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务必”看新时代斗争精神
2024-12-31张寒露
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精神基因和政治优势,彰显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本质。中国共产党在百年风雨的斗争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斗争精神在“三个务必”的论断中得到了清晰的映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书写了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兼程斗争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谦虚谨慎、艰苦奋斗”阐释了在取得一系列辉煌成就与历史变革的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的必要性,“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拓展了在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弘扬斗争精神的现实路径。在迈入新时代新征程、实现复兴伟业的重大历史节点上,学习“三个务必”中的斗争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中国共产党应对棘手难题的智慧策略和斗争艺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敢于斗争”作为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是党对伟大斗争精神的深刻阐述,揭示出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仍风华正茂的基因密码。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对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提出了“三个务必”的新要求,号召“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书写斗争精神的 形成与发展
“全党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仅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时代之问,更体现了党面对历史任务无惧“斗争”的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诞生、发展、壮大,成为一个无坚不摧又生机勃勃的坚强大党,并始终高昂伟大斗争精神让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一、新民主主义时期斗争精神的形成
党一经成立就举起反抗与斗争的旗帜,并在斗争中不断成长壮大。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发源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早期,最早一批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的先进分子相继奔赴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的前线,拉开了使中华民族能重新“站起来”而推翻“三座大山”的三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序幕。
毛泽东在《lt;共产党人gt;发刊词》中指出:“我们的政治路线的重要一部分就是武装斗争”。大革命失败后,党中央在八七会议上总结反思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并深刻认识到只有采取武装斗争的形式才能摧毁一切反革命的力量。土地革命时期,我党在全国展开以武装斗争为主,其他斗争形式为辅的方式,有效地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核心利益,展现出“农民土地战争”的正义性与夺取最终革命胜利的必然性。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已经能熟练地运用前两个阶段所积累的斗争经验,展开旷日持久的防守战,为中华民族在反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史上赢得了第一次彻底的胜利。为解放全中国,中国共产党团结国内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国内反动派进行坚决斗争,并接续取得了军事和政治方面的全面胜利。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形成的革命斗争精神,使中华民族再一次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站了起来”。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斗争精神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巩固新生政权、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扬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以血与泪交织的斗争意志铸就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以毅然决然的斗争气魄肃清国内反革命势力;以锲而不舍的斗争品格完善土地所有制的问题,为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平稳的发展环境。新生政权诞生的数年间,为解决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即“先进工业国与落后农业国”和“人民对于更高水平经济文化的需要与当前落后的经济文化”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投入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中国共产党以发奋图强、实事求是、自力更生的斗争精神为引领,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一系列伟大斗争,使中国踏上了一条与发展阶段相得益彰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斗争精神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在斗争中铸就,也必将在斗争中发展。邓小平指出:“在实现伟大历史转变的过程中,经过多次重大斗争的考验,证明我们党的主流是好的,是有战斗力的,是有能力、有办法解决问题的”。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中国共产党敢于发扬斗争精神,不断探索解决时代难题的答案。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曾经历的曲折进行反思,做出系统全面的总结,中国自此阔步走向“富起来”的康庄大道。
为应对新环境新形势的考验,党中央在这一时期的实践无不彰显着以开放、创新、探索等具有独特时代内涵的斗争精神。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七大,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富起来”的目标而不懈奋斗,针对各种“难题”进行理论与实践创新,开创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脉相承的党的创新理论。中国共产党在这承前启后的历史关键时期,成功化解因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种种危机,在各类谋发展求稳定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斗争本领、掌握斗争艺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斗争精神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伟大斗争精神引领下的中国共产党更具朝气、愈发强大。脱贫攻坚的胜利取得了精神和物质上的累累硕果,这种精神展现出广大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斗争中“攻坚克难”的无畏担当;在每一次抗疫阻击战的阶段性胜利中,他们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铭刻了属于中国的胜利篇章;“要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勇于自我革命,一刻不停全面从严治党。”敢战敢胜的斗争精神在反腐斗争的实践中得到了清晰的展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根据新时代的特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历史方位,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进行了一系列伟大斗争,取得了脱贫、抗疫、反腐等一系列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伟大胜利。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阐释 " " " " " " " " " "发扬斗争精神的必要性
“全党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强调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仍要树立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要继续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与拼搏意志,以奋楫攻坚的斗争精神,去应对国际风云突变的局势与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
一、斗争精神是捍卫国家安全的精神壁垒
国家安全是民族繁荣兴旺、国家富强昌盛的基础。身处巨大变革的时代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十八大以来,秉持“和平发展理念”的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愈加深入,但历史的车轮并不会停止前进,来自各方面的风险与挑战也不能避免。新征程上,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习惯适应斗争,要保持战略定力,争取历史主动,通过艰苦奋斗踏踏实实谋发展。
