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盈入梦:恣意言说的自由
2024-12-31暴佩聪
[摘要]茅盾文学奖作品《本巴》作为刘亮程的一部童话式时间史诗,开创了小说颇具启发性的叙述方式。刘亮程以恣意言说的语言为媒介,通过云物游飏的叙述模式,将纯然本真的形象塑造诉诸笔端,呈现出一种超脱沉重现实的“轻逸”。在梦境与游戏的穿梭中,他自由地书写独属于自身的审美体验,以一种轻盈感消解了原有史诗所具有的宏大与凝滞,摆脱了传统叙述的束缚和真实世界的重量,用一种超越时空的目光,探索人类视角之上的另一种可能,最终指向一种形而上的关乎人生命运的哲学思考。
[关键词]轻逸" "时间" "语言" "刘亮程
[中图分类号] I06"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2097-2881(2024)16-0087-04
《本巴》以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为背景展开,塑造了一个没有衰老、没有死亡、人人活在25岁的世界。本巴世界不遵循现实时空的逻辑发展,以说梦者齐的讲述贯穿江格尔在梦中驱敌复国、少年英雄洪古尔孤身出征、赫兰为救兄被迫出生等故事。从《虚土》《凿空》《捎话》,再到《本巴》,刘亮程一如既往地延续着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本巴》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整体上所呈现的似梦非梦、虚实相生的轻盈感。小说以“梦”贯穿始终,借助自由诗性的文学语言,通过梦、游戏、时间呈现云物游飏般的叙述模式,最终以儿童、影子诉诸笔端,童话史诗的梦境笼罩全篇,这种轻逸书写暂时抵消了史诗本身所背负的沉重感,像是进入一场审美游戏中。但刘亮程并非有意建构精神的乌托邦,而是通过轻逸的笔触将自然、战争、时间等重大问题巧妙融入其中,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进行更深刻的思考。
一、恣意言说:语言
文学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小说的语言表达方式对小说风格的塑造和作者意旨的传达至关重要。卡尔维诺(I.Calvino)认为文学中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倾向:“一种倾向要把语言变成一种没有重量的东西,像云彩一样飘浮于各种东西之上,或者说像细微的尘埃,像磁场中向外辐射的磁力线;另一种倾向则要赋予语言以重量和厚度,使之与各种事物、物体或感觉一样具体。”[1]《本巴》更倾向于前者。小说中,无数次出现的自然界的微小植物、动物都彰显着作者异于常人的敏感力和观察力。本巴国举办宴席时对青草、风的赞颂,勇士所说“我提议给梦一样飘远的蒲公英敬一碗酒”[2],还有那透过“黑夜里的一丝光”下招来的飞虫,细微的事物在文中随处可见。作者恣意地用语言去展示他对于本巴世界的独特观照,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由语言承托的情节,都呈现出书写的轻逸感。
1.外在表达的轻盈之态
作家的内心总是于字词中不禁流露,《本巴》中语言的轻盈感,首先表现为外在的表达方式。搬家、捉迷藏、做梦三个游戏贯穿全文,作者以“ABB”叠词,即“搬家家”“做梦梦”形式呈现,无形中减轻了词语本身的重量,使音律更和谐。倘若单说“搬家”“做梦”两词,在表达实质意义上并无差别,但当“家”字和“梦”字重叠使用时,童趣和跳跃感扑面而来,让人感受到游戏的轻松愉悦,全然忘却了搬家背后的辛劳与噩梦来临时的困扰。此外,文中多次出现“月亮”这个意象。卡尔维诺认为月亮给人一种悬浮感和轻盈感。刘亮程笔下的月亮不同于以往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泛着静谧的清冷感,他给予了月亮另一种形态。“当本巴草原还是巴掌大,天上的月亮还是指甲盖大的时候,江格尔出生了”[2],月亮不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天然卫星,它像人一般会接受时间的洗礼,会不断成长,“在月亮长毛的夜晚,能看见万千虫子的各色翅膀,在星空里发着光”[2],月亮一反平常所感知的皎洁之貌,成了“长毛”之物。作者巧妙地运用这种不合常规的叙述,让人感受到夜晚的漫长,突显在这漫漫长夜中人物内心的复杂。这种打破常规认知的语言表达,使作者不受现实规约,带着读者一起往天上飞跃,恣意遨游。
