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黄河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路径

2024-12-31董婷婷

三角洲 2024年19期
关键词:黄河育人德育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黄河不只是一条流淌于大半个中国的河流,更是中华文化和华夏文明诞生的摇篮,历史发展过程中,黄河流域诞生并存续过诸多政治、文化中心。并且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华儿女延伸出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黄河地域文化、黄河艺术文化、黄河政治文化、黄河红色文化等。黄河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但是历来高校对黄河文化的宣传与教育较少,非流经流域更是甚少。作为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孕育了大半个中国的人口,是中华文化的渊源之流,是滋养中华儿女生命与文化的重要源泉,所以应该促进黄河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诞生于黄河文化的新时代黄河精神——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精神,对于高校育人有着重要的价值引领和德育教育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域中,当前对于黄河文化的宣传大多集中于社会层面,高职院校层面较少。华夏儿女在长期的生活与改造黄河过程中,诞生出拼搏、进取、团结、抗争、勤奋等的优良品质,这些优秀品质案例以及故事对当代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起到很多的激励作用,有效激发大学生对文化的探索。黄河文化凸显了诸多德育教育元素,但是目前在学生学习阶段中融入较少。特别是在大学阶段,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特别具有教育意义,适合融合进某些黄河水利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专业教育之中。

同时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可以作为一个文化宣传的重要突破口,通过黄河地域、政治、艺术、红色文化等多重文化特色和文化故事,传递给高职院校学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黄河精神有重要的价值观塑造功能,应在大学生价值观和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中进行继承与发扬。

黄河文化与高校德育研究现状

与我国德育有所不同,国外一些国家在某一方面的教育成果是很值得学习和探讨的。由于教育制度、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国与国之间的教育模式也有所不同。教育不是某一阶段性的,而是从小学到大学甚至更高学府一脉相承的,这就导致了在某一教学阶段中培养学生的侧重点不同。在德育方面,中外教育理念有所不同,中国强调社会、集体等,而比如美国强调个人主义。美国的德育理论来源于杜威的实用主义,他提出了“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原则,反对传统教育对儿童道德的强迫灌输,追求的是个人的理想和权利。在国外一些国家重视平时成绩,但是并不是完全的应试教育,如将社会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作为成绩考核的一部分。国外研究主要集中于黄河地域研究、治理、生态方面的研究,对黄河文化和黄河精神研究较少。

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黄河作为中华母亲河,滋养在母亲河流域的儿女们衍生出非常多的黄河文化,历久弥新的黄河文化凸显出学术上的包容性、经济上的先进性、政治上的正统性。黄河地域文化、黄河政治文化、黄河艺术文化、黄河红色文化、黄河考古文化、黄河旅游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域中,黄河文化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对于新时代而言,黄河文化对中华文明复兴、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建设具有重要时代价值。当前对于黄河文化的宣传大多集中于社会层面,高校层面较少。

黄河文化凸显了诸多德育教育元素,但是目前在学生学习阶段中融入较少。特别是在某些专业的水利型、黄河类型院校,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对于高校德育教育具有鲜明的历史和时代价值,而且对于课程教学和文化育人可相融合的元素较多。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可以作为一个文化宣传的重要突破口,通过黄河地域、政治、艺术、红色文化等多重文化特色和文化故事,传递给高职院校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由于教育多关注技能教育,学生德育、思政素质较低,针对当前教育现状,我们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缺乏内在认知、专业学科价值冲突、缺乏协同育人机制、德育缺失文化内涵等。

一、学生缺乏内在认知

高职院校由于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较低,对于思政和德育教育的认知更是忽视。学校文化宣传不足,学生的内在认知是指他们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情绪状态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了解和意识。如果学生缺乏内在认知,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能力和个人发展。

二、专业学科价值冲突

高职院校大部分关注技能教育,注重专业学生教学,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这会导致高职院校专业之间更关注技能的传授,忽视思政类课程的学习,专业学科之间的价值冲突是指不同学科的目标、方法和价值观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或矛盾。不同学科之间缺乏交流和合作可能导致学生无法获得全面的知识和能力培养。这种冲突可能在跨学科教学、教育或实践中出现,导致就业中出现技能和素质偏差的问题。

三、缺乏协同育人机制

缺乏协同育人机制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职业院校注重技能培育,但是与国家责任发展包括国家文化、建设发展格局等脱节。学生缺乏责任感在价值观导向等方面容易出问题。再者师生、家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可能导致教育过程中关键信息的丢失和误解。部分高校教育评价体系过于注重考试成绩,专业学科成绩而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

四、德育缺失文化内涵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大多集中于竞赛获奖、专业技能素质等方面,但是德育教育中,对于传统文化价值观、道德规范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注不足,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更关注于德育内涵的渗透作用。

黄河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路径

在中华河流及文化研究中,黄河在其地域位置、水资源开发、政治的导向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滋养在母亲河流域的儿女们衍生出非常多的黄河文化。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教育现状,从新时代文化建设强国背景出发,针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文化教育层面内涵缺失的现状,融合黄河精神中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德育教育元素,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探索新时代“黄河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路径。