党员干部要以“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态度去应对新时代所赋予的新任务、新挑战。首先,要同一切威胁国家政治安全的行为作坚决斗争。政治安全的核心是制度安全和政权安全,并使其国家政权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内部处于一种平稳、不受外部威胁的状态。其次,要同一切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行为作坚决斗争。经济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体系的根基,同样也是国家得以繁荣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最后,要同一切威胁国家国土安全的行为作坚决斗争。拥有独立的主权和完整的领土是一个国家能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斗争精神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精神武器
作为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历史虚无主义,其本质上是唯心史观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一种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严重阻碍了我国人民对于党史价值的认同,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党的执政基础和国家长治久安。每一位共产党员都要自觉传承并发扬革命先烈留给我们的珍贵精神财富,坚决遏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在中国传播泛滥。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必须对伟大建党精神有深刻的认知,在同“历史虚无思潮”的斗争中增强历史意识、坚定历史自觉、生成历史自信,要发扬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优良作风,树立底线思维、保持忧患意识;要保持艰苦奋斗、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强大的精神动力在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斗争的路上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三、斗争精神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精神动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进行不懈斗争的宏伟目标。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通过艰苦奋斗走上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相较于西方现代化模式演进过程所伴随的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政治风波、环境恶化、东西方国家的贫富分化等一系列“动荡”现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人口优化、贫富均衡、社会稳定、生态平衡、世界和平,提出一系列力求和平、稳定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理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以远大的战略目光清晰地看到发展过程中伴随的各种艰难险阻,树牢底线思维时刻准备进行各种形式的艰苦斗争。
由党的历史沉淀而凝聚成的斗争精神是引领中华民族由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的精神动力。它激励着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进行艰苦奋斗,激励着14亿中华儿女积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力量。如今,中华民族正站在这样一个关键历史节点上,要以上下一条心、内外一盘棋的斗争策略给强国建设、复兴伟业添砖加瓦、保驾护航。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拓展发扬斗争精神的现实路径
“全党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强调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对未来“风高浪急”甚至是“惊涛骇浪”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应树立的斗争意识和掌握的斗争技巧。面对来自国际与国内愈发复杂的政治局面和经济环境,只有高昂斗志并熟练掌握斗争艺术,才能在新时代敢作敢为、善作善成。
一、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提高敢斗善斗的志气
志气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为中华民族崛起而不懈奋斗的远大志向。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走过的每一段历程,无不彰显出其顽强的斗争意志。刑场上面对刽子手的喝令绝不妥协,纵使乱刀加身也坚决不跪的陈延年;即使受尽酷刑也不出卖组织背弃信仰的江姐;以生命为部队铺就前行道路的董存瑞……在各种残酷的考验面前他们从未退缩畏惧,始终以顽强的斗争意志和坚定的斗争精神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历史启迪未来,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增长“敢斗善斗”志气的重要保证。
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斗争方向,是每一位共产党员能够“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重要前提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发扬斗争精神,把握斗争方向,把握斗争主动权,坚定斗争意志,掌握斗争规律,增强斗争本领”。通往现代化的道路总是伴随着蜿蜒与曲折,未来面临的斗争环境也将更严峻复杂,面对充满未知的新征程,每一位共产党员在各自工作岗位上都要有挺身而出的斗争品质、砥砺前行的意志。
二、发扬无畏的拼搏精神,增强敢斗善斗的骨气
共产党员的骨气是处于困境时迎难而上,敢于直面困难、啃“硬骨头”“遇事不避难”的精神状态,更是一种在其位尽其责的人生信条。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应该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国的脊梁,或是民族的脊梁,拿出身为党员的魄力与骨气去应对和解决困难,才能对得起入党时的铿锵誓词,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斗争需要掌握技巧,需要把握时机,但第一个大前提永远是“敢于斗争”。共产党员要主动将自身置于各种斗争环境中去历练,在艰难险阻面前善于化解和应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重大风险、强大对手面前,总想过太平日子、不想斗争是不切实际的,得‘软骨病’、患‘恐惧症’是无济于事的。”年轻党员要主动在实践中提升斗争的艺术,只有经历严苛的思想淬炼、政治锻炼、实践历练,在严峻复杂的斗争实践中经风雨、锻筋骨,才能见世面、长才干,彻底解决和根治因长期处于和平发展环境下所滋长出的怠惰、“躺平”等一系列消极情绪所导致的逃避责任、畏惧斗争的“软骨病”。
三、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敢斗善斗的底气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我们敢斗善斗的底气。进入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艰巨、斗争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的新时代,更需要保持战略自信,增强斗争底气。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坚定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历史正确一边,所以未来发展时与势也必将属于中国。处于新时代的共产党员要把党中央的战略布局和战术决策落到实处,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将党和国家的命运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优势是我们敢斗善斗的底气。思想是这个世界上最锐利的武器,“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列主义的科学理论是党铸就伟大事业、展开伟大斗争的理论底气,中国共产党党员对于党的创新理论要学懂、弄清、做实。只有坚定政治立场、掌握科学的观点方法,才能奠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基础,才能在斗争中有底气、有力量。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史一再证明,只有遵从科学、先进的理论才能实现斗争的初心,不至于陷入混乱盲目的斗争中去。
中国共产党千锤百炼的斗争艺术是我们敢斗善斗的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斗争是一门艺术,要善于斗争”。广大党员干部要掌握斗争规律,对身边潜在的困难、风险的发展趋势以及表现形式进行科学的研判、善用“六大思维能力”应对挑战、化危为机;善用斗争方法,提高斗争过程中的问题识别力、辨别力和执行力,从而开创出通往现代化征程上党员干部“敢斗善斗”的崭新局面。
作者简介:
张寒露,1997年10月生,男,河南平顶山人,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文系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思政工作品牌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YSZ20220206)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