2.内在情节的举重若轻
除了外在的表达形式外,刘亮程在情节叙述中也多处使用轻量的语言去描述重大的事件。第一处是在出征一章中,谋士策吉可以看到过去未来99年,他在瞭望塔上看到强敌正往本国奔来,于是立马回宫殿向江格尔禀报。然而,本巴国的勇士、首领并没有大敌当前的严阵以待,反而一派安然之貌:“脚心长毛一日能跑三年路程的赛力汗跳起来说,请汗王给我倒一碗酒放着,我即刻出发,在15年远的路上拦住那人,杀了他再回来喝酒。”[2]作者通过对本巴国对待敌国来犯后,战士轻松自如的状态描写消解了战争前夕严肃、紧张的氛围。文中对本巴国和拉玛汗国两国战争的描写更是通过洪古尔、赫兰以及哈日王三个儿童的交流实现的,不像史诗《江格尔》充满血腥的搏杀,只是用哈日王踢飞洪古尔和赫兰去呈现战争的结局。作者在写《本巴》时避开了血肉横飞,甚至连死亡也从未发生。第二处是作者有意在洪古尔去往拉玛汗国的途中设置了花脸蛇夫妻。洪古尔在石头上睡觉时被石头下的花脸蛇夫妻惊醒,它们以一种“细语”方式交谈胖瘦问题,甚至还预言洪古尔的未来命运。这样的情节设计极具奇幻性,花脸蛇夫妇生活化的语言以及超乎寻常的预言式发言让故事变得更魔幻。第三处是洪古尔的衰老。本巴国每个人都是25岁,而洪古尔因为有长大会被杀的诅咒,一直没有长大,还是少年的模样。然而当洪古尔喝了牧羊人毡房里的热茶时,他突然从未断奶的少年变成了门牙都不剩一颗的老人。“以前,本巴国人人活在25岁里,只他一人留在童年。现在,他没有经历半日的年轻时光,直接老掉了。”[2]本巴国人都不敢去看这位老人,因为他们害怕染上“老”。洪古尔也从未主动告知本巴国人民他变成老人的实情。作者用一杯热茶、一句话就带过了洪古尔从少年到老年的一生,以轻写重,突显人们在面临生老病死时紧张恐惧的心理状态。
二、云物游飏:叙述
言语层是文本直接呈现于读者面前的语言材料系统,而叙述模式对小说来说是建筑大厦的框架。卡尔维诺对几何图形有着独特的偏爱,非常推崇“晶体”,他认为“晶体具有精确的晶面和折射光线的能力,是完美的模式”[1]。晶体不像岩石是一成不变的,晶体具有生命性,既相互联系又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本巴》就像一部晶体小说,它依托“梦”展开了一场关于时间的游戏。梦的虚幻多变的性质、游戏多元化的特点使得整个小说脱离了时空的限制和科学的逻辑,产生云物游飏之感,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性。
1.通往现实的梦
晦明变化、玄妙奇幻的梦一直都是刘亮程文学叙述中的独特之处,他也曾多次谈及创作时对梦的挚爱:“我用在醒和梦中通用的语言,叙述那个半睡半醒的虚土庄,弥漫在每一句间的诗意,模糊了现实与梦的界限,也无所谓梦与醒,语言的特殊氛围笼罩全篇。”[3]《本巴》中各种梦境的交织、变幻更是将叙述变得难以捉摸,唯一不同的是这里的梦境是与现实相连的。江格尔在梦中向父亲乌仲汗学习杀敌卫国的本领,在梦中击退侵略国莽古斯,重建本巴草原。之后,他为营救父亲乌仲汗,在梦中带领整个汗国人迎着风雪迁徙。人们在梦中迁徙奔波的疲惫并没有在醒来之后消失殆尽,反而把所有力气都耗尽在江格尔的梦里。从梦境到现实的转变延续了梦里真实的劳累,由轻盈的梦逐渐进入现实,穿过虚空接受结果的洗礼。正如哈日王和赫兰关于梦的对话:“起初,我以为是江格尔发现我设置的前一个梦,而做了后一个梦摆脱我的控制。但我很快知道这个梦不是江格尔的,也不是我的。因为它太真实了。”[2]梦中是没有声音,没有感知的,然而在这场梦中赫兰却真实地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寒冷,看见真正的死亡。在这里,梦幻与现实通过人们身体上真实的感知力实现了顺延,半梦半醒之间创造了无数种叙述的可能,“梦把天空顶高,将大地变得更加辽阔”[3]。整个本巴故事其实都是说梦者“齐”讲述的一个故事,也可以称为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为听者营造的梦。
