”,以服务乡村振兴为目标,将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融入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和组织振兴中,构建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赋能乡村振兴的教育新模式,有效提升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乡村人才振兴“输血”和“造血”,促进乡村振兴有效精准落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科技小院;专业硕士;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社会影响

中图分类号:C961"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0-0177-04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 that agricultural postgraduates do not know and do not love agriculture,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relies on Lel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ckyard\" and aims to serve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This paper integrates the training of agricultural postgraduates into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y, talents, ecology,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s, and constructs a new educational model of agricultural graduate training that empower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so a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degree graduate training, revitalize \"supply\" and \"training\" for rural talents, promote the effective and accurate landing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Key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ckyard; postgraduat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alent training; social influence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1]。同时,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赋予涉农高校的重要使命[2]。然而,近年来,涉农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矛盾日益凸显,“学农不知农、学农不爱农”的现象普遍存在[3]。因此,涉农高校如何创新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激发乡村人才资源活力,成为新时代农科教育创新发展和支撑乡村振兴实施的首要任务。

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我国小农户数量占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90%,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小农户经营是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现状,由此产生的现实问题是农业资源禀赋差异大、农业生产种植成本高以及农民生产积极性低等,导致农业资源投入高、产量低、产量差和效率差巨大,先进技术难以有效精准落地,如何让技术走进农民心中,制定个性化服务,成为打通技术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和落实乡村振兴的关键[4]。“科技小院”正是基于上述问题在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应用,该模式重在将科学技术、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三者有机融为一体[5]。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中强调“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6]。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给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和路线,是未来农业高校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贯彻落实的重点。2024年2月,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通过“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的方式来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同时,2023年12月19日,教育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重点介绍了《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就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明确指出,重在面向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具备扎实系统专业基础、较强实践能力、较高职业素养的实践创新型人才[7]。人才需求决定培养定位,当今中国农业高等教育,也处于创新转型的新阶段,伴随建设教育强国迈进新时代。

山东是中国农业大省,常年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均居中国第三位。乐陵市是华北平原典型的农业大县,现有耕地约6.6万公顷,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高标准农田约6.5万公顷[8]。基于多年问卷调查和跟踪调研发现,该地区主要以小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为主,农业技术服务推广工作有待提高。一方面,在小农户生产条件下,地块细碎化、灌溉、机械、交通和信息等基础设施不健全,农资供应、技术传播、市场控制等农业政策体制不健全阻碍了农业技术的应用和粮食产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的小农户本身教育水平不高,收入水平差距大等因素影响了对技术的认知和采用。农户对技术的认知、了解、决策及采用行为,对高效传播农业技术和知识、技术的采用及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环节,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技术的需求者和采用者,他们对农业技术的认知采纳情况直接影响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技术认知是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基础,农业科技成果只有被农户接受、理解并应用于农业生产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乐陵科技小院由青岛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乐陵市政府联合共建,以高校派驻教师和研究生进驻乐陵市郭家街道南夏村,与乐陵市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一起以乐陵作物高产高效为目标,通过科学研究,建立技术体系,为乐陵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当地乡村振兴工作更好发展。在乐陵科技小院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将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融入到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当中,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技术的精准落地和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探索构建了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赋能乡村振兴的教育新模式。

1" 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赋能乡村振兴的模式构建与实践过程

乐陵科技小院围绕如何解决农业技术传播应用的制约因素,积极促进“知识”转化为“行动”,依托“高校+地方政府+科技小院”的协同育人模式(图1),发挥高校人才教育的优势,加强“政校企”合作研发,使科研技术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打造“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平台,将应用型农业硕士人才置身于农业生产一线的大平台下培养,创建了“户-村-乡-县”四级产业和人才服务模式,以“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的方式开展农业技术服务,通过自下而上的问题诊断、技术创新等探寻适于本地化的种植技术,达到增产增收、减排增效的目的,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的战略部署,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落地,是乐陵科技小院的重点工作任务。乐陵市科技小院研究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申请建立了“乡村振兴青年服务站”,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中贡献着青春力量。

