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特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及其运用
2024-12-31郑雅姣
三晋文化是指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东晋、北晋和西晋时期的独特区域文化,它主要分布在山西省的大同、太原、晋中等地区。三晋文化蕴含着悠久的历史积淀,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勤劳务实、开拓创新、团结互助等优秀文化基因。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将三晋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弘扬主流价值观念、增强文化自信、传承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构建长效机制,促进地域特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
融入地域特色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地域特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精神标识。三晋文化中所包含的勤劳务实、创新求变等精神品格,以及其在历史进程中所展现出的开拓精神和抵御外敌的民族气节,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多元文化观念冲击下,许多大学生缺乏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和自信,融入三晋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可以加深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和坚定性。这样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可以增强整个民族的文化自信与自强意识。
二、传承民族精神,弘扬主流价值
地域特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理想。三晋文化中蕴含的勤劳务实、团结互助等优秀传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丰富课程内容,拓展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三晋文化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通过课程融合的方式,可以将这些精神内涵传递给学生,使之内化为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这既是传承民族优秀传统的需要,也是塑造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有之义。
三、丰富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丰富课程内容,拓展教学资源。三晋文化博大精深,包含历史人文、思想智慧、精神追求等多个层面。教师可以根据课程主题,选择其中的典故或历史案例进行释义解析,运用情景教学法使之融入具体课堂。这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思想政治理论。此外,组织学生参观文化场馆、实地调研等活动,将地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融入日常教育,也是拓展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当前地域特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当前,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发利用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高校教师对本地区特色文化资源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如对三晋文化的认知多止步于晋商文化,未能挖掘文字记载、艺术遗产等更为丰富的三晋历史文化内涵。另一方面,高校课程设置存在地域文化教育不足的问题,思想政治课程主要采用国家统编教材,地域特色文化融入有限。此外,地方政府对三晋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够,文化资源开发整理滞后,未能充分挖掘适合教育利用的文化素材。最后,区域内高校之间缺乏三晋文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导致资源共享不足、重复建设问题突出。总之,三晋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需要统一规划、深入挖掘,以提高其在教学中的融合效果。
二、课程设置存在同质化现象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现象,三晋文化融入不足。一方面,高校普遍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必修思想政治课,而专门设立系统学习三晋文化的选修课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山西地区高校开设的三晋文化课程,多选择三晋古代名人或晋商业文化等相对容易的切入点,存在课程设置同质化和重复现象,整体缺乏系统性。此外,现有三晋文化课程大多停留在对历史人文知识的简单介绍,较少深入剖析三晋文化蕴含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没有形成完整的三晋文化教育体系。因此,应进一步增设具有三晋文化特色的专题选修课,并在编排课程内容上下更大功夫,以提高三晋文化课程的特色性和系统性。
三、师资力量匮乏,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专门从事三晋文化教学科研的师资力量较为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三晋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一方面,现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教育为主要特点,普遍不具备系统、专业的三晋历史文化知识积累,大多只能对三晋文化进行概述式的讲解,无法承担深入剖析三晋文化精神实质、内在价值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高校没有建立系统、高效的三晋文化师资培养机制,缺乏有效的培训途径来提升在职教师的三晋文化修养,也没有可靠的后备人才补充渠道,导致三晋文化教育师资后继无人的问题较为突出。在教学方法上,当前教师多采用知识讲授的传统方式,较少采用讨论互动、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三晋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教学效果有限。
四、实践教学环节不足
当前,地域特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实践教学环节不足。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地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较少。学生难以在实践中感受地域文化,获取直接体验。另一方面,高校和地方政府合作不足,未能有效利用地域文化场馆、文物等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参观地域文化博物馆、文化遗址的机会很少,主要通过课堂了解地域文化。最后,高校内部实践基地建设缺乏,一些展示地域文化特色的专题教室、文化长廊建设不够。这都影响了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地域文化的途径。
