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野下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路径探索

2024-12-31朱行健孔庆燕

三角洲 2024年19期
关键词:育人特色大学生

在多元文化交互冲突的新时期,文化自信是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与核心导向,有助于明确并强调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开放性和包容性、校本性及育人性。然而,在文化自信视野下,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依旧面临诸多困境,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不足、文化育人模式趋同性较强、对西方文化借鉴较多等问题制约着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有效构建。对此,高校需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文化自信为指导,坚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育人底色,全面融入地域性特色文化元素,依托校园文化元素彰显校本特色,并理性借鉴各国创新创业文化成果,以此使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符合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助力高校人才培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已经成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签。作为人才培育的摇篮,各类高校已经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并对创新文化建设提高了重视程度。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高校属于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因而需要将文化自信作为建设创新创业文化的核心导向,全面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国家与社会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文化自信视野下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现实价值

一、有助于明确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倡导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渊源与根本均在于文化自信,因此,高校需要将文化自信作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大方向。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兼具综合性与系统性的育人工程,在文化自信的指导和驱动下,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可以全面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效明确创新创业文化的民族特色。同时,文化自信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需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土壤,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培育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因而有效凸显了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时代特征。

二、有利于增强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和交互冲突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这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也呈现出较强的多元化特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以文化自信为导向,坚持以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本土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根本,可以使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在各种时代元素的冲击下不离本色,以此为基础,可以使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充分借鉴各国文化元素,并以“兼收并蓄”和“求同存异”的态度加强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进而使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创新创业文化可以经受市场经济和时代演进的严峻考验。

三、有益于彰显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校本性和育人性

坚定文化自信不仅要求高校在建设创新创业文化的过程中融入优秀的民族性文化和本土性文化,同时还要求高校彰显自身的办学特色和独特的校风、校训,依托本校的发展历史、优良文化传统和学科优势特点塑造独具品牌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元素,凸显创新创业文化的校本特色并强化其育人功能。因此,在文化自信视野下推进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本质,在于高校引导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树立坚定的民族文化自信,传承并弘扬本校的优良文化,进而全面强化自身的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有效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文化自信视野下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困境初探

一、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不足

首先,高校在建设创新创业文化的过程中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创新创业文化起源于国外文化,因而其文化形态以侧重形式为明显特征,聚焦于市场效益和经济性价值,部分高校在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方面不能有效融合优秀传统文化,使得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人文内涵。其次,部分高校在建设创新创业文化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的传承,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方面缺乏人文精神和文化涵养的培育,导致大学生在开展创新创业方面缺乏人文情怀,影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价值取向。最后,对于创新创业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部分高校只重其表而不重其里,缺乏创新发展意识,不能依据大学生的思想诉求和审美方向以创造性的手段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经济价值,制约了文化育人在文化自信大背景下的效能发挥。

二、文化育人模式趋同性较强

在倡导文化自信的背景下,部分高校并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理念、文化机制、文化活动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趋同性。在文化理念方面,部分高校直接将国外较为成熟的创新创业文化形态移植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使得自身的创新创业文化缺乏民族文化特征和本土文化特色,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较强的功利化倾向。在文化机制方面,部分高校没有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综合性与系统性,不能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构建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导致育人合力难以形成,也使得各方育人主体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在文化活动方面,部分高校组织规划的创新创业活动缺乏人文性主题和校本特色文化内涵,制约了文化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对西方文化元素借鉴较多

相较于西方国家,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较晚,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起步较迟,因而使得高校在建设创新创业文化的过程中会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手段,以促进本校创新创业文化的迅速构建和完善。这种借鉴的做法虽然有助于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快速建设,然而也容易使诸多高校走进“盲目跟风”和“全盘接收”的误区及陷阱,导致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与文化自信的内涵和要求相背离。例如,在创新创业价值观方面,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然而西方国家倡导的创新创业精神在于个人英雄主义、冒险主义和利益至上,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存在明显冲突。因此,过于借鉴西方国家创新创业文化的元素,会使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方面失去根基,不利于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践行。

文化自信视野下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坚持以本土优秀文化为育人底色

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需要以文化自信为核心导向,坚持以本土优秀文化为育人底色,将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和与时俱进的育人素材,培育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引导大学生将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作为开展创新创业的核心思想,并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坚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使大学生在不忘初心和知行合一的价值理念指导下开展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创业活动。其次,高校需要将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红色文化育人因子融入创新创业文化,将中国革命的自我创新和自我发展作为鼓舞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内驱动能,激发大学生的时代创新精神和敢于开拓、不畏艰难的创新创业品质。最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和改革的过程,并全面体现了新时代文化自信,因而需要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文化,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全面融入地域性特色文化元素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特色文化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在国家文化体系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在倡导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需要充分挖掘高校所在地区的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以紧跟时代发展、融入历史厚重感、贴近学生生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构建以文化自信为导向的兼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创新创业文化,有效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例如,晋江素有“商业帝国”的美誉,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晋江人养成了“吃苦耐劳、团结拼搏、爱拼敢赢”的优秀精神,当地高校可以将“晋江文化”和“晋江精神”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中,使大学生在当地地域性特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中养成不畏挫折、团结奋进、敢闯敢干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品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顺利开展和高效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助力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三、依托校园文化元素彰显校本特色

校园是高校建设创新创业文化的主要阵地,因而校园文化是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文化自信的引领下,高校需要全面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对此,高校需要从校风、校训、学校精神、校园景观等校园文化元素着眼,从中全面挖掘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甘于奉献的育人精神、顽强拼搏的开拓精神,并将其全面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此为基础构建富有校本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这要求高校从理论层面和实践维度双管齐下,一方面引导学生全面而深入地学习本校历史,从学校的建设历程和发展进程中汲取创新经验和创业精神,在校风、校训等校园文化元素中探寻创新创业的核心思想与价值取向。另一方面,高校需要依托校园文化全面开展兼具丰富性和多元化的校园创新创业活动,将校园文化有效融入并渗透于各项活动中,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塑造和价值引领功能,全面构建起以校园文化为依托富有校本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以此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提升。

四、理性借鉴各国创新创业文化成果

在文化自信背景下推动创新创业文化的建设,要求高校不仅要全面融合本土优秀文化,使大学生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还需要高校明确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理性借鉴各国创新创业文化的发展成果,以加强创新创业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化。对于他国创新创业文化成果的借鉴,高校不仅要重其“形”,更要重其“神”,同时需要以我国的实际国情和本校的办学特色为依据,进而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全面而深度地理解国外创新创业文化经验背后内含的思想和精神的基础上,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实施因地制宜地借鉴和参考,始终坚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实际出发,探索并找准借鉴参考和自主创新之间的平衡点和衔接点,既要尊重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又要坚守本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进而构建真正符合中国现代高校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文化,打造兼具现代化、先进性、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全方位强化。

以文化自信为视野推进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不仅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高校全面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的有力抓手。在多元文化交互发展的新时期,高校需要将文化自信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导向与基本遵循,明确创新创业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及时转变育人思路和教育模式,制定并落实有效的解决对策与优化措施,为创新创业文化的有效建设和全面普及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助力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全方位实施。

作者简介:

朱行健,1992年8月生,男,汉族,上海人,南京工业大学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通讯作者孔庆燕,1966年4月生,女,汉族,江苏泰兴人,东南大学副研究员,本科,研究方向:高校资产管理。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评价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3SJYB0216)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育人特色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完美的特色党建
大学生之歌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