1.1" 人才培养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产业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任务,乐陵市科技小院研究生以金丝小枣为主要研究作物,从产前、产中、产后3个阶段,推动乐陵市金丝小枣产业的发展与升级。产前阶段,研究生们调研发现枣农在管理中存在一系列的生产问题,通过引进新型农资帮助果农解决了施肥结构不合理、肥料种类单一等生产问题;产中阶段,针对产量低、裂果率高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引进并创新多项小枣种植技术,同时开展实时培训,显著提高了金丝小枣的产量,降低了裂果率;产后阶段,开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销售模式,为进一步提高乐陵市金丝小枣知名度,乐陵市科技小院研究生针对乐陵市100年以上的古树,探索了“百年福枣”的认购模式,利用多平台销售金丝小枣,小枣产品被销往全国19个省市地区,单株枣树效益提高700%。该案例被多家媒体报道,极大提高了乐陵市金丝小枣知名度,极大地推动了金丝小枣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针对粮食产业,乐陵市科技小院研究生与乐陵农业农村局合作,致力于构建“全环节”绿色高质量标准化生产技术、“全过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链条”产业融合模式,加快实现粮食生产良种化、标准化、绿色化、机械化和服务全程社会化“五化”目标,走出一条具有乐陵特色的农业绿色发展道路,以农业绿色发展助推产业升级,实现产量提高19.5%,周年增产增收21.2%,亩均年增收383元,村年增收35.8万元,人均增收500元。

1.2" 人才培养赋能乡村人才振兴

乡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之魂,乐陵市科技小院研究生每年220天以上扎根村屯农家的人才培养案例吸引了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先后推荐16位博士、博士后与当地企业、合作社签订技术服务协议,建立了“博士服务团”。一批接一批的“小院人”,在乡村的大舞台上完成了学业、收获了成长,也接续传承着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务实精神,践行着“扎根田间地头、深解农民需求”的为农理念,实现了乡村人才振兴的“输血”。驻扎生产一线的研究生们充分挖掘生产问题,与农民融为一家人,利用自己所学知识,采用田间指导、观摩、农民夜校和技术培训等方式实时为农户解决生产问题,开展技术服务(图2),研究生们先后开展农业技术培训40余场次,培训农民2 000余人次,田间指导覆盖乐陵17个乡镇(街道),保证1小时之内到地头。策划并编辑发布农业科普短视频15期,累计播放2.5万余人次,起到良好的宣传学习效果。培养了一大批农民科技能手,致富带头人,让他们成为农村可以留得住、扎得下的农业人才,实现了为乡村人才振兴的“造血”。近年来,乐陵科技小院荣获全国农科研究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特等奖、优秀志愿服务团队等荣誉。

1.3" 人才培养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为丰富农村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建设,乐陵市科技小院研究生们在郭家街道南夏村、郑家社区等地举办“庆丰收,颂感恩”主题消夏晚会。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科技小院组织举办“弘扬乡村文明,助力乡村振兴”农民晚会,传递惠农政策。文化活动的开展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丰富了农民生活,活跃了乡村文化。为了在村中形成良好的学风,乐陵市科技小院研究生还开展假期辅导班,当起“老师”,给村里的孩子们辅导功课,丰富留村儿童的假期生活,提高留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乡村文化活动的举办,极大地提高了村民幸福指数,为乡村文化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4" 人才培养赋能乡村生态振兴

为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减少农业源污染,推进农业清洁生产,乐陵市科技小院研究生针对农民种植管理中大水大肥,农药肆意喷洒、滥用等粗犷的管理方式,引进创新清洁生产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等技术,减少了农户施肥过程中的农业源污染。通过推广创新清洁生产技术,冬小麦/夏玉米生产过程中活性氮损失降低29.1%,温室气体排放降低20.9%,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得以改善。同时,乐陵市科技小院师生联合当地镇级政府部门,开展乡村公共服务志愿活动和农业农村科技支持活动,推动了农业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持续推进乡村环境整治,将乡村生态振兴工作落到实处。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让村民从思想上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科技小院研究生主动参与到政府工作中,协助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督查工作,定期开展环境科普宣传、美丽庭院建设、垃圾分类专题培训活动,倡导各村实行垃圾分类,减少各类废水排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挥广大农村家庭在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态环境意识,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与幸福感。