2.被雕刻的时间
“时间”问题一直都是刘亮程关注的,正如他所说,“所有文学作品都在解决时间问题”,应该“把时间作为一个本质而非手段去写,写出时间的面貌”[4]。《本巴》的时间是被作者精心雕刻过的,体现了作者深刻的审美体验和独特的文学感知能力。本巴世界里的时间不同于我们常识中所认知的单一匀速的时间观念,在本巴国,人们可以永远保持在25岁,这是时间的暂停。谋士策吉可以看到过去99年和未来99年的时光,这是时间的层叠。守卫者牧羊人可以从10年前蜘蛛布的网和20年前虫子走过的路上发现洪古尔的踪迹,这是时间的可逆。在本巴世界里,我们所认知的“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的时光流逝感不复存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穿梭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的人、现在的人、未来的人可以实现共存。时间的暂停、层叠与可逆都使得小说脱离了现代科学的逻辑,在叙述可能性上变得灵活开阔,让时间本身得以最大突显,而不是作为年轮的载体。
3.生活化的游戏
游戏本是进行虚拟世界的娱乐体验,但是在本巴世界中,游戏与生活中真实的、重大的事件紧密相连。诚如席勒所说:“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5]本巴世界中的战争都是通过“游戏”进行的,一是赫兰去营救哥哥洪古尔时教拉玛国人的搬家游戏。他通过“地上的羊粪蛋是羊,马粪蛋是马,草叶是搭起又拆散的家”将拉玛国人的童心唤醒,回到童年时代。这一游戏令原先繁重的搬家转场变得快乐有趣,拉玛国的成人也都变成了孩子。二是洪古尔为了找到赫兰而设置的捉迷藏游戏。他让拉玛国人一半藏起来,一半人去找,于是搬家家的游戏停止了,草原上一半的人都躲藏起来,草原顿时空旷。赫兰最终也置身游戏之中,只不过他藏得太好以至于其他人都无法找到,最终他被遗忘。三是哈日王的做梦游戏。哈日王是拉玛国的王,他可以一脚踢飞洪古尔和赫兰,无人能敌。他最大的本领就是给整个草原“布梦”,包括江格尔的迁徙之梦都是他造的。由于长时间的做梦,他识破了自己也身处梦境的真相,于是他把现实当成一场游戏,借游戏把拉玛汗国、本巴国、江格尔把玩在手中。以上的三种游戏都有其具体的指向,搬家的游戏本质上消解了真实转场带来的烦冗和疲累,捉迷藏则以娱乐的方式掩盖真实的本相,做梦则是为了代替原本部落之间的残酷战争和资源争夺。这三个游戏与现实生活一一对应,但游戏的虚构性使得故事摆脱了史诗的沉重,消解了现实的残酷,实现了“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的可能性。
三、纯然本真:形象
《本巴》中有骁勇善战的江格尔、挥双斧的大肚英雄贡布以及十二勇士、七十二宝东,其中任何一个都可以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而刘亮程却另辟蹊径,他选择的是三个孩子作为整个故事的主角,他们的种种表现远比成年人更彰显英勇与智慧。刘亮程绕过传统史诗中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宣扬,转而将目光聚焦至未成年的儿童,将人物形象巧妙化“重”为“轻”。这显然是作者深思熟虑后的选择,儿童本身意识的纯真性,对于世事的混沌感都让本该充满血腥、杀戮的战争不断消解。
1.儿童
刘亮程对儿童视角总是情有独钟,他在小说中对儿童形象的塑造意义深远,引人深思。《虚土》中的主人公是一个5岁的孩子,5岁的“我”看着村庄里二三岁的人过着我的童年,二三十岁的人过着我的青年,看着六七十岁的人过着我的老年,我的一生都被人过掉。作者使用孩子的视角去审视世界,无疑拉远了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距离感。《本巴》中的英雄不是那些25岁的青壮年,而是未断奶的洪古尔、仍在母腹中的哈日王、从未长大的赫兰。每当国民危难时总是儿童出面解决,大人们浑浑噩噩的,无动于衷,只会在酒宴中享受醉生梦死,沉迷于孩子们设置的游戏。作品中,儿童拥有大人无法拥有的睿智,就像洪古尔所说:“我知道你不愿意出生,就像我不愿长大。”[2]孩童是极富智慧的,在某些方面强于大人,他们往往比大人赤诚、勇敢,他们的一举一动影响着整个草原的兴衰变化。刘亮程通过选取儿童形象促使人们回望人性的本真,捕捉那些藏在隐秘角落里的想法,呼唤被世俗湮灭的美好。同时,采用儿童形象也让本身宏大、沉重的战争以一种“轻逸”的方式化解。
