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视阈下我国板球运动的发展路径研究
2024-12-31杨雨轩孙金金李东成
摘要:跨文化传播深入人们的习性,伴随在个体行为表现的潜意识中,或者弥漫在人的思想与精神的周围。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与可视化分析,结合符号学、传播心理学等理论,以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对国际板球运动的跨文化传播历程、特征进行研究,从中寻找对我国板球运动的本土化发展可借鉴之处。研究发现:跨文化传播背景下我国板球运动的开展应该在保护原有文化特性的基础上,突破边缘化传播壁垒;加强多民族文化交流,塑造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跨文化" 板球运动"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02-(2024)-08-005-3-ZL
由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推开了文化交流的世界之窗。随后的航海运动、对外扩张在某种意义上产生了一种文化交融的景象,而这也形成了跨文化传播的历史缩影。随着全球化不断加剧,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文化交流不断走向融合。随之而来的是以跨文化传播为主要形式的文化碰撞、摩擦与共生。通过梳理板球运动发展史,可以发现,板球运动诞生在14世纪的英国,即文艺复兴后英国对外殖民扩张的历史时期,在长达200多年的发展与文化的沉淀中,板球运动逐渐被烙上了贵族绅士主义的印记。与此同时,新航路的开辟为英国的航海运动与殖民扩张奠定了基础,也成为板球运动跨文化传播的历史溯源。板球运动作为文化与精神的载体,在演变的过程中也伴随着文化的发展与交织。因此,在板球运动研究中常常通过多民族、多文化的视阈去审视历史问题,而这种途径一般建立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厘清主导文化与群体文化在板球运动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差异,以及所造成的文化冲突、阶级压迫对跨文化传播产生的影响,旨在为我国跨文化传播发展提供借鉴,并展望我国板球运动的本土化发展。
1、跨文化传播与体育运动的耦合关系
1.1、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基础
跨文化传播单从字面含义上,可理解为跨越不同文化的传播,而源于传播的种概念,其本意的由来要追溯到原始社会。自原始社会的部落时期,人类为进行生活生产,与另一个部落发生竞争、合作、交流等,而部落与部落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就是跨文化传播发生的历史基点。如此浅显的跨文化传播在那个时期就是部落与部落之间发生的交流,而这种交流可以是言语形式、肢体形式等多样的。但即便如此,由于早期的人类认知有限,对于差异性问题缺乏合理的解释,往往从神学说中寻找答案,逐渐地培养了人类许多不良的习性。现在我们再去分析跨文化交流,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向外发送信息,而另一种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基础进行接收、信息处理,最终形成一种共识的过程。然而,跨文化交流的多样性就体现在文化传播的途径与形式,可以是系统的概念,可以是抽象的符号特征等,正如霍尔所言,跨文化交流的过程,远远比单纯地说或写更复杂,能够带给人们更深刻的认知感受。从跨文化传播的本质上来看,跨文化传播更多地倾向于“释放一种正确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并不是主观的向外界发出的,而是深入人们的习性,伴随在个体行为表现的潜意识中,或者弥漫在人的思想与精神的周围。这是区别普通的言语交流最重要的特征。
1.2、跨文化传播与体育的相互作用
从上述的跨文化传播的内涵中,我们可以获取到跨文化传播的本质是一种潜意识行为,或者是一种文化表达。从传播的媒介或方式上来看,往往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易剑东教授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体育是人类通往新文明的桥梁,是和平年代和虚拟时代最大的现实主义场景”,基于学理的角度分析这句话,并不是没有根基的。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磨合,从而产生一种新的文化的过程,则代表文明向前的进步。其中的文化交融成为重中之重,而体育恰恰具备了文化交融得天独厚的孕育场所与条件。古往今来,从奥林匹克的发源,到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人类通过体育进行跨文化传播的脚步始终向前。宏观上的中美乒乓球外交,通过体育运动形成的跨文化传播,促进中美两国的友谊。同样是“小球带大球”的,还有印度与巴基斯坦通过板球比赛缓解了两国紧张的对峙冲突。而“大球”则象征着全球化,“小球”则代表板球和乒乓球。由此反映出,体育运动的产生,是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交织的高度结合,以动态的快速移动、敏锐的指令信号、独特的现场环境、强烈的生理反应及复杂的肢体感受为具体表现,并且形成立体式、程序性的感官信息传递结构。这与跨文化传播所强调的感官共识高度锲合。从符号理论的微观表现中不难发现,各国家的运动员所穿的运动服往往与本国国旗的底色是保持一致的,这说明运动服是国旗的另一种延续,是国家精神的象征。这种以视觉的方式进行跨文化传播,在体育运动中屡屡出现。总的来说,体育是跨文化传播的一种途径,而跨文化传播则是体育发生过程中的内容之一。
2、国际视野下板球运动的跨文化传播
