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钢琴教学中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路径

2024-12-31李苑任佳

三角洲 2024年19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钢琴音乐

民族音乐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作为民族文化积累的瑰宝,它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由于人类社会无文字的历史远远长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某种角度上说,现存的民族音乐可谓是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的“活化石”,是一个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的缩影。高校学生音乐专业学习除了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基础理论和技能技巧,了解本专业发展方向和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外,更是肩负着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使命。本文深入探讨了在高等教育钢琴教学中,如何传承与发展我国民族音乐的路径。作者主张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致敬与延续,更是推动高校钢琴教育创新与发展的迫切需求。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策略,通过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融入教学,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自豪与传承之情。

高校钢琴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必要性

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发扬的本位需要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面临挑战。为了实现民族音乐的繁荣,我们需要扭转以欧洲音乐文化为中心的观念,倡导民族文化的认同,并将其作为我们立足于世界文化丛林中的根本。通过提高民族音乐教育地位、加强师资培训、鼓励创新与传统相结合等措施,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同时,弘扬民族音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作出贡献。

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从古代的口口相传到现代作曲家的全新编创均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它们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明的华丽缩影。我们必须热爱自己的民族音乐,要对民族音乐的传统文化有足够深入的认识,这样才能做到承继血统,继往开来。把“根”留住,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是每一位中国公民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二、高校钢琴课堂教学良性发展的迫切需要

钢琴演奏中,传承发扬传统音乐文化不仅是实现钢琴教育改革目标的手段之一,也是培养中国的钢琴演奏家和逐步构建中国风格的民族乐派必经之路。作为一种源自国外的西洋乐器,钢琴在创作思维和听众审美方面与我国文化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如何运用钢琴这一外来乐器展现并传承我国民族音乐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要想实现钢琴教学的良性发展,必须赋予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增强我国钢琴音乐在国内外市场的辨识度。民族音乐拥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浓厚的民族气息,本身就具备极强的优势。在钢琴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和运用这一优势,将民族音乐与钢琴演奏相结合,为世界音乐舞台贡献独具中国特色的钢琴音乐。这样既能为我国钢琴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又能推动民族音乐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

民族音乐在钢琴教学中的实际传承策略

中国钢琴作品作为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传统器乐曲改编为其独特形式,既展现了中西合璧的音乐创作风格,又保留了民族音乐的精髓。在高校钢琴课堂上,如何顺利实现民族音乐的传承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重视课程思政,树立民族自信

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艺术类钢琴课程中,其角色远不止于培育学生的音乐技能。实际上,它更是承担着学生美育的重任,旨在发掘、培养和提升学生发现、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此外,该课程还对个体和集体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道德观念和人格品质具有独特的教化作用。首先,教师要肩负起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使命,强化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理论的学习,包括民族音乐曲式、民间音乐钢琴伴奏、民族乐器的演奏原理等,以及必要的中国文史知识。在此基础上,尝试将民族音乐作品融入钢琴教学中。其次,教师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观。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对比中西方音乐文化的过程中,增强对民族音乐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创作民族音乐的兴趣和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透过西方音乐的表现形式,挖掘民族音乐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美感。以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为例,通过将其与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进行对比赏析,引导学生探索两者之间的差异。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相关资料,包括创作背景、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简介等,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讨论。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综合感官,增强了他们的思维认知。让学生置身于钢琴作曲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更好地理解作曲家融入民族音乐元素的目的。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更好地领悟作品中的中国传统哲学理念,如“天人合一,物我无二”的超凡境界,以及人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价值观念。在提升音乐素养的同时,感受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拓展中国民族钢琴音乐课程资源

加强中国民族音乐钢琴教材建设。目前,我国艺术类院校的钢琴教学教材主要以西方音乐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音乐创新的空间。为了传承民间音乐文化,各大高校有必要重视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教材和课件。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聚集地的高校,应当围绕本地独特的民族音乐开发校本教材,以激发学生对本地民族音乐的认同感,进而培养他们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的意识。

例如,河北省高校可以将以河北民歌改编的钢琴曲《顶嘴》《饿肚肠》纳入民族音乐校本教材,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推动民族钢琴音乐的有效传承。在编写民族音乐教材的过程中,教育部门提出的整体性编排要求自然要遵循,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的文化特色和育人目标,编制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教材,为学生们打开民族音乐学习的大门,培养一批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者。

加强对民族音乐的研究能力。在音乐教育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民族音乐的理论知识和演奏技巧,还要着重培养他们对中国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现状的研究能力。通过社会调查这一方式,让学生更直观、真实地了解我国民族音乐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并引导他们积极探索解决路径。教师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钢琴作品中民族元素的含义和内涵,明确民族钢琴音乐演奏的技法标准,如节奏、速度、指法、风格等。

