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歌曲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实践路径
2024-12-31孙立志王翠华
红色歌曲的内涵和发展历史
一、红色歌曲的内涵
红色歌曲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在近现代特殊的历史时期产生和发展的一种文化形式,是百年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实现救亡图存、国富民强、伟大复兴实践过程中,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斗争、生活和娱乐之中,真实反映人民群众思想感情,简明扼要叙事抒情发挥真挚情感,散发着艺术光芒的艺术形式。红色歌曲不仅仅是对我国抗战事实的真实写照,更体现出了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发展进步的脚步不断丰富和与时俱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它独特的教育功能。
二、红色歌曲的发展历史
红色歌曲发展的第一阶段: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工农运动不断兴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形势汹涌澎湃。创作的红色歌曲歌词简明犀利再现时代声音,用歌曲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呼唤中华民族的热血儿女坚定理想信念,毅然决然走上革命道路。在此阶段,工农革命歌曲在各个地区得到发展。1921年《五一纪念歌》,唱出了“世界大同,劳工神圣”时代先锋最强音,表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知先觉。1922年,安源工人在罢工斗争取得胜利后,创作了一首长篇叙事歌《劳工记》,歌曲详细描述了安源工人斗争从建立组织、发动群众到取得胜利的全过程,歌词字里行间洋溢地表达了工人阶级取得胜利的喜悦之情。
红色歌曲发展的第二阶段: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南昌起义爆发,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统治。中国革命进入土地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的红色歌曲创作集中反映了我党的思想路线,围绕农村土地革命展开。《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一首源自大别山的民歌,采用《八段锦》曲调,是为庆祝苏维埃成立所作,由于曲调优美、歌词生动,这首歌很快就在豫东南革命根据地传开了。后来,伴随着红军的足迹传遍了大江南北。
红色歌曲发展的第三阶段:抗日战争时期。“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华民族面临“不做亡国奴”的考验,抗日救国,同仇敌忾,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时代主题。中华儿女将对日寇的愤慨、对国家和人民的爱国情感倾注在红色歌曲的创作之中。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这首中国人民的战歌,以那嘹亮雄壮、顽强向上的旋律和富有巨大号召力的音调,鼓舞了中华民族儿女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解放全中国,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前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黄河大合唱》真切表达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揭露日寇的残暴行径,再现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奋勇斗争的英勇场面,描绘出中国人民保家卫国、顽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
红色歌曲发展的第四个阶段:解放战争时期。这一时期红色歌曲在表现内容、体裁、创作手法及演唱形式上形成了具有政治倾向性明显、战斗号召性强烈的特征。以民歌创作为主,内容上多表现为广大人民群众支援战争前线、颂扬家乡美好新生活、表达对红军和毛主席的拥戴等等。作品《早送大军下江南》《参军保家园》在内容上表达了广大军民整装待发,斗志昂扬,准备解放全中国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土地还家》《五朵花儿开》歌唱了解放区在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建设新家园,家乡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美好面貌;《解放区的天》以口头传唱的方式,歌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表达了人民对解放的美好愿景和必然胜利的信念。
红色歌曲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改革开放至今。这一时期的红色歌曲抒发了对祖国取得光辉奇迹的颂扬,展示了人们对美好新时代的无限深情,成为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力量。《在希望的田野上》歌唱祖国改革开放后国富民强,赞美家乡充满希望的田野,憧憬未来美好生活,表达了对新生活、新时代的热爱之情。
新时代以来,红色歌曲内容选材上更加丰富多彩,展现五彩斑斓的特点。向经典红歌取经,融合主流思想和人民大众喜爱的方式相结合,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审美期望。2021年央视“春晚”节目《灯火里的中国》,采用通俗唱法和民歌唱法混搭风格,以中国梦的背景,表达了人们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大的精神号召力完美结合。
红色歌曲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红色歌曲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内容契合
红色歌曲在内容上往往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这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相契合。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强调传承和弘扬革命传统,通过红色歌曲的传唱,可以让学生了解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红色歌曲中往往包含着积极向上的思想和道德观念,如团结、友爱、勇敢、坚强等。这些内容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相契合,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红色歌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欣赏和传唱红色歌曲,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二、红色歌曲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目标一致
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德”是首要目标。红色歌曲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重要文化艺术形式,它所表达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精神等价值观,与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
红色歌曲能够以其独特艺术形式的音律、浓郁感情色彩感染力的歌词在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思政育人的作用。青年大学生通过欣赏和传唱经典红色歌曲,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和爱国情怀,从而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红色歌曲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价值相同
