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空间中高校思政育人的价值驱动与传播融合策略

2024-12-31张泽潭

三角洲 2024年19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育人思政

高校思政育人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空间以其自身具备的广泛覆盖面和强大影响力的特性,逐渐成为高校思政育人的重要平台。因此,研究网络空间中高校思政育人的价值驱动与传播融合,对于提高高校思政育人水平,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网络空间中高校思政育人的价值驱动和传播融合问题,通过分析网络空间中思政育人工作的背景和特点,探讨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研究如何利用网络工具和平台,推动思政育人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实现思政育人的目标。

网络空间中高校思政育人的价值驱动

一、价值观教育

在网络空间中,高校思政育人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基石,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准则。在网络空间,高校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如线上线下讲座、主题活动、网络课程等,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感受到国家价值观的熏陶。在网络空间,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传播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例如,通过开展“网上祭英烈”“我和我的祖国”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同时,高校还可以借助网络空间传播我国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感受到国家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二、道德品质教育

网络空间中高校思政育人的价值驱动,也包括道德品质教育的培养。诚信、公正、责任等品质的培养是高校思政育人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网络空间中,高校可以通过制作和发布道德人物、道德故事等作品,构建出具备道德品质教育的网络空间环境,打通教育育人、文化育人和网络育人的多元体。高校可以利用网络空间的优势,将传统的道德教育内容以生动、形象、多元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可以开展网络道德讲堂、网络道德论坛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道德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高校还可以通过网络空间传播一些具有正能量的道德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具体网络空间构建的过程中,高校还可以利用网络空间的特点,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管理,例如,可以建立网络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可以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良网络行为;可以开展网络文明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网络空间的文明建设,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

三、人生观教育

人生观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明确人生规划与目标导向,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高校可以在网络传播空间中制作与发布有关人生观教育的内容,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组织开展人生观教育线上活动。例如,可以组织“我的职业规划”等活动,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分享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高校还可以创设相关情景,通过评论互动、私信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在线回答人生观相关问题。高校在线上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兼顾人生观的导向性和内容的趣味性,通过生动、贴近学生实际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对人生观的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此基础上,“网络空间”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学生的线上回答,在下期视频中给出优秀回答内容,同时给出正确的人生观指引,以达到教育引导的目的。为了实现网络空间中人生观教育的有效传播,高校还需打破单一思维,主动与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专业课程等进行结合,搭建跨学科、跨院系、跨语言等的知识综合体,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各学科优势,丰富人生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四、实践体验教育

在网络空间中,实践体验教育作为高校思政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引导学生将所学价值观内化为自身行为,实践体验教育包括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等方面。具体实践中,高校可以创新实践体验教育的方式和载体,如利用虚拟现实、网络游戏等技术,搭建虚拟实践平台,让学生在网络空间中体验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提高实践教育的真实感和沉浸感。同时,高校要加强与其他高校、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的合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校际交流、实践活动等,拓宽学生的实践渠道,提升实践体验教育的效果。

如,高校可以在网络空间中宣传和组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如环保、扶贫、支教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网络平台展示志愿服务活动的成果和感人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并通过网络直播、在线投票等方式,增强活动的互动性和参与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收获知识和成长。

网络空间中高校思政育人的 " " " " " " " " " " " 传播融合策略与方法

一、优化传播内容设计

在网络空间中,高校思政育人的传播融合策略与方法不仅需要注重内容的设计,还需要优化传播内容的设计以提升其地域接近性和心理接近性,增强学生对传播内容的兴趣和参与度。高校在网络空间的思政育人实践中,传播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关注热点问题,可以通过开展针对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时事热点等话题的讨论、辩论等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象、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通过对网络空间上的观点、评论等进行研究和分析,调整传播内容,使其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关切。

在网络空间中,高校的传播内容要注重情感交流,增强互动性,如,高校可以通过制作具有情感共鸣的视频、文章、音乐等形式的内容,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其对内容的关注度。同时,结合网络平台的特性,开展在线讨论、帖文互动等活动,与学生进行即时的沟通和互动,使学生在传播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形成有效的交流和互动。在具体传播中,高校还可以尝试采用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内容,如真人秀、微讲堂、微视频、微漫画等,打破过往传播中的“代际差异”,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传播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和兴趣,设计符合其需求和喜好的内容,激发他们的兴趣与参与意愿。

