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专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中国画的教学策略
2024-12-31李富龙曾美玲
中国画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中国画教学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中国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是当前中国画教学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中国画课程思政的意义
在高等专科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中国画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内涵修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画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美术教育专业中国画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在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欣赏和创作的方式,了解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中国画作品,并从中领略到作品所传递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内涵修养。
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目前,职业院校的中国画课程为美术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承担着美育的主要任务,将思政元素融入中国画课程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中国画的学习,学生可以领悟到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如和谐、仁爱、诚信、友善等。这些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三、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将思政元素融入中国画课程,能够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有机结合,为课程内容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深入挖掘中国画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这种融合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还能促使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此外,学生对中国画的了解将更为深入,不仅提高了认识和理解,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通过欣赏和创作,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中国画课程教学思政建设存在的不足
目前,大部分高专院校在美育方面能够融入一些思政教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感,在美术教育专业中国画教学的思政建设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教学内容思政元素不够丰富,缺乏时代感
中国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相对较为传统,注重技法的传授和艺术实践的练习。虽然部分教师已经尝试融入思政元素,但整体上两者的结合仍不够紧密。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部分教师对于如何在艺术课程中自然融入思政内容还存在一些困惑,导致课程内容衔接不够自然。这些因素都给中国画课程的思政建设带来了挑战。此外,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生对非考试科目的内容缺乏兴趣,而且教学内容未能及时更新和引入当代社会热点问题,导致学生对思政内容更加消极对待。
二、部分教师不够重视,理论研究不够深入。
部分教师在进行中国画教学时,没有明确思政教育的目标,或者是主观认为进行思政教育是辅导员的事情,而没有把传授知识与思政育人有效地结合起来,导致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技能传授存在脱节的现象。同时,部分艺术教师喜欢追求个性和自我,沉醉于技法创作,不关心时事政治,又不积极参加教研交流活动,从而导致形成的思政教育合力不足,无法做到全员参与。而且,部分教师本身的思政素养不够深厚,对于一些深层次的思想和价值观无法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开展教学的方式和评价模式比较单一
中国画作为一门传统且专业性强的课程,其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因此,部分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技能传授,而容易忽视思政教育。例如,在临摹古画名作时,教师往往只关注技法的教授,而忽略了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故事和内涵。这导致学生只知道如何画画,却不太明白为何这样画及画的意义。此外,部分院校的中国画课程未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相对单一。甚至,部分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以技法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以致未能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另外,课程的效果评价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导致教学过程和成果的有效性难以得到评估。没有良好的反馈和评估机制,专业教师的思政教育难以具体实施,也限制了课程思政的时效性。
课程教学的思政建设新路径
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国画课程思政建设,教师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指导和借鉴。中国画思政建设的新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丰富教学内容,挖掘地区课程思政资源
挖掘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中国画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我们可以深入挖掘课程中的历史典故、民族精神和道德伦理等元素,将其转化为生动的思政教育素材。引导学生欣赏中国画,让他们在艺术熏陶中接受思政教育,培养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例如,徐悲鸿的《奔马》等作品,以笔代枪,倾注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怀,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在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此外,中国画中还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化元素。山水画的崇高美、花鸟画的和谐美等都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赞美。通过学习和欣赏中国画,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融合现代思政元素,挖掘本土思政资源。中国画课程应与时俱进,注重引入当代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选择与当代社会问题相关的中国画作品作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案。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社会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红色资源、民间艺术等素材,通过中国画这一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以永州地区为例,该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舜文化、柳文化等。这些资源可以作为课程思政的素材,通过解读中国画中的历史典故和文化符号,引导学生了解永州地区的历史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此外,永州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也是重要的思政素材。如陈树湘断肠明志等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也可以通过参观李达故居、蒋先云故居等红色纪念馆,来引导学生了解革命历史,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另外,永州地区还有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民间艺术,如阳明山、浯溪碑林、月岩等,这些都可以作为中国画创作的素材,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之美,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和审美情感。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对永州地区的民间艺术元素的解读,引导学生了解民间艺术,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最后,永州地区历史上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人物,如柳宗元、周敦颐等。他们的故事和事迹都可以作为中国画课程思政的素材,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二、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素养和能力,完善课程设置
为了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院校可以组织相关的培训和学习活动。邀请课程思政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举办讲座和指导,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通过这些培训,教师可以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理念和方法,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思政教育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可以结合中国画与思政教育,制定系统的课程方案。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中国画教学的全过程,实现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这样可以确保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接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培养他们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引入现代价值观念,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另外,对于思政元素融入中国画教学的教学评价,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以促进教学的不断改进和提高。首先,我们需要评价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思政教育的要求,是否能够有效地传递思政元素。同时,我们也需要评价教学内容是否符合中国画教学的规律和特点,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这些评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效果,为进一步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其次,我们需要评价教学资源是否丰富、多样,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我们也需要评价教学资源的质量和适用性,是否能够有效地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这些评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和效果,为进一步的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依据。最后,我们需要通过考试、作品评价、学习过程评价等多维度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同时,我们也需要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和反馈意见。这些评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满意度,为进一步的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三、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搭建实践平台
教师在课程中可以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来提高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教授中国画人物画创作时,教师提前将陈树湘断肠明志的故事内容或者是视频、图片等资源上传至学习通等线上教学平台,布置课前任务要求学生提前学习,并完成任务,接着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为什么陈树湘烈士会断肠明志,表达了什么精神?通过欣赏断肠明志的相关人物画作品,他们是怎么样进行人物塑造的,是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教师再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教学,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完成线上线下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陈树湘烈士纪念园中进行实地参观,瞻仰革命先烈优秀事迹,实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到先烈们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创作热情。
院校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画相关的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这包括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工作室和大学生文创基地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展示他们文创作品的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画的创作过程,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思政教育也需要与实践相结合,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民族文化内涵和汲取民间艺术的精华。这种实地考察的方式能够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优秀中国画的创作过程。
在高专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中国画课程思政建设中,通过挖掘课程和本土文化的思政元素,结合中国画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这种融合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画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培养审美情感和艺术素养,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现中国画教学的美育功能和思政教育功能。
作者简介:
李富龙,1989年9月生,男,湖南省永州市人,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曾美玲,1990年8月生,女,湖北省咸宁市人,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本文系2023年永州市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专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中国画的教学策略研究》(项目编号:yzzyjy2023073)、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背景下闽西红色文化与动漫创作融合研究》(批准号FJ2021C112)研究成果。作者单位: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