五、学生参与性不高
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参与性不高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能主动参与。另一方面,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外,当前的考核评价侧重结果,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化,流于形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还有部分学生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自己也不愿意主动投入。这些因素综合导致了学生参与性不高的现象。
构建地域特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一、深挖文化资源,构建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库
为了深入挖掘三晋文化资源,构建系统的文化资源库,首先需要高校与地方政府加强合作,共同开展三晋历史文化的田野调查与整理工作。通过实地考察、文献收集等方式,全面梳理三晋时期的历史沿革、名人学说、科技发展、民俗习惯等方面内容。同时,应用数字化技术建立三晋文化资源数据库,对古籍、文物实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料进行电子化处理,方便检索应用。其次,高校可重点挖掘三晋历史上先贤们的治国理念、务实创新思想,以及“尚贤使能”“厚德载物”的价值理念,编辑出版系列丛书,作为教学和科研的基本文献。此外,鼓励教师深入研究三晋文化典籍,开发出适合教学的历史故事和人文案例,丰富课程内容。最后,建立区域内高校之间的三晋文化资源共享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持续挖掘,使三晋文化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
二、优化课程设置,创新课程内容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专门的三晋历史文化、三晋古代名士传记等专题选修课程,让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三晋文化的历史积淀。同时,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想政治教育基础必修课程中,融入反映三晋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典故和案例,拓展课程内容的地域特色。此外,可以设置孔子文化与三晋文化、三晋工商文化与经济发展等选修课程,深入挖掘三晋文化与专业教育的内在联系。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有机结合的方式,构建系统的三晋文化课程体系,使其遍布在思想政治教育各门课程中。在课程内容上,避免简单的知识传授,而要突出发掘三晋文化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精神品格,与主流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可以采用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方法,通过古今对比、问题分析等手段激发学生对三晋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此外,编写体现三晋文化特色的优秀课程教材,是内容建设的关键。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水平
首先,高校可以选派教师到山西的高校或研究机构进修,系统学习三晋历史文化知识,不断扩大熟悉三晋文化、具备传承三晋文化教育能力的教师规模。其次,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深入山西各地开展三晋文化实地调研,编写反映三晋文化的丛书、读本,鼓励教师多发表三晋文化方面的学术论文,通过学术研究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再者,学校应聘请山西各地的三晋文化专家学者、文化名人定期到校开展学术讲座、文化研讨活动,使教师持续汲取三晋文化营养,扩大知识面,提高人文修养。此外,学校还应组织专题研修培训,使教师掌握运用情景教学、讨论教学等方式将三晋文化有效融入思想政治课程的方法。最后,建立校内三晋文化教学资源中心,形成教学团队,统一编写、共享三晋文化案例和设计三晋文化融合课程,提升教学能力。
四、拓展实践教学载体,构建实践机制
为加强三晋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需要构建具有三晋文化特色的实践教学载体,形成长效机制。首先,利用寒暑期组织学生到山西博物馆、文庙、古迹等地开展三晋文化主题考察,通过实地体验、参与活动等方式深入了解三晋文化。其次,与山西地方文化部门合作,在校内建设永久性的三晋历史文化展览馆、三晋民俗展示馆等场馆,并开设三晋文化研究基地,为三晋文化学习提供场所支撑。再者,学校可定期举办三晋文化知识竞赛、三晋历史人物描写大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三晋文化氛围。此外,聘请山西本地的三晋文化专家学者开设讲座,为学生提供文化体验的机会。最后,组织学生参与教师三晋文化课题的调研工作,通过实践提高学习效果,多方面拓展三晋文化教学实践是实现有效融入的关键所在。
五、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是提高地域特色文化融入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从学生兴趣出发,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一方面,可以增加互动式教学,组织学生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地域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实际观摩等,将抽象的地域文化通过生动的案例关联到学生生活中。此外,组织学生参观地域文化场馆、体验地域民俗活动等也很重要,通过亲身参与使地域文化更具体、直观。学校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设相关选修课程,考虑学生兴趣开设地域文化社团,鼓励学生主动选择参与其中。当学生产生了兴趣和动力,就更容易主动接受地域特色文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地域特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举措。当前,在资源开发利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亟待多方共同努力加以改进。高校要深入挖掘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合理设置地域文化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展实践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地域文化遗产的保护支持力度。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采用多种互动教学手段。只有高校、政府和教师通力合作,才能推动地域特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发展。
作者简介:
郑雅姣,1991年生,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山西阳泉人,山西助教,研究方向:思政实践。作者单位:山西工程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