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基础德语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路径

2024-12-31马贝

三角洲 2024年19期
关键词:德语视域立德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立身之本。高校基础德语课程教学必须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重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和教学方式改革,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外语人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路径就是要发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本文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切入点,结合基础德语课程特点,以《当代大学德语3》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为例进行教学设计,探讨立德树人视域下基础德语课程混合式教学路径,为推进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设提供些许参考。

基础德语课程混合式教学 " " " " " " " " " " " " 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教育历来都是推崇以德为先。但是近百年来,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以及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出现了“浮躁”“功利”的现象,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教育是根本不应该与商业共存在一个框架之中的,更不应当被商业化。因此,德育文化的回归和发掘,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动力以及正确的方向和方法。而外语教学作为人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本专业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认可,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化视野,以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对我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和加强国际话语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基础德语课程混合式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势在必行。

同时,近些年,国内对基础德语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了不少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阶段性的部分成绩,这就为基础德语课程教学融入课程思政提供了具有可行的、更加便捷的教育路径。上海交通大学范黎坤认为通过混合式教学建构探究性学习团体,促进合作式学习,发挥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结合思政元素和课程内容优化评价指标,凸显“语言+文化+思想”的多维度考核,以此为课程思政植根外语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了有益启示。

立德树人视域下基础德语课程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目标和思路

立德树人视域下基础德语课程混合式教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基础德语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将教学活动进行线上、线下以及课前、课中、课后的划分,在适当的教学环节结合时事融入“立德树人”思政元素,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系列讲话和指示精神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

根据以上研究内容,本文认为立德树人视域下基础德语课程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目标主要有:1.解构基础德语知识体系与重构学习体系,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教师引导相结合,形成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闭环,重构教学空间,让教学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2.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混合式教学中学生自主的、合作的、探究式的学习占据主要的教学时间和空间,教师在其中的角色是课堂的组织者、讨论的引导者、学习的帮扶者,实现师生、生师、生生多向互动的关系;3.融入立德树人思政内容,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进而使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能够以求同存异的开放态度对待自己遇到的多元文化现象,进一步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培养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外语人才。

为了全面有效进行立德树人视域下基础德语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我校基础德语教学团队的基本思路如下:首先将以文献资料研究为基础,了解目前基础德语混合式教学和课程思政现状;其次,分析立德树人在与基础德语混合式教学相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原因;接着,通过与前辈同行的学术交流,以网络调研为手段,在比较借鉴各大高校在基础外语课程混合式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经典成功案例,提出可行的对策;然后,将这些对策与策略应用于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并不断完善;最后,通过调查问卷、考评测试、同行评教、学生认可度等形式了解实践研究的成效。

立德树人视域下基础德语课程混合式教学实例

本案例将从课程基本信息、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设计、思政元素的融入以及教学反思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探索。

一、课程基本信息

本课程名为《基础德语IV》,共计128课时,是德语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为德语本科二年级学生,使用的教材为《当代大学德语3》,本案例是以本教材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幸运的汉斯》为例进行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半的德语学习之后,大二第二学期的学生对于德语语言系统、词汇和句式结构已经有了基本的掌握,也完成了部分基础语法项目的学习,但拓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语言表述的流畅性、精确性和灵活性有待加强,研究和思辨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待提高。本学期因为有参加全国德语专业四级考试的压力,大部分学生学习比较认真,态度积极主动,课堂参与度较强,在学习中有很强的合作精神;少部分学生出现了厌学和懈怠的情绪,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同时,现阶段是基础德语向高级德语过渡的一个阶段,所学知识点都是德语基础学习阶段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孩子会感觉到学习吃力,缺乏自信。

