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与践行途径
2024-12-31张丽君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文明形态演进的历史。文明不仅象征着人类开化程度,同时也是人类进步的表现。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奋勇争先,创造了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以及代表人类美好追求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新的文明呈现方式,既传承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又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为中华文明传承提供了思路,并且也为世界现代化变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进一步彰显了中国智慧,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将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概念出发,分析其生成逻辑、内涵和有效的践行方法,以便为推动人类文明进程提供有益的借鉴。
文明总的来看属于集体智慧的结晶,主要是指借助一系列创造性劳动,在改造世界和推动世界进步的过程中形成的人文精神。党的二十大会议中,提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议题,将创新人类文明新形态视作是积极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的核心内容。在党的全面指挥下,需要将各族人民引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文明的新形态,为社会进步汇集能量。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发挥人类文明新形态优势,将会成为我国的一种“新文明观”,从而为人类社会转型过渡提供全新的路径选择。
人类文明新形态构成的底层逻辑分析
一、理论逻辑
人类文明新形态构成与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有较深的渊源。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构成的底层理论逻辑。马克思一生都在努力揭露和摒弃资本主义文明,希望以一种新文明形态,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论点也为人类文明的更迭提供了宝贵理论资源。马克思指出,文明是阶段性的产物,来源于人类实践活动,人类通过制造工具,让人类社会逐渐摆脱野蛮的形象,开始向文明的新纪元过渡。通过工具的制造,人类也正式和动物有了区分,成为更高级的生命体。当人类社会物质逐渐丰富,生产实践经历了一段时间后,进一步催生了语文,并形成了文字,人类的头脑也不断发育,伴随精神和情感产生,人类文明真正开始步入文明阶段。
二、历史逻辑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催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努力和探索。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入侵,无数仁人志士面对危机(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力图通过文明的对比,来获得新的启示,成功探索中华文明复兴之路。究竟哪一种文明形态能真正适应我们的发展需求,究竟应构建怎样的文明才能拯救水深火热中的中国?在历经多次失败以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新纪元,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也为处在黑暗中的中华民族照亮了前路。通过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和中国革命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这也意味着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便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并开启了对新文明的积极建构。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过程,既是成功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也是创造新的文明形态的过程。在特殊时期,人类文明新形态逐渐成形并朝着共产主义文明形态不断迈进。
人类文明新形态内涵解读
一、坚持人民至上原则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每一个篇章都是由人民群众亲手书写的。他们不仅是推动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社会变革和文明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更是这一切的源头和决定因素。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新的文明形态的创造并非单一因素的作用,而是多重因素的耦合结果。然而,从根本上说,人民群众才是创造这一形态的主体力量。所以,回望历史,在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下,中国即使经历磨难,却也总能成功走出困境,成功描绘惊世画卷。而这一切背后的力量就是人民,党的百年历史就是在团结“人民”下发展的历史。
二、坚持“五位一体”路线
人类社会构成复杂,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如经济、政治、文化等。在理想的环境下,只有多种要素紧密配合,构成严密的有机整体,才能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国家安定和社会的平稳向前。实践证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架构下所催生出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更注重文明要素之间的发展平衡性与协调性,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结构也逐步发展和丰富,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如今的“五位一体”,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鲜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特征。实践证明,五大文明的协调发展,构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基础,同时也合理诠释了社会主义文明的衍生过程。
人类文明新形态科学的践行途径
一、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查阅文献可知,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江山就是人民,所以守江山实际上守的是民心。回顾历史征程发现,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核心力量也在人民,所以中国共产党人需要为人民的福祉奋斗终身。
第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民主不是简单的工作,应做到全过程人民民主,从根本上有效阐释民主权利问题。现实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色,同时也是党的理论创新之一。在现实工作中,需合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此前提下有效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借此摆正人民的地位。