1.5" 人才培养赋能乡村组织振兴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政治保障,是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具体体现。2022年,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科技小院联合驻村南夏村党支部,开展“喜迎二十大”乐陵市主题系列活动。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开展理论政策学习、推动宣传机制,让党的二十大精神走进基层组织,助推乡村组织振兴。

2" 农业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成效及社会影响力

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具有跨学科性质且强调研究的应用价值与社会作用。乐陵科技小院成立10年,先后培养多名支农爱农研究生,学生们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得到千锤百炼,毕业后仍然在农业一线贡献青春力量,例如乐陵科技小院第一届院长陈广峰在农业生产一线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边服务、边研究、边学习、边成长,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和田间指导,得到当地政府和农户的一致好评,博士毕业后考入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继续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小院学生徐灵丽住进小院以后,立即开展田间试验,“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在村里选了52户科技种田示范户,租了村民的地作为试验田开展科学种田。收获时,试验田通过科学种田方式产量更高,村民竖起了大拇指。第四届院长姜晓芹从对农业的懵懂,到和村民成为家人,积极自信地为当地农户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宣传普及农业技术,引导农民科学种田,蜕变成为科技特派员、特聘农技员,荣获“山东省优秀毕业生”“五四青年标兵”“德州市乡村好青年”等多项荣誉称号。

乐陵科技小院科技一直不断探寻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重生的诀窍,深入挖掘着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应有的源头,寻求摸索着高等教育改革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赋能乡村振兴的模式得到地方政府、行业专家和农民的广泛认可,农民自编三句半“小院师生是模范,为民排忧又解难,家家户户笑开颜,好青年”,表达了对科技小院研究生们的感谢;科技小院驻地政府部门认为目前通过小院的运作模式、工作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地区农业产业的发展,也为周边农户学习科技种田提供了便利,同时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新的建设思路,值得大力推广。青岛农业大学刘新民校长也表示应深化校地共建,充分发挥科技小院在培养强农兴农新型人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为人才兴农、科技助农注入强有力发展动力。此外,研究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和成长也被《人民日报》《朝闻天下》《山东“三农”新闻联播》《齐鲁网》《德州广播电视台》《青岛日报》等媒体广泛关注,专题报道40余次,充分体现出人才培养的实际意义。

3" 结束语

乐陵科技小院将研究生从封闭的校园引导至广阔的农业生产一线,促使学生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深入了解、理解并爱上“三农”,让学生们从校园“学”的角色中转变为“学”与“教”同步进行,时刻在翻转课堂,学以致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未来,乐陵科技小院将继续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继续“解民生,治学问”,引导更多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扎根农业生产一线、融入农村和农民,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干事创业,在服务乡村振兴的需求中成长成才,让农民增收致富的脚步迈得更稳健,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 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5515 83.

[2] 朱莉.公费农科生的政策创新与实践检视[J].中国农业教育,2021,22(1):8-13.

[3] 张福锁.科技小院:知农爱农和强农兴农人才培养的先行者[J].科技导报,2020,38(19):11-15.

[4] 李晓林,王晓奕.“科技小院”助力小农户增产增收[J].农民科技培训,2018(6):26-28.

[5] 张宏彦,王冲,李晓林,等.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科技小院”培养模式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2):1-5.

[6] 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回信[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677591.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两类学位分类发展同等重要[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2312/content_6921377.htm.

[8] 张媛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以乐陵市为例[J].村委主任,2023(8):166-168.

猜你喜欢

专业硕士社会影响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多学科协同的项目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从莎士比亚笔下看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形象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退牧还草政策对牧区社会影响的人类学个案研究
关于当代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差异性分析
北华大学林业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经验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