红色歌曲和高校立德树人教育都强调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通过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都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都注重文化传承,通过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注重审美素养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艺术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红色歌曲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建立机制,健全红色歌曲育人制度
第一,建立管理机制。高校应该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或委员会,负责红色歌曲融入立德树人教育的规划、组织、实施和监督,确保红色歌曲融入立德树人教育的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第二,完善课程体系。高校应该将红色歌曲融入相关课程中,例如音乐、文学、历史、政治等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接受红色歌曲的教育;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训、进修、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确保红色歌曲融入立德树人教育的教学质量;第四,建立反馈机制。高校应该建立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和教师对红色歌曲融入立德树人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二、整合资源,深挖红色歌曲育人元素
高校应该通过整合红色歌曲资源、挖掘红色歌曲育人元素、创新红色歌曲表现形式、开展红色歌曲实践活动和加强红色歌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等方式,提高红色歌曲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组织专业人才队伍通过查阅相关历史文献、音乐资料、有一定影响力的具有深远影响的新闻报道等,对红色歌曲文献进行研究,同时加大对红色歌曲的创作背景、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掌握和学习。在高校具体教学实践中,利用专业课程社会实践走访革命老区、纪念馆、博物馆等爱国主义学习基地,学习红色歌曲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并在有计划的、有目的地收集红色歌曲的原始资料和相关文物的基础上,对红色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声、编曲等进行分析理解,掌握该音乐自身的音乐独特性和艺术价值;也可以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和教师对红色歌曲的认知和需求,为红色歌曲资源库的建设提供参考,收集、整理、研究红色歌曲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建立一个丰富、全面、系统的红色歌曲资源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红色歌曲资源,为红色歌曲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组织专业人员深入挖掘红色歌曲中的育人元素,例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精神、奋斗精神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深入的红色歌曲教育。创新红色歌曲的表现形式,例如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让红色歌曲更加生动、形象、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红色歌曲演唱比赛、红色歌曲创作比赛、红色歌曲演出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红色歌曲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高校可以将红色歌曲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例如历史、文学、哲学等,让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的同时,也能接受红色歌曲的教育。
三、拓展载体,丰富红色歌曲育人阵地
红色歌曲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重要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将红色歌曲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中,可以丰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效果。
红色歌曲纳入音乐欣赏课程中,让学生了解红色歌曲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通过欣赏和分析红色歌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培养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组织以红色歌曲为主题的文艺活动,如合唱比赛、音乐晚会等。让学生参与演唱和表演红色歌曲,增强他们对红色歌曲的情感认同和理解。有效利用校园广播播放红色歌曲,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时刻受到红色歌曲的熏陶。可以在课间、午餐时间等时段播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搭建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创建红色歌曲的音乐库和学习资源,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和欣赏红色歌曲。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线上红色歌曲演唱比赛、音乐创作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组织学生参与红色歌曲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到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和演出。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红色歌曲所表达的精神内涵,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红色歌曲作为政治性、学理性、价值性、知识性的统一与融合,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思想引导价值、道德示范价值。将红色歌曲运用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教学,要坚持以主流价值为出发点、以思想内涵为着力点、以思想政治育人为落脚点,充分发挥红色歌曲多样化课堂教学载体、加强课堂教学直观性、弥补显性教育缺憾性、突破灌输教育局限性的作用,以信仰激励、榜样激励、目标激励促使青年学生自觉投身强国之梦伟大实践中去,贡献属于青年的力量。
本文系黑龙江省“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教育的重要论述指导“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GJB1422607)、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新时代大学生素养培养研究》一般课题(项目编号:23GJYBB064)、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创新研究》一般课题(项目编号:23GJYBB065)研究成果。作者单位:哈尔滨广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