以贺绿汀先生的钢琴佳作《牧童短笛》为例,它展示了东西方音乐元素的完美融合。该作品以中国传统江南丝竹曲调为基础,巧妙地引入了西洋二声部对比的复调作曲技法,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水乡牧童悠然自得地吹奏短笛的画面,仿佛一幅活灵活现的中国水墨画。自从问世以来,《牧童短笛》这首钢琴小品便受到了全球听众的喜爱和认可。它不仅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展示了音乐无国界的美好愿景。《牧童短笛》的成功充分证明,西方的作曲理论技法完全适用于表现中国音乐,传递中国声音。在我国音乐教育中,教师应积极借鉴和运用中西合璧的作曲技法,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为传承和发展我国民族音乐贡献力量。

在高等学府的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教学方法,还应借鉴国际先进教材,总结适用于我国学生的教学法则,构建更科学、更完善的授课模式。与此同时,教师应在传授西方音乐知识的基础上,重视民族音乐的创新研究和融合形式,有力推动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

运用多媒体技术助力民族音乐教学。针对民族音乐教学需求,教师可选用适合的教学软件,如钢琴演奏的游戏化教学软件、音乐制作编辑软件等。这些软件能有效辅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登录中国大学MOOC(慕课)、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等学习平台,获取丰富的民族音乐教学资源。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料,拓宽知识面。教师可以选择微信、微博、直播软件等学生喜爱的互联网通信手段,与学生建立沟通交流平台。在此平台上,教师可以发布教学通知、答疑解惑、分享优秀作业等,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共同进步。

民族音乐元素在钢琴课堂中的资源整合

高校钢琴课堂上可选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中国钢琴作品,对其中蕴含的艺术价值进行挖掘,顺利传承与丰富民族音乐内容。在进行音乐资源整合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以地区文化为板块

民族音乐是特定社会背景与文化形态相结合的产物,受地理环境、宗教信仰、语言习惯等的影响。因此,地域文化与民族音乐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例如《旱天雷》,这是广东音乐中最短小又震撼的一首,在表现手法上,作者运用了中国传统的“鱼咬尾”“合首换尾”手法,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作曲家叶霞光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蓝花花的故事》,具有典型的陕北信天游的调式风格、旋律音程特点,全曲利用了原始民歌音调,采用变奏曲曲式,将全曲改编为七个变奏部分。表现了主人公的多个音乐形象, 较为深刻地表达了故事内容。

二、以作曲技法特色为依托

在我国钢琴创作中,民族五声调式与现代演绎技法的完美融合,使作品既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又具备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一点在西乐与民乐的交汇点上得到了充分展现,如钢琴作品《纳木错》便是成功案例。它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为灵感,结合西方管弦乐的写作思维,完成了音乐融合的创新实验。在这部作品中,多声部与复调思维的运用,使得整首乐曲呈现出交响化的特色,令人耳目一新。这种尝试不仅为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其走向世界搭建了一座桥梁。在世界音乐的舞台上,我国钢琴作品凭借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时代气息,正逐渐崭露头角。

三、以民族乐器协同为线索

民族乐器以其独特的演奏技巧和音色,展现了浓厚的东方特色。然而,作为西方“舶来品”的钢琴,要在创作和演奏上模仿我国本土乐器的多样化音色和技巧,无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曲家们在这方面的尝试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他们试图通过模仿某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使得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呈现出更多的民族特色。

以改编曲《夕阳箫鼓》为例,这部作品成功地将古筝、古琴、箫等民族乐器的特点通过钢琴表现出来,为听众带来了新奇的体验和全新的感受。另一部作品《看戏》则吸取了湖南花鼓戏的音乐元素,模仿了花鼓戏的民族五声羽调式、锣鼓牌子唱腔、川调唱腔、花鼓戏特殊的四音音列、打击乐器的音效与节奏等音乐元素。在高校钢琴教学中,通过对这些典型作品音乐元素的分析,我们可以较为系统地把握花鼓钢琴曲的创作风格。

四、以时代发展为脉络

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经历了从世纪初的萌芽时期到如今的繁荣阶段,各个时期的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在高校钢琴课堂上,可以选择不同时期的中国钢琴作品,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变迁和发展。

例如,《黄河颂》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英勇顽强的不屈精神;而改革开放后,《霓裳羽衣曲》则展现了新时期中国音乐的开放与创新。通过学习和演奏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脉络,培养自己的音乐素养和家国情怀。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肩负着弘扬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通过在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音乐内容,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尊重。民族音乐文化不仅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展示了中华民族在音乐领域的卓越成就。通过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普及民族音乐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更多具备民族音乐素养的人才,我们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建设更加繁荣昌盛的中华民族文化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

李苑,1990年生,女,汉族,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任佳,1993年生,女,汉族,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作者单位:河北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钢琴音乐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圣诞音乐路
纸钢琴
音乐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