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在数字界面设计课程中的“矩阵型”美育探索与实践
2024-12-31田浩冉
在网络与新媒体时代,探索非遗文化在数字界面设计课程中的美育实践,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实践的途径之一。该模式以产学研融合为基础,从“教学引导、实战演练、赛教结合、美育展示”四个环节逐步推进,环环相扣,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并以此推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助推新时代高校美育建设工作。
课程建设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文化强国”的政策方针,做好高校美育工作已经成为高校育人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湖北商贸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对人才培养大纲进行修订,增设了数字界面设计课程。本课程正是基于此,对数字界面设计课程进行了又一次创新实践,以数字界面可视化设计展示为主体,以中国传统非遗文化为基调,在课程中通过实际案例展示、理论学习、实践应用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分析并开展数字界面设计,进而实现课程美育。
一、顺应了数字中国战略和时代发展趋势
2023年2月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提出“要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基于此背景,开设数字界面设计课程是顺应数字中国战略和时代发展趋势的重要举措,这门课程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在数字媒体领域的专业技能,以设计服务数字化转型,以科技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创作出更多衍生素材,进而更好地迎合市场需求,为我国数字经济的壮大和创新发展做出微薄贡献。
二、非遗文化创新发展的内在需要
“十四五”时期,国家持续推动数字化工程建设,利用智能化网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完善“文化+旅游+技术”的价值赋能。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数字界面设计课程以数字化方式对非遗文化进行展示、保护,使我国大量珍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加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非遗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可以借力数字化手段被广泛地传播,进而更好地起到传承、传播和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了中国几千年文明历史中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对高校育人的影响深远而巨大。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其价值观的形成将会对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高校将美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美育实践,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乐善好施”“无私奉献”等美德。本课程在开展过程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不仅可以感受美的熏陶,还能逐渐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悠久历史,从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什么是“矩阵型”美育实践
“矩阵型”美育实践顺应了新时代高校艺术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改革背景,通过“教学引导、实战演练、赛教结合、美育展示”的矩阵型教学路径,将数字界面设计课程与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精准有效结合,助推学生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以及创新意识等的培育。
一、教学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引导是“矩阵型”美育实践的重要前提,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教师在此过程中的角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者,而是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和解决问题的“引路人”和“领航者”。
在数字界面设计课程的图标设计板块中,授课教师打破了以往的常规范式,通过“知识点分散学习+学生自我组合设计+痛点问题统一指导+一对一个人指导”的形式,形成系统化教学模式。首先,教师统一讲解分散知识点,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以及相关软件操作流程,紧接着进行非遗文化综合“快题训练”,引导学生自我归纳所学知识,而后根据其主要特征进行图标设计。在此期间,授课教师需不断巡视,挖掘出学生们的共性痛点问题,以智慧大屏的形式进行集中讲解,同时针对尚存疑问的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最终完成设计制作。
二、实战演练,锤炼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实战演练是“矩阵型”美育实践的重要过程之一,旨在通过实战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实战演练环节,传统模式教学大多要求学生只进行创意部分的训练,忽略了如何顺应市场发展趋势进行界面设计。而本课程的实战演练则是通过“真实非遗文化项目分析+改版练习+集中点评+二次修改”的形式,从手机应用商店里选取真实的非遗文化应用软件,由授课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共同分析优秀界面作品,随后学生自主选取感兴趣的界面进行改版练习,紧接着教师进行作业集中点评,最后学生根据点评内容进行再次修改,以此形成闭环训练。这种实战演练的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学生能够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更好地理解数字界面设计课程的最新行业知识。
三、赛教结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赛教结合作为“矩阵型”美育实践中的“社会检验”环节,其“转化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选取大赛主题、确定设计方向、深挖文化内涵、设计制作展示”的形式,教师与学生共同搜集当前各类涵盖了非遗文化的设计大赛,如中国大学生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大赛、湖北省文创大赛等相关比赛。学生从中选择相关设计主题后,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在此阶段,可以通过查阅图书馆文献资料、开展实地调研、网络资料查阅等形式进行系统全面了解,最终根据其文化特点进行设计制作。通过参加设计竞赛,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际情境中,从而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四、美育展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美育展示作为“矩阵型”美育实践中的最后一环,发挥着“展览馆”的作用。