二、创新传播形式

在自媒体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网络传播形式出现了多元化的转变。从传统的图文传播转变为视频传播、从短视频向中视频和长视频传播转变,从视频传播向直播互动、社群运营等形式多元聚合裂变。因此,高校在网络空间中实施思政育人活动,要能够充分把握网络空间中的多元传播形式构成,不断创新传播形式,搭建传播矩阵,丰富传播类别,通过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增强吸引力;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扩大影响力;通过加强与其他高校、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的合作,拓宽学生的实践渠道,提升实践体验教育的效果。高校需要依托线上思政内容的传播吸引学生群体,依托线上线下的结合不断深化传播效果、实现传播育人、传播裂变的目的,如,高校在具体传播中可以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增强吸引力,利用短视频平台制作和发布思政教育短视频,通过生动、形象、多元的形式呈现教育内容,增强学生的观看兴趣和参与感,同时,开展直播互动活动,与学生进行实时交流和互动,增强思政教育的互动性和参与感;高校可以利用网络空间的特点,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将传统的线下活动与网络空间相结合,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和参与度,例如,组织线上讲座、线上讨论、线上展览等活动,结合线下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文化活动等,实现线上线下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三、拓展传播渠道

在传播体系中,传播渠道直接影响着传播内容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发挥,传统媒体时期,传播渠道相对较为单一,局限于纸质媒介和电视媒介,这就导致传播内容的时效性不强、覆盖面积不足。网络空间传播中,高校思政育人实践可以借助自媒体本身的多元传播渠道,形成以高校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团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为依托,整合校内广播、融媒体矩阵、校报等传播渠道,形成“新旧”融合的传播渠道体系,不断提升传播内容的覆盖范围和传播时效性。同时,高校思政育人网络传播渠道也要结合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领域整体的育人实践,积极与其他高校网络传播体系协同合作,实施优质内容资源共享、优质传播渠道共用以及优质IP实时互动的方法,形成跨高校、跨区域的高校网络传播渠道共享,在拓宽网络传播空间的基础上,形成校内与校外的多元传播渠道协同体系。如,在传播红色文化中,各个高校可以共同设置传播主题,依托地域红色资源,介绍红色人物、红色历史等内容,形成多渠道中以“红色文化教育”为核心的同题设置,各个传播渠道之间可以相互“@”、共同创作等,这样不仅能够丰富传播渠道,提升内容的覆盖范围,同时也能够丰富传播内容,最大化发挥出优势资源共享、优势资源育人的作用。

四、建立传播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

网络空间中,高校思政育人的实施也要充分把握住“以用户为核心”的原则,形成传播内容创作灵感、传播内容创作风格、内容传播效果、内容传播反馈之间的循环链条,结合学生具体需求寻找内容创作的灵感,同时也在内容传播之后通过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实时互动、播放量、点赞量、评论量等平台数据分析等方式,对内容传播效果进行评估,总结思政育人传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内容创作提供修正的指引,确保内容传播效果和思政育人效果的不断提升,实现网络空间育人与线下教学育人的同频共振目的。如,在学生反馈意见的收集方面,高校可以通过线上问卷调查、座谈会、心理咨询等方式,了解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真实感受和需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思政教育活动,发挥主动性,为传播融合策略与方法的改进提供有益建议。

网络空间作为传播方式的重要平台,对于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推进具有广阔的机遇和挑战,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下,网络空间俨然成为高校思政育人的重要平台,具有广泛覆盖面和强大影响力的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网络空间中高校思政育人的价值驱动和传播融合问题,对于推进思政育人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提高高校思政育人水平,培养素质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丰富和拓展思政育人的传播内容和形式,提高其传播效果和触达范围。网络空间对高校思政育人实施具有巨大的机遇,高校应当进一步发挥网络空间传播的作用,不断创新思政育人工作,提高其效果和质量。高校应当积极借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力量,拓宽思政育人的传播渠道,提高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注重整合各方资源,与其他高校、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开展合作,共享优质内容和资源,形成传播融合网络平台,打造高校思政育人的品牌,充分释放网络空间在思政育人实践中的活力。

作者简介:

张泽潭,1993年生,女,蒙古族,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教育。作者单位:新乡学院。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