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教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策略
2024-12-31屈玉丽黄婷
语文教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日后从事初中语文教育工作,也需要结合初中古诗词教学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本文聚焦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通过分析古诗词课文中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以及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内容,探究如何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培育 " " " " " " " " " " "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初中古诗词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因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发挥其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先要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及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意义。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拆分成三个词语,分别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意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创造的历史。“共同体”这个词语和“中华民族”组合成“中华民族共同体”,这表明各个民族是一个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作为认知主体的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发自内心的认同,从理性认识上升为信念的自觉,再内化为情感的自愿,最后外化为认知主体的行动自觉。因此,要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当挖掘课文内容中蕴含的“五个认同”的文化因子。
二、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到:“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应当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初中阶段应当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正是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好时机。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课文内容蕴含了“五个认同”的文化因子,教师应当注重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这说明对初中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团结观念和爱国主义价值观。初中古诗词教学应当顺应时代培养人才的要求,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古诗词教学中,培养顺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汉语言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语文教育的相关工作,也应在语文教学当中注重培育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统编版初中古诗词课文中的 " " " " " " " " "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分析
通过对统编版初中古诗词课文的逐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所蕴含的“五个认同”主要体现在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三个方面。因此,在初中古诗词课文篇目中,主要针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内容分析。
一、体现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爱国主义是对伟大祖国认同的最大体现。要想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初中古诗词教学,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古诗词课文中对伟大祖国认同的文化因子,这有利于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念,培育其爱国主义意识。
教师在讲授古诗词课文的时候,应当注重挖掘课文中蕴涵的爱国主义内容。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主要表达了苏轼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决心,同样也表现了作者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再以《观沧海》这首诗为例,曹操借助自身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描写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景象,抒发建功立业、统一全国的伟大抱负。教师在讲解《观沧海》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时,应当学会引导学生去领悟曹操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全国的伟大抱负。
二、体现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组成的命运共同体,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主要表现为不同的民族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的理想目标,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针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古诗词篇目中对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因子。
例如,在讲授《过零丁洋》这首诗时,教师应当着重讲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所抒发的情感,明确这里表现了文天祥以死明志的民族气节。再以《泊秦怀》为例,“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中,作者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批判了不顾民族生死存亡,只顾自己享乐的统治阶级,表现了诗人对民族命运的忧虑与关怀。
三、体现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各个民族团结的根基,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有之义。古诗词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古诗词课文中所蕴含的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内容,培养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主要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对革命文化的认同以及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属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教师在挖掘古诗词课文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认同的内容时,应当注重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黄鹤楼》中,崔颢写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想,将仙人乘鹤的传说与眼前的事物巧妙地融合起来,抒发了吊古怀乡的情感。而黄鹤楼是我国著名的文化景观,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包括对祖国人文景观的认同。教师在讲授涉及描写我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词课文时,应当注重启发学生发现祖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美,引导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培育 " " " " " " " " " " "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策略
笔者在前一部分对涉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文内容进行了分析,那么接下来将探讨如何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初中古诗词课堂。对于此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这三个方面入手,培育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立足教材内容,挖掘古诗词的文化内涵
在统编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课文篇目的数量占比较多,这表明了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地位。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应当充分立足教材进行文本解读,深入文本内容挖掘古诗词中蕴含的文化因子。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唐诗三首为例,这三首诗分别是《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均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控诉战争带来的苦难的情感。教师在讲授这几篇课文时,应当将重点放在这三首诗所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的国家情怀上。此外,古诗词具有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等特点。因此,教师除了立足教材内容之外,也要结合古诗词自身所具有的特点进行深入挖掘,这样更有利于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古诗词教学中。
二、丰富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教师在教授初中古诗词时较多采用讲授法,而较少运用其他的教学方法。培育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涉及的是精神层面的内容,而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古诗词之中,则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首先,知人论世,探究诗歌的创作背景。
学生想要准确地理解作品内容,需要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如在刘禹锡《秋词》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抓住为何诗人一反“逢秋悲寂寥”的心态,选择赞美秋天呢?教师可以补充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当时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诗人在遭受打击之后,并没有意志消沉,而是选择跳脱出苦闷的心态,写出了赞美秋天的高歌。教师在立足古诗词课文内容的时候,应当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刘禹锡的生平经历,从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为何在此诗中会抒发“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感叹。
其次,反复吟诵,体会诗歌传达的情感。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提出:“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吟诵是体会古诗词情感的重要学习方式,教师可以采取反复吟诵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悟情。以课文《春望》为例,教师在讲授颈联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朗读一遍这句诗,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一封家书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呢?“连三月”说明了当时战事的频繁,“抵万金”说明了在动荡的时期能够收到家人的音讯是一件极其难得的事情。教师再引导学生理解一封家书里包含着对家人的担忧与思念之情,最后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这句诗的深意。通过反复吟诵,学生能够体会到诗人对战争的痛恨,认识到现在安稳的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
最后,创设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课标中提到:“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这表明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精神层面的教育内容,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先让学生对此产生认知体验,再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讲授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课文《赤壁》时,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创设情境,通过让学生观看电影《赤壁》的相关视频片段,学生能够对这首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有身临其境的感受。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知识,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三、注重教学评价,遵循科学有效的评价导向
语文教学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语文教学原则和学生学习的规律,对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评定的过程。教师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古诗词教学中,应当注重评价方法、评价主体以及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精神和情感层面的教育内容,所以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情感层面内容的体悟。
教师可以采取档案袋评价的方式,所谓“档案袋”是指系统地收集能够表征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力与努力而作为成长证据的记录。在初中阶段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采取档案袋评价的方法,记录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整个过程。此外,学生参与的课外综合性实践活动也可以作为评价的内容,教学评价的范围不能只局限于语文课堂,也要注重学生课外的实践活动。
初中生正处于塑造正确思想观念的重要年龄阶段,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应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培育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语文教育工作,本文立足于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研究,为今后汉语言专业的学生走上讲台提供了一定的教学参考。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关的教学策略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作者简介:
屈玉丽,女,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黄婷,女,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本文系基金项目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塔里木大学汉语言专业、教育部“文化与边疆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兵团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兵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兵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建设项目《胡杨精神视域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汉语言专业课程育人体系构建研究》(课程育人)、塔里木大学一流本科课程——中国古代文学(项目编号:TDYLKC202217)、塔里木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专项《三全育人视域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汉语言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研究》(项目编号:TDGJSZ2204)、塔里木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语文教学研究与反思(项目编号:TDYKC20230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