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24-12-31刘人辅

三角洲 2024年19期
关键词:教育者心理健康育人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创新价值,有助于学生强化自我认知和完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积极的心理情绪、增强抗压应变的能力,进而使高职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心理品质。基于此,高职院校与教育者需要全面实施现实性、教育性、科学性及创新性方法,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探索并践行有效的施教路径,依托创新融入形式、革新施教手段、组织实践活动、创设校园氛围等措施,使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浸润中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成长为符合国家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且内涵深厚,蕴含着丰富的精神食粮和育人素材。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逐渐难以符合新时期高职学生的思想诉求和心理需求,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塑造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对此,高职院校与教育者需要强化协同配合,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导向,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全面发挥文化育人的思想塑造和价值引领作用,使高职学生在文化的驱动和助力下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心理品质,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内涵

一、有助于学生强化自我认知和完善

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自省、自察和自我完善的育人素材较为丰富,例如,“吾日三省吾身”“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将这些内容融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有效强化学生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的意识,明确自身的优势与短板,客观而全面地实施自我评价,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并不断弥补、改进自身的缺陷与不足,以此实现心理健康水平的整体性提升。

二、有利于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能否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和而不同,同而不和”等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人际和谐关系的句子不胜枚举,强调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要性。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可以助力学生正确对待与他人的关系,进而获得真正的友谊并形成良好的人际网,促进自己性格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有益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情绪

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的“正心”倡导“正心正念,正德正行”;道家的“静心”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佛家的“明心”提倡“无我境界,万般自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高职学生的内心充满正能量,以乐观、豁达的心理态度对待学习与生活中的挑战及困境,同时可以避免各类诱惑的影响,明晰兴趣与欲望的区别,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念的侵袭,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进而形成积极的心理情绪。

四、有利于学生增强抗压应变的能力

新时期的高职学生同时面临来自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压力,依托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助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借助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和融入,可以使学生在“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经典名句的学习中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并养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优秀精神,进而在面对压力和环境变化时,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阐述

一、现实性方法

在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需要结合高职学生在思想诉求、心理需求、文化基础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以兼具适用性和实效性的文化素材因地制宜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同时需要尊重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富有针对性、差异性和个性化的方式实施文化育人,确保每个学生均能得到有效的心理指导。此外必须以贴近生活和融入现实的形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指导学生掌握应用优秀传统文化解决实际心理问题的方法,并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优化心理健康品质的理论支撑,以此提升文化育人的实际效果。

二、教育性方法

教育者需要以注意启发、鼓励互动、重视参与为方法,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以问题探究、视听辅助、情景创设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并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使学生明确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的内在关联,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其主动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与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心灵净化等相关的素材;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注重师生交流互动的实施,从思想引导、情绪疏导、情感互动等方面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并在交互过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素材,以此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效能和心理塑造功能;依托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表现方式组织并开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使高职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进而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

三、科学性方法

针对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首先需要准确把握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以新时期高职学生的思想诉求、内心需求、审美特征等要素为依据,充分结合市场用人需求方向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内在要求标准,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引领和全面助力。其次,教育者需要借助前沿性的心理学理论和先进的施教方法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构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依据和核心导向的特色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强化教育的客观性和系统性,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效能的全面发挥。最后,教育者要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经验和实践成果,因地制宜地提升文化育人的效果,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性和吸引力。

四、创新性方法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有赖于教育者发挥创新意识并运用创新手段。一是创新文化表达形式,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在保留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精华的同时,以现代化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提升文化育人的实效性,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符合高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要求;二是全面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推动教育内容、施教手段、活动形式等方面的创新,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创造有效的载体和渠道,使两者的融合相得益彰;三是创新育人理念,赋予高职学生充分的话语权力和发挥空间,使其自主探索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解决实际心理问题的可行性方法,为学生健全人格和优秀心理品质的养成奠定基础。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创新融入形式,强调“喜闻乐见”

教育者需要依据高职学生好奇心强、乐于追求新鲜事物的特点,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育形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教育者需要在新媒体场域挖掘更多富含心理健康指导元素的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并将其融入高职学生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法律事件、民生问题等内容中,依托新媒体的技术手段实施短视频教学和在线教育,借助抖音、小红书等人气较高的自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使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职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与此同时,教育者需要依据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综合运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先进教学方法,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持续提升。

二、革新施教手段,贯彻“因材施教”

教育者需要充分了解并全面把握高职学生在性格特征、兴趣方向、学习需求、文化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以实施分层式教育,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实施针对性的施教方式。例如,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群体,可以鼓励其参与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等,指导其在人际交往和交流互动中依据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群体,指导其运用传统文化中静心、冥想、内观等方式缓解压力,掌握情绪管理和心态调整的能力。同时,教育者需要定期实施学生心理健康评估,建立学生个体心理健康档案,以此为基准,制定个性化心理辅导方案,依据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等因素,选择具有适用性和针对性的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实施心理指导,助力学生养成优秀的心理品质。

三、组织实践活动,实现“学以致用”

高职院校与教育者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心理测验活动,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视角凝练心理健康标准,从情绪管理、心态调整、人际关系、抗压能力等维度设计心理测验标准,使学生相互之间开展心理健康互测,以此强化高职学生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衡量心理健康程度和发现心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可以鼓励高职学生借助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开设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账号,运用短视频、在线直播等方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融入《易经》《道德经》等经典国学,儒、释、道等传统哲学,情志相胜论、五行音乐疗法等中医理论,使学生在宣传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并内化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与技巧。此外,教育者可以带领高职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社会实践及志愿者活动,鼓励学生以心理指导者的角色参与义务咨询和辅导,指导学生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制定心理指导方案,使学生在帮助他人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内观、自省、自察,促进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四、创设校园氛围,落实“隐性施教”

高职院校与教育者需要推动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以文化墙、人物雕塑、宣传标语等形式展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使学生在充满人文气息和艺术色彩的校园景观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深化心理健康知识,养成优秀的心理健康品质。同时,学校需要组建文化宣传小组,借助官方微博、校园广播、现场宣讲等方式,定期讲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好故事”“中国好人物”,使高职学生在先进事迹和榜样人物的驱动下自觉强化自我心理健康水平认知和自我心理品质塑造,养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积极乐观的心理情绪。此外,学校与教育者需要邀请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定期来校开展座谈会和知识讲座,使其以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阐述心理健康知识与技巧,营造浓厚的人文气息和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施教效果。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一项兼具综合性与系统性的育人工程,有赖于高职院校与教育者高度认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和育人价值,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与渗透创造有利条件。以此为基础,可以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的丰富性、手段的多元化、活动的实效性及氛围的渗透性,进而全面提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代化、先进性及人性化,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持续性提升。

作者简介:

刘人辅,1998年生,男,汉族,湖南常德人,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者单位: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教育者心理健康育人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