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节之处见神韵

2024-12-31陈仁贵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24年7期
关键词:油翁外貌台阶

单元任务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凡人小事”主题单元,选取了《阿长与lt;山海经gt;》《老王》《台阶》三篇回忆性散文和文言笔记体小说《卖油翁》,旨在展现平凡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引导同学们向善、向美、向真。其中,单元写作任务为:选择身边的普通人,写出其个性特点,完成一篇记叙文。

平铺直叙,缺少张力是初中低年级同学记叙文写作常见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强化描写意识,巧妙运用细节描写法,活化人物,彰显个性。

概念分析

何为细节描写?顾名思义,细节描写是抓住人物的细微之处,具体入微地对其进行描绘。换言之,叙事、写人、写景中都或多或少地渗透着细节描写。生动的细节描写往往可以产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

技法运用

1.工笔细描法

“工笔”一词常常出现在中国画中,要求“有巧密而精细者”。在写作中,工笔主要是对描写对象精雕细刻、写实写真,从而让人物活灵活现、神采奕奕,凸显出人物的典型性格特点。以部编初中教材七年级(下)第三单元中杨绛的《老王》为例: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由此可见,作者抓住“老王”的“瘦弱”的外貌,巧妙地运用比喻手法,工整细致地进行描写,将老王此时的生活状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在完成本单元“熟悉的他/她”的作文中,我们不妨采用这种方法,选取身边典型的人物,对其外貌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做到描写逼真、刻画细致。如:

1.“一个、两个、三个钟……”门外又传来了熟悉的曲儿,随着一声“老师来了”,吵闹的教室顿时变得鸦雀无声。只见他双手朝后一背,挺着个大鼓肚,留着“地中海”的发型,摇头晃脑地走进了教室,远看活像个“弥勒佛”。

分析:运用“工笔”写法,对数学老师的体态、外貌等进行详细描写,从而塑造了“弥勒佛”的典型形象。

2.“X、Y、Z设方程……”他在讲台上神采飞扬地讲着,时不时地捋一捋他的络腮胡子,摸一摸他那“地中海”的发型。他演算出一道复杂的难题时,会故作深沉地叹口气,习惯性地捋一捋两鬓还剩的一丁点头发,然后幽默地说:“跟着感觉走,真的没错!”当我们定神看着他时,他又用沾满粉笔灰的手背轻轻一拨,严肃认真地说:“同学们,瞧,跟着感觉走,一分都没有。”

分析:在这段文字中,我们能感觉到作者有意识地放慢动作,加入人物的动作,拉长镜头,加入修饰语,从而将老师上课时推演数学题时的幽默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方法总结:(1)外貌描写精雕细琢;(2)动作描写精选动词;(3)镜头描写,放慢小步走。

2.粗笔勾勒法

美术绘画中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白描”,又称之为“素描”。简而言之,“白描”就是紧扣事件、人物的主要特点,运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其形象。在写人的记叙文中,巧用粗笔勾勒,进行轻描点染可以让人物的形象特点更加鲜明。比如,《卖油翁》,具体为: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分析:这段描写卖油翁观看陈尧咨射箭时的表情和动作就简单运用了“睨”和“微颔”两个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卖油翁的心理。运用这种白描式的描写,不加任何修饰,简单写动作,简笔勾勒人物的外貌、体态、服饰,等等。

还以“熟悉的他/她”为例:

他,50岁左右,体态微胖,一张国字脸,高鼻梁,络腮胡子,留着地中海的发型,沧桑中略显出几分洒脱。

由此可见,白描式的粗笔勾勒应该“去粉饰”“少做作”,选准词汇描写人物相貌,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常见的顺序为:(1)从整体到局部;(2)从上到下;(3)抠出特别之处,局部描写。总之,人物外貌千差万别,可紧扣特点,按序描写。

方法总结:(1)相貌描写找顺序;(2)动作描写铺陈展开

3.反复穿插

为了强化人物的个性特征,人物描写中要让某一细节多次出现,做到一唱三叹、反复叙述。比如,部编初中教材七年级(下)第三单元《台阶》:

(1)父亲的个子高,他觉得坐在台阶上很舒服。父亲把屁股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两只脚板就搁在最低的一级。

(2)笑着为父亲托在肩膀上,说是能一口气背到家,不收石料钱。结果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

(3)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4)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分析:这四段文字紧扣“台阶”,反复刻画了父亲的形象,表现出了父亲对台阶的情感变化和父亲的追求。依此类推,经典文本朱自清的《背影》中,作者四次描写了父亲的背影,提到了自己三次流泪,将“父亲”“我”“场景”三者融合在一起,进而表达了自己对父爱的理解与愧疚之情。

基于此,在平时的写人记叙文写作中,我们可紧扣人物的某个典型的动作、外貌、神态等,反复叠加穿插叙事的情节之中,进而让文章的结构更加清晰明了。其中,反复穿插不是简单的重复,我们需要注意穿插的时机,选准恰当的位置,进而显示出写人叙事文章的层次性。以《台阶》为例,作者巧妙地以时间为顺序,从“幼年—青年—中年—老年”,岁月消失,理解加深。

方法总结:紧扣典型动作、神态反复描摹;同中有异,同中有变。

总而言之,在记叙文写作中,巧用细节描写,生动准确写出人物精神,真实地画出活生生的“那一个”。

猜你喜欢

油翁外貌台阶
基于哲理与情绪的《卖油翁》再解读
以问题为主线,带动言的学习
再辨卖油翁的“睨”
再辨卖油翁的“睨”
外貌描写慎“化妆”
外貌与内在
走在除法的台阶上
外貌描写之我见
台阶
77级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