一、提高文化重视力度,强化黄河沿线文化内核

黄河文化的宣传首先应该受到高层重视,才能更好地在教育阶段落实。比如黄河流经的重要省份宁夏、河南、山东等沿线省市,对于黄河文化的开发和传承已经做出了一些举措,比如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山东省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统筹打造山东黄河流域文化带,与黄河沿线政府联动宣传,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黄河文化宣传氛围。这对于当下宣传学习黄河文化提供了更好契机。高职院校发挥地域优势,特别是黄河沿线的高校可以更好地推动学生自我学习黄河文化故事、自发组织社团或者兴趣小组到相关的博物馆、展览馆、会议等进行学习,方便理解内化黄河文化、黄河精神,内化德育教育。

二、传承黄河文化,融合黄河精神案例,拓展德育教育教学路径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普遍缺乏文化育人内涵的现状,高职院校应该跨学科跨领域融合黄河文化。比如黄河科技学院位于河南郑州,是一所并不集中于水利相关专业的、专业较为普遍化的应用型高职院校,但是因为带有黄河二字,院校在日常管理和教育中多次运用黄河文化相关知识对学生开展教育,其校长就是黄河水滋养成长的一位教育家,在日常会议及教学中强调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滋养之河,要做好黄河文化宣传,加强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促进黄河水域及文化的挖掘与创新,建立黄河文化宣传新媒体平台,让黄河文化动起来、新起来、流行起来,并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中引入黄河精神相关案例,设立黄河文化宣传栏、组织相关比赛等,方便学生学习黄河相关的文化,宣传相关故事,这对于其他院校开展黄河文化实际宣传都可以作为参考。挖掘黄河精神在黄河文化中的体现,在黄河地域文化、黄河政治文化、黄河艺术文化、黄河红色文化中挖掘能融入高职院校德育典型案例和故事。突出黄河精神的育人功能,既可以丰富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案例和内涵,又可以更好地发挥区域文化的地域作用,同时推动黄河重大战略的落实与发展。比如人文、历史教育学科可融入黄河历史故事和地域故事案例集;工学类、建筑类学科可融入黄河古代和现代治理案例集;思政、马院等可融合黄河红色文化、政治文化案例集;艺术类学院可以融合保卫黄河的歌曲、影视、黄河艺术文化案例集等。再在校内设置黄河文化宣传栏、组织黄河精神学习活动,课堂融入黄河文化相关故事,激发学生自我教育,学生可自我学习、兴趣小组、社团等,探究更多黄河文化,宣传黄河精神故事,构建“黄河文化故事—高校跨学科领域融合—学生自我学习”一体化的德育育人体系,拓展学生学习思路,深化德育教育内涵。

三、从“专业教学”到“德育文化融合”实现多领域融入模式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文化教育内涵缺失,丰富职业院校特别是黄河等类型的水利型院校学生在德育教育和专业教育中可以用的案例教学。不仅仅是针对专业学科教育,更是将文化融入德育教育中,在案例融合育人过程中,可以实现多领域融入模式,目前有些院校已经开展了黄河文化融入高校教育或者专业教学工作中。比如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就是一所根植于黄河水利建设为基础教育开展如水利、测绘、环境、土木等专业,对于黄河为实际案例的研究较多,并很多应用于教学、专业、学生比赛活动等中去。学校临近黄河,在黄河地域、政治、艺术、红色文化中,能够更好地组织学生到实地参观黄河水域、人文等,感受黄河文化。通过开展相关水资源论坛,推动黄河水资源保护与发展宣传,对于黄河生态与地域文化起到了很多教育示范作用。

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格局

在高职院校中融合黄河文化可以发挥一些黄河沿线学生开展社会实践、黄河类型企业与院校合作,从而形成德育教育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格局,理实结合,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的竞争力。将高职院校专业学科与黄河文化进行融合,在课程思政、思政课程育人过程中,实现学科领域整合、课程跨界融合,形成德育教育校家社协同育人格局,与社会发展接续接轨,聚焦区域城市发展目标、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明确高职院校育人的目标和思路。特别是黄河沿线院校,突出黄河德育特色,培育工匠精神、黄河奋斗精神、团结精神、革命精神等,从而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特别是面向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对口型院校,对于德育教育其他院校的一些经验做法可以参考学习。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可以强化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丰富育人案例,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改革育人模式。山东省是黄河流经的重要省份,应该注重于黄河文化的挖掘与宣传,大学阶段是同学们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时期,融合黄河文化故事可以为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注入新的文化内容,激发学生对黄河文化、传统文化、水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复兴中华文化的责任感,为推动中国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本文系2023年度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新时代‘黄河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路径探索与研究”(项目编号:23SGZ038)研究成果。作者单位:山东协和学院。

猜你喜欢

黄河育人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黄河』
黄河知道我爱谁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