2.影子
在《本巴》中还有一个更为奇特的形象——影子。影子在文中出现了33次,其中有6次出现在捉迷藏这一部分,孩子们在追赶洪古尔时先按住他的影子,影子忽左忽右。后来,赫兰在躲藏的时候藏进了青草的影子里。最后,当本巴国陷入哈日王的梦的危机中时,赫兰搜集所有的影子拯救了江格尔及其子民。影子作为实物的附着品,它行而无形,轻而无量,作者却赋予了它强大的作用。影子可以被抓住,甚至可以拯救世界,以轻微之力进行乾坤之变,恰恰凸显了影子的“轻逸”——轻而有质的特质。
四、结语
刘亮程的《本巴》在蒙古族英雄史诗的背景下,重新再造了独属当今时代的“本巴世界”。刘亮程通过他恣意言说的语言,借助梦、时间、游戏勾勒出独属于《本巴》的叙述模式,将儿童和影子这样独特的形象诉诸笔端。整体看来,作者消解了传统史诗式的残酷和悲壮,展现了童话式的梦,但在表达内核上,本巴世界中涉及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思考对当下也有着深远的启迪意味。首先,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本巴国举办宴会的主题和祝词都是对大自然每一物的无限赞美,大自然回馈给他们的则是预言能力。刘亮程对生态、自然的重视显然符合我们当今时代的主题。其次,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刘亮程将儿童作为他作品的主要叙述人物,是对儿童间纯真关系的向往与回望。最后,在国与国的关系中,作者没有用宏大、血腥、暴力的场面去叙述两国交战,而是通过“游戏”的方式消解了真实战争的残酷,表明其对暴力的排斥,对人道主义关怀的赞扬。质言之,刘亮程“轻逸”的书写方式使得他在固有的叙事中发掘了新的幻想空间,既有古老的史诗渊源又饱含新时代的气息。他没有像史诗那样重现浸透历史和现实的沉重回忆,而是在充满梦幻的叙事中给予人们对于梦境与现实、历史与当下、人类永恒、生老病死等问题的无限遐想。作家的想象不仅指向那些可见的,还构建可能会出现的。由此,刘亮程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奇幻瑰丽的本巴世界,以自由无拘束的想象在真实和虚幻之间建立了无数可能,呈现了当今时代人类世界的变幻莫测,使得文学得以成为文学。
参考文献
[1] 卡尔维诺.美国讲稿[M].萧天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2] 刘亮程.本巴[M].南京:译林出版社,2022.
[3] 刘亮程.一个人的时间简史——从《一个人的村庄》到《本巴》[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12).
[4] 刘亮程,李乃清.刘亮程:我们失去天真后,又在各种修养中重获天真[J].南方人物周刊,2019(6).
[5] 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6] 王晴飞.把重的事往轻里说——刘亮程的《本巴》[J].当代作家评论,2022(3).
[7] 季进.说梦:另一种返乡——刘亮程《本巴》读札[J].当代作家评论,2022(3).
[8] 曹亚男.《本巴》,一个摇摆的元现代主义文本[J].当代作家评论,2022(3).
[9] 刘大先.剩余的抒情——刘亮程论[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2).
[10] 陈培浩.《本巴》:再造山河的天真史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8-16(5).
(特约编辑" 张" " 帆)
作者简介:暴佩聪,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