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文化背景下初中文言文语感教学探究
2024-12-31王孝慧
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初中学段有着其不可忽视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 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主题之一,进一步强调了文言文的地位。而在日常文言文学习与运用中,学生的语感处于一个关键的位置,语感既是学生语言文字积累和运用的体现,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外在彰显,但学生对于语感的认识与把 握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基于此,本文从语感教学与思想教育、语感教学与审美教育、语感教学的实践训练三个方面入手,以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走出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困境。
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面对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借助文字将其传承,古代书籍便是最好的媒介,而能够准确有效地阅读古代书籍对于继承传统文化则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王力先生认为“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 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朱自清先生亦强调:“我可还主张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的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得经过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受教育的中国人。”因此学好文言文的作用不言而喻。作为刚刚进入初中学习阶段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接触甚少,而在之后的学习中,文言文学习常常处于一种零散状态,他们很难在集中学习现代文的 期间额外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我们不难发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对于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陌生化的局面,一方面是由于平时积累 过少,另一方面是他们对于语言符号的敏感度还不够,更谈不上驾驭能力。因此,教师在日常文言文教学中会出现预期高于实际的落差,这一落差最直观地表现为书面作业或者阶段性测验中文言文试题答案的参差不齐。针对这一现象,教学专家们围绕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价值,及时更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明确了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生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 ”四个方面的要求,为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文言文语感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语文学科第四学段教学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注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表达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体会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培养形成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风范,体认英雄模范忠于祖国和人民的优秀品质,培养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怀。”因此,文言文语感教学不仅仅停留在语文学科的知识性教学层面,而应与学生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相结合,并通过相应的实践训练,诸如日常诵读、情景剧改编等加以巩固与深化,逐步改善他们害怕文言文的心理,并为后续的文言文学习打下扎实基础,进而让他们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主动承担起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
启智润心:语感教学与思想教育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深刻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因此,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中小学课程教材,能够有效地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的功能,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所以,在文言文语感教学中,教师更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达到启智润心的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可想而知,思想教育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重要性。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变化最为迅速的阶段,他们的自我体验不断发展,开始出现成人感、自卑感,同时自尊感增强,因此他们的内心是极为不稳定的。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将思想教育与文本解读相结合,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行》这一篇文言文教学时,教师除了将教学重心放在知识讲解上,更应该通过朗读以及情景剧的方式帮助学生体会不同人物身上的性格、态度,让学生能够在朗读中体会文字的力量,在情景再现中感受文本的合理性,判断元方以及友人二人的做法是否符合当时的文化背景。这则小故事中元方是一个极为“方正”的孩子,但是他的“方正”又有些不太符合尊师重教、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友人亦是不守时、无礼但却又知错能改的人物,短文中的人物均不是单一的人物,他们的身上亦展现了多重的文化因素。因此,学生在解读文本的时候需要结合具体的文化背景,在自己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 ”的核心理念。
向上向善:语感教学与审美教育
语感教学与学生的审美能力的高低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文言文的语感教学。无论教师借助怎样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走进文本,都需要学生本身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反之则寸步难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希望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辨别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其中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既需要学生拥有思辨能力,也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审美创造能力。什么是审美创造?它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力、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实践活动教学需要审美创造能力,文言文语感教学更需要审美创造能力。《世说新语》中《咏雪》讲述了谢安及其子侄辈们的一段即兴对话,这段对话虽然简短,但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高雅的情趣。如果依靠传统课堂的讲解教学,学生很难体会到“撒盐空中差可拟”的形似美,更无法感受“未若柳絮因风起”的神韵美。立足于学生学习现状,关注以下三点:一是学习情感,让学生感到有意思;二是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到有体验;三是学习收获,让学生感到有价值。由此在课堂中借助图片、视频以及创设情境的手段,帮助学生切实感受古人的智慧,在此基础上进行文本的解读以及言语的赏析,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从而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这既为学生走进文本提供了助力,也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文言文语感教学的实践训练
文言文语感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实践中可以多种形式展开,例如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角色扮演、课文内容扩充或改写等,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入手,切实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语感。
以《狼》为例,蒲松龄的《狼》围绕屠户和狼展开,屠户从遇狼到惧狼再到杀狼,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义的同时,可以鼓励学生成为编剧与演员,分别以狼和屠夫为主角创作合适的剧本,进行角色扮演,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诸如“缀行甚远”“假寐”“犬坐”等词,揣摩狼和屠户的心理变化,为剧本增添生动的细节。相较于教师传统意义上的翻译文本,疏通文义,让学生从真实情景中体会屠夫遇狼时的紧张、担忧、害怕、畏惧,再到为了活下来奋力一搏的勇气,以及狼本身的狡猾与贪婪会更有说服力。
再有《活板》,这是一篇文言科技说明文,虽然学生能够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字典疏通文义,了解活板的由来以及基本的制作流程。但是仅凭简单的文字教学,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与我们之间已经相隔甚远,因此借助现代科技,例如AR技术等为学生营造现场感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探索欲。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结合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等了解北宋时期的历史文化以及经济背景,自创情景剧,实现在场情景与文章内容的重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实现学科之间的交融,“打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增强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和连贯性,达到统整式教学的目的。”语感是基础,活动是手段,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需要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内心情感变化,适时调整活动形式,以确保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度。
语感是一个看似抽象的概念,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停留在理解字词、疏通文义的表层。殊不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需要有一定的语感,能够准确地定位到文章的词眼;其次才能帮助学生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结合文 本的创作背景,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等体会其中的内涵,进而充分调动学生个人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虽然文言文语感教学在短期内很难看见成效,但只要坚持,便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涵养学生的思想,启智润心,不断提高学生向上向善的审美能力,因为这就是人文学科的内在力量。
作者简介:
王孝慧,1996年生,女,汉族,江苏南通人,中学二级教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学语文教育研究。作者单位:泰州市第二中学附属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