文化基础决定各民族文化模式的差异,通过对Web of Science的核心合集TM中所收录以板球运动为主题的文献进行检索,并结合文本内容完成主题筛选,最终确定787篇与本研究主题高度相关的文献。将文献导入可视化软件Tableau,通过参数设置与组配,获得各国家研究情况的地理位置分布图(数值代表各国家研究发文量)。根据各国家对板球运动的研究偏好,结合板球运动的发展史,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阐释板球运动的发展变迁,以及板球运动与跨文化传播的耦合关系。
2.1、跨文化传播的源点:绅士运动的诞生地
通过查阅史料,我们不难发现板球运动最早起源于英国的肯特郡地区,历经3个世纪的发展,板球运动于15世纪开始进入英格兰居民的生活,蔓延在大街小巷内。经过长期的文化沉淀,板球运动已深深地烙上英国贵族文化的印记,这也成为板球对外推广传播的文化源点。从符号学的视角来看,流传至今,板球服饰仍然保留了英国贵族的气息,其中最具代表的是上衣的立领、短袖,均体现了英国贵族的绅士风度。对研究英国板球文化的文献进行深度研读,通过主题提炼与归纳,得出描述英国板球文化最多的是关于板球精神,主要体现在“坚韧性格”“坚韧态度”和“坚韧思维”等方面。这与板球运动形式是不谋而合的,需要靠眼、耳、手、口等肢体配合完成运动者机体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上的信息传递,结合传播的概念,板球运动已融入多种感官表达。正如此,板球精神是一种多元复杂的意志品质的集中体现,即需要在环境、性格、态度和思维之间保持一致的相互作用,而板球比赛吸引观众的是一种结构性的欣赏。相反的,板球运动体现出的贵族文化,除了绅士风度外,还有精英主义、领导统御、阶级歧视和文化排斥等。这些通通烙印在板球文化深处,随着文艺复兴与航海运动开始,逐渐蔓延到全球,掀开了板球运动的跨文化传播历程。
2.2、跨文化传播的迁移:精英主义的统御扩张
从“Cricket”的单词演变来看,作为板球、蟋蟀的同义单词,追溯其根源是“cric”,也就是当时英格兰人放羊时所用的手杖。由此结合图中数据所示,同样是以牧羊为主,盛行板球运动的澳大利亚,对于板球的研究位于世界前列。通过英文词的历史演变所表示的符号特征,澳大利亚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与英国相似的文化背景,但又不完全一样。澳大利亚作为移民国家,是精神文化高度交融的国家,其文化底蕴交错复杂。据史料记载,英国曾在澳大利亚殖民地利用板球运动进行阶级压迫。英国不断向澳大利亚居民灌输思想,将板球视作上层贵族的游戏和强壮者的挑战,从而严禁澳大利亚居民私下开展板球运动。通过这种文化垄断的方式来完成阶级统御,甚至阶级压迫。即便是允许澳大利亚参与板球,也是与英国处于不同的队伍,而最终的胜利一定是英国。这样英国不断地向澳大利亚人证明,板球运动是上层贵族的游戏和强壮者的挑战。周而复始,循环往复,逐渐让澳大利亚居民形成精神固化,或是文化范式。几百年来,在澳大利亚人心中,把通过板球比赛打赢英国人作为是“恢复澳洲人信心”的重要时刻。与之相同的还有印度、新西兰、巴基斯坦、新印度群岛等地区,他们都在被英国殖民或文化侵略的过程中深深地埋下了复兴的种子。这种意义上的复兴,是对民族精神的振兴、是对国家发展的推动。总的来说,板球运动的跨文化传播基本与英国的殖民扩张形影不离,而殖民扩张从正面上,也促进了跨文化传播基础上的板球运动繁荣发展。
2.3、跨文化传播的壁垒:文化认同的固步自封
在板球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并不是都一帆风顺,也有在传播过程中因为种种因素受阻,甚至逐渐消亡。一种现象的发生,其本质上往往映射了现象背后所代表的文化模式,而一种文化模式产生一定是源于不同的文化基础。16世纪前后,英国人开始向北美大陆移民,其中以五月花号为代表的100多名英国知识分子群体,保持着传统的契约精神,在登陆前,众人共商签订《五月花号公约》。然而,正是因为这份公约,奠定了美国近300年的文化根基。板球运动在美国的推广过程中,英裔贵族占主导地位,他们始终奉行的“关门政策”,坚守的“上层阶级”的运动,受到美国文化的强烈抵制。因此,面对美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平等,英裔族群并没有打破阶级观念,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吸引不同背景的人,反而坚守精英主义的贵族气节,让美国民众对板球望而却步。常言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跨文化传播过程受到阻碍时,棒球作为美国本土化的运动逐渐替代了板球,作为新的载体,或者说是跨文化传播的衍生物。从图1中美国研究板球的发文量也可以看出,虽然美国的发文量相对较高,但是远不及英国与澳大利亚。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来审视,与外来文化进行对抗的过程中,在原有文化模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文化认同观念。为了可以抵御外来文化的入侵与压迫,构建自身的文化认同体系。在这其中,板球作为外来文化的载体,也是跨文化传播的工具,在传播过程中仍然固步自封,导致美国的板球文化逐渐消亡。由此说明,文化认同的固步自封、坚守陈旧,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一大壁垒。
3、跨文化传播背景下我国板球运动的展望
3.1、保护原有文化特性,突破边缘化传播壁垒
《杰西·庄士敦在中国厦门的十八年生活》中记载,坐落在厦门的鼓浪屿地区曾出现过板球场地。追溯近代鼓浪屿体育文化的发展历程,清晰可见的是自1878年,一些近代西方体育运动(板球、网球等)开始在鼓浪屿地区盛行。随后板球运动的发展悄然消失,直至21世纪初,中国才开始正式地引进板球。其根源所在,板球运动所代表的西方竞争主义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精神相背离,也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模式必然要产生碰撞与摩擦。而这个磨合的过程,也是跨文化传播所产生的文化交融。通过上述澳大利亚和美国,面对英国贵族运动的文化侵略所表现出截然相反的举动,造就了今天两者板球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今天,没有了殖民扩张,也没有了阶级歧视,在全球化的推动下,板球运动所带来的是一种绅士风度的象征。但是,中庸之道自古以来就埋藏在中国文化的深处,这与西方崇尚的契约精神和礼仪之节等存在较大差距。鉴于此,我国应当在传统的文化基础之上较大程度地保护板球运动原有的文化特性,继续发扬竞技场上的绅士风度,真正实现了竞争与规则下的完美交织,建构极具观赏性的多感官体验。