为更好地呈现学生的作品,授课教师在美育展示环节进行了创新探索。以纸质画册、电子画册等多种形式,将学生的所有作品整理制作成精美的个性化课程画册,画册中包含了学生个人信息、日常作业以及结课作业展示等几个部分,全面展现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成长轨迹。画册制作完成后,将在学院公共空间以及学生班级中进行集中展览,运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展示方式,让学生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数字界面设计课程的魅力所在。
“矩阵型”美育实践探索成效
“矩阵型”美育实践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引导、实战演练、赛教结合、美育展示”等多个环节,将数字界面设计课程与非遗文化传承相结合,以此多维度、全方位、系统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实践探索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成果转化成效
“矩阵型”美育实践的一大显著成效是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有效地转化为实际应用。通过实战演练和赛教结合的环节,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非遗文化项目中,在实践中发散设计性思维,把握设计逻辑,进而用设计作品突破时代界限,探索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之路。例如2020级徐蕾同学的作品“皮影戏UI设计”在第七届米兰设计周高校设计展中获得省赛三等奖、2021级刘亮同学的设计作品“古韵UI设计”在2023首届钟祥市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中获得优秀奖。这些项目成果有望在未来各行各业得到应用,同时也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履历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自主学习成效
“矩阵型”美育实践的另一显著成效是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知识获取与总结能力提升。在教学引导环节,学生通过分散学习知识点、自主组合设计、总结归纳痛点问题等方式,逐渐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学生不仅对于课程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还能够将这些知识点进行自主有效整合,进而形成特色化、差异化的设计风格。
二是强化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矩阵型”美育实践中的引导式教学和实战演练等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分析文创项目、改版练习以及赛教结合,学生需要自主思考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设计难题以及如何设计出具有自我风格的设计作品等问题,以此强化其独立思考能力,进一步树立设计自信心。
三是学习兴趣和动力提升。通过美育展示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得到有效激发。当看到自己的作品被集中展示时,学生会更有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而学习兴趣和动力的提升也会感染到周围其他同学,对于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这也将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学业和职业发展中表现得更加出色。
四是自我管理和组织能力提高。“矩阵型”美育实践要求学生在不同环节中进行自主学习和项目管理。学生需要自主安排时间、组织资源、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等都极具意义。
三、课程思政成效
“矩阵型”美育实践能够有效强化学生对思想政治的认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通过与非遗文化的结合,学生在数字界面设计课程中不仅有助于培养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艺术素养,还能进一步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这对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其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积极参与者和守护者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赛教结合环节要求学生深挖文化内涵,设计制作与非遗文化相关的数字界面。这意味着学生需要积极主动通过多渠道了解非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可以更好地树立正确价值观,有效激发其社会责任感。
三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实战演练和赛教结合等环节要求学生不仅要模仿已有的界面,还要针对感兴趣的界面进行改版和创新。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在非遗文化设计领域中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矩阵型”美育实践不仅仅关注学生设计技能方面的培养,还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面临的难点
非遗文化在数字界面设计课程中的“矩阵型”美育探索与实践是非遗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设计课程中的一次深入探索之旅,纵观目前的发展,仍然面临以下难点:
一、课程开展面窄、影响范围仍需拓宽
本文所研究的数字界面设计“矩阵型”美育实践仅限于设计学领域,影响范围较小。为了拓宽该课程实践的影响范围,可以考虑开展更多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合作,与其他不同类别的学校、学院、专业合作,将非遗文化与课程结合,引入范围更广的教育领域。
二、对于非遗文化的专业化了解程度仍需进一步加强
目前师生了解、学习非遗文化大多通过网络、书本、调研报告等途径,深入实地开展非遗文化学习难度较大,很难接触到第一手资料,对于非遗文化的专业化了解程度仍需进一步加强。同时,在进行实战演练的过程中,学生大多只能凭借想象力进行创作,受制于时间、空间等的限制,很难真正实现精细化调研,亟需大兴调研之风,深入探究非遗文化的全貌,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三、需进一步利用现代技术提升非遗文化的传播效果
目前在数字界面课程中,学生主要进行网页端、移动端数字界面设计的练习。但在非遗文化的实际传播中,想要提升传播效果,就需要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VR、AR、MR等。在未来的实际教学中,开发基于非遗文化的虚拟现实场景、互动式游戏数字界面等多类产品,使学生身临其境,徜徉在非遗文化的魅力长河中。
作者简介:
田浩冉,1995年7月生,男,汉族,山东淄博人,助教,研究方向:数字文创、交互设计。作者单位:湖北商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