三、教学目标

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有四个,分别是语言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被动态的替代形式sein+zu+Infinitiv,sich lassen+Infinitiv;语言技能目标:复习并熟练掌握过去时以及复述文章;跨文化目标:了解德国典型的幸运物以及历史原因,感受中德幸运物文化差异;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发展健康向上的人格,建立正确的、积极的“幸福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是复习并熟练掌握过去时以及复述文章,教学难点就是被动态的替代形式sein+zu+Infinitiv、sich lassen+Infinitiv的熟练应用。针对这两个教学重难点,采用了情境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结合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前任务:让学生提前观看电影《幸运的汉斯》,和课后任务:对课后练习8中的图片进行排序并进行内容复述,以及线上的动词过去式小测验,复习德语动词过去式的构成及应用,同时也锻炼了外语表达能力;通过翻转课堂、归纳法和任务驱动法,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自己找出课文中所有被动态的替代形式sein+zu+Infinitiv和sich lassen+Infinitiv的句子,进行讨论归纳分析,老师从旁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德语被动态的构成、意义、应用和注意事项,最后加以练习进行知识点巩固。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案例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教学,即根据知识迁移规律,从已学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情景教学法,即通过图片、视频、动画使课堂内容生动形象、身临其境;学生根据情境编会话并表演,突出语言的实用性和交际性。任务驱动法,即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通过微课、小测验、讨论、小组报告等形式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

本案例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包括看图说话、视频的形式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通过希沃白板5里面的各种课堂活动,及时测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增加学习的趣味性;通过学习通签到、布置作业和小考,完成教学效果的考查。

六、教学过程设计

本教学实例共设计了六个教学步骤,即话题导入、预习任务检查、重点知识练习、难点知识合作探究、主题升华和讨论和布置作业。

话题导入:以本单元话题彩页中插入的物体彩图和相应的德语单词为切入点,让学生们讨论当中哪些物体属于德国文化中的幸运物、吉祥物,哪些属于中国文化中的幸运物、吉祥物,并分析这些物体被看作是幸运物的原因和文化背景。讨论结束后,利用希沃白板5进行课堂活动,即通过学习通随机选人功能选出两名同学上台比赛,要求其通过希沃白板5的词语归类游戏对屏幕上出现的德语单词进行归类,判断这些词汇属于德国还是中国的吉祥物,以期加深学生对本教学环节出现的新单词的印象,并活跃课堂氛围。

预习任务检查:本篇课文是格林兄弟的一篇童话,所以课前布置的第一个预习任务就是,安排一个学习小组准备一个简短的关于格林兄弟和格林童话的报告。第二个预习任务是,观看教师发布在学习通教学资源里面的《幸运的汉斯》德语版电影,教师通过随机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是否完成观看任务。

重点知识练习:针对本课的学习重点,即过去式,教师设计了两方面的练习。首先,要求学生完成学习通发布的关于德语单词过去式的练习;其次,结合电影观看和课后练习8的看图复述,教师引导学生对汉斯的故事进行复述练习,从而加深学生对过去式的理解和应用,并锻炼其口语表达能力。

难点知识合作探究:针对本课的学习难点,即被动态的替代式,采取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合作找出文章中被动态替代式的句子,并分析其意义和用法,然后师生一起强调总结此语法知识点相关内容。

主题升华和讨论:在了解了文章内容,学习掌握了其中的重难点知识之后,要求学生对课文主题进行讨论和观点输出,即你认为什么是幸运和幸福。同时,教师给学生分享一些与“幸福”相关的德语谚语,比如:人人都是自己幸福的铸造者、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知足常乐、金钱买不来幸福、幸福为心诚志坚者敞开大门等等,并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意识到个人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和平富强的祖国以及很多人的默默付出负重前行,比如守卫边疆的战士、疫情期间一线的医护人员们、伟大的科学家们和环卫工人等。

布置作业:课后,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分别是:复述本篇课文,录制音视频上传学习通;完成课后相关的语法练习题,记录好遇到的问题,下节课教师会检查完成情况以及答疑解惑。

七、思政元素的融入

本案例中,思政元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教学环节,即通过对比中德幸运物、吉祥物差异,让学生体会中德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启迪学生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识;通过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话题讨论——何为幸福,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意识到个人的幸福生活与祖国的和平强大以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大环境息息相关。

本文从基础德语课程混合式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立德树人视域下基础德语课程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目标和思路以及教学实例三个方面对立德树人视域下基础德语课程混合式教学进行了浅显的实践探索,以期为高校外语混合式教学和课程思政的发展添砖加瓦。

作者简介:

马贝,1987年生,女,汉族,陕西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德语语言文学。本文系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 2023年度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基础德语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批准号:SGH23Y2751)研究成果。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猜你喜欢

德语视域立德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哲学“专业德语”教学研究初探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