3.2、加强多民族文化交流,塑造国家文化软实力
体育政治化是亘古不变的话题,而体育外交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地位的稳步提升,中国逐渐走到国际舞台的中央。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持续发展,群体文化逐渐发生了大规模变化。世界各国的交流往来日益频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的跨文化传播增强了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往来,促进了各民族之间文化的繁荣与共生。然而,以板球运动为载体,通过“一带一路”的广阔平台,建立起同一个世界多民族友好往来的文化体系。在包容多民族、多国家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同时,抓住文化精神的培养重点,以“小球带大球”,促进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精神文化交流,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打开了世界学子的留学之路,而他们正是跨文化传播的主导者。越来越多的欧洲、亚洲各国的学生到中国留学,与他们一同前来的还有各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不同国家地区的学子通过板球运动建立感官上的共识,这种超越认知、情感的具身体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跨文化传播场景。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应该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姿态去迎接各民族的友好往来,通过跨文化传播的方式,以板球运动为抓手,建立起多民族、多文化的交流体系,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形象。
参考文献:
[1]徐学明,岳海童,张寅.符号化、场景化、数字化:城市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创新路径[J].未来传播,2024,31(02).
[2]王彦,张尔坤,周昊宇.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中跨文化传播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24(02).
[3]谢霜天.大型体育媒介仪式跨语境、跨文化传播策略分析——以北京冬奥会和杭州亚运会为例[J].视听,2024(02).
[4]王真真,王相飞.共情传播视域下中国体育故事跨文化传播的国际认同建构[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4,40(01).
[5]孙梦瑶,葛涛,崔斌.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体育板球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构建新思路[J].当代体育科技,2023,13(30).
[6]张琦军,岳游松.体育跨国史视角下板球运动在印度的传播与发展[J].浙江体育科学,2023,45(05).
[7]孙绮远.板球的意义[J].人民司法,2022(12).
[8]赵静丽,张麟寰,王棋,等.“一带一路”背景下板球赛事交流的契机和构想[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墙报交流(体育社会科学分会),2022.
[9]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埃德温·R·麦克丹尼尔等.跨文化传播(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0]王邵励.板球运动的传播及其在地境遇:体育全球史的视角[J].体育科学,2020,40(04).
[11]王珂.板球运动在我国市场推广及营销策略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03).
[12]王邵励.板球帝国主义的历史建构[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13]门薇薇,刘航.印度板球发展史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14]林之达.传播心理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基金项目:成都理工大学骨干教师资助计划(10912-JXGG2023-063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成都理工大学2022-2024年体美劳素质教育专项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雨轩(1986-),吉林白山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通讯作者:孙金金(1992-),江苏连云港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