第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想要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除了上述内容外,还要设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体工作实践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此工作目标下解决党和国家的棘手问题,最大程度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在稳定的环境中,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针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要设法把维护社会发展秩序作为基本任务,坚守公平正义的工作准则,明确核心价值追求,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想要践行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重中之重,也是一切工作的核心保障。结合历史经验可知,在历史长河中,中国共产党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守护者、见证者以及实践者,党的领导作用不容忽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共产党是中国发展的主要号召人,没有共产党,也就意味着不会有新中国,当然也就无法看见整个民族的崛起与复兴。在“民族复兴”使命催促下,现实工作中要时刻检验党性,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体措施如下:第一,结合社会发展现实,增强党自身政治建设,借此强化工作效果。结合现实可知,政治建设内涵深刻,作为党的根本性任务,发挥着关键作用。现实中其核心任务是集中力量形成坚不可摧的工作体系,保障党中央权威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执行力与领悟力,确保党政工作的有效性,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进程。第二,集中力量、总结经验,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突出党的地位。首先,结合工作目标坚定理想信念,将其视作思想建设的核心内容,引导全党牢记宗旨,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和精神内核。其次,发扬革命精神。现实工作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确保党员干部感悟红色革命精神背后的力量,在此前提下对党员干部实施引导,树立其崇高的政治品格,使其在具体实践中可以贡献力量、奋发有为。
三、坚守社会主义制度
除了上述工作内容外,还要坚守社会主义制度,确保国家现代化治理水平。结合现有经验可知,坚守社会主义制度,并合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架构是保障人类文明新形态得以延续的重要前提。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的核心在于推进社会主义和中国先进文化制度的结合。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会成为文明新形态的制度保障。为此,想要践行人类文明新形态,就要牢牢坚守社会制度,确保文明建设工作的有效性。坚守社会主义制度,可以从两方面落实:一是加大力度,执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效变革;二是持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架构理论,提高理论应用水平。现如今,中国已经步入新征程,环境与挑战复杂多变,这为社会主义制度优化、创新提出了深刻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需要以深化改革为契机,全过程贯彻新理念,应用合理方式构建新格局,确保改革成果惠及全民。现实中,推进制度理论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此同时,还需有效吸纳值得借鉴的文明成果,借此保障制度的成熟定型。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现实应用中也需要结合实际不断完善,大胆借鉴一切有价值的文明成果,创新理念和模式,借此确保治理架构的合理性。在借鉴文明成果前提下,规避生搬硬套等不切实际的行为,致力于优秀文明成果的传承,借此在不断诠释中国“特殊性”的同时,科学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架构,夯实我国发展基础。
四、坚信“五位一体”
首先,在经济建设方面。需集中力量办大事,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结合现实发展需求,坚定发展理念,以“创新、协调以及共享”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基调,现实工作中通过稳步推进,保障经济发展整体效益。
其次,在政治建设方面。为满足现实治理需求,需科学健全相关的治理制度,完善相应的治理体系,积极保障人民代表大会等制度的先进性,借此确保民主治理能力,提高治理的规范化、法治化,积极强化治理效果。
再次,在文化建设层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发挥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在具体工作中,设法提升国民素质,增强国家软实力,借此维护国家稳定。
最后,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关系,坚持人与自然统一。落实好生态文明的建设工作,推进绿色发展理论,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加强区域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与此同时科学优化生态安保屏障,营造现代化治理新格局。
五、坚定“四个自信”
在上述措施基础上,还需坚定“四个自信”,借此夯实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基础。研究发现,坚定“四个自信”是重要的思想工作,是巩固新形态的内在保障。一是坚守道路自信,现实工作中需夯实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而保障全民族的幸福与安定。二是坚持理论自信,要牢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核心,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确保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根发芽。三是坚持制度自信。具体工作中,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国家治理效能,助推国家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四是坚守文化自信。现实中,要坚守文化自信,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满足新时代发展要求,以“自信”的面貌去有效完善人类文明新形态,发挥其最大的价值优势。
综上所述,文明是重要的精神成果,同时也是民族进步的体现,它标志着国家的开化程度。新时期,需创新人类文明新形态,借此巩固国家发展根基。而现实中,想要达成预期目标,就要从坚持人民至上、坚定“四个自信”以及协调五个文明等方向入手,以保障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战略调整目标,注重生态和经济的协同关系,构建现代化生态文明,借此体现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价值。
作者简介:
张丽君,1982年6月生,女,汉族,湖南怀化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作者单位:中共随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