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五句子山歌《花开柳》的社会音乐教育功能
2024-12-31王小茜
五句子山歌是湖北省巴东县水布垭镇广为流传的民歌之一,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民歌的多样化传承不仅能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同时也丰富了当地社会音乐教育的形式。通过对《花开柳》现有传承模式进行调查,分析其社会教育功能,进一步从弘扬民歌入手,探索发挥传统音乐实现文化认同的育人功能的新路径。
社会音乐教育是社会教育的组成部分,一般指除学校、家庭以外的由其他社会机构、团体或个人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音乐教育活动。社会音乐教育建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基础上,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与本土文化资源相结合的优势。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水布垭及周边乡镇盛行的五句子山歌是一种结构、形式独特的民间歌曲品种,因其地理位置处于清江流域,当地文化、音乐具有典型的清江流域特征。山歌每首五句,每句七言,前四句表意,最后一句写实,在语言运用上将方言入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花开柳》是巴东县水布垭镇的五句子山歌之一,歌词以民间神话故事为载体,叙述了向王天子在清江流域一代活动的轨迹,歌颂了向王天子的丰功伟绩,体现出清江流域人民对家族祖先与英雄人物的崇拜。
五句子山歌《花开柳》在当地的传承路径
一、国家在场传承模式
随着国家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五句子山歌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巴东县当地建立了保护中心、传习所等进行保护与传承。经调查,现有的传承模式十分丰富,包括进学校,如每周在固定时间请传承人对中小学生进行教学;进景区,在景区进行定期表演;进村寨,不定时举办民歌传唱活动,在村寨对村民进行教学;进单位,如培训旅游公司的工作人员等多种形式,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同时丰富了社会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二、传承人在场传承模式
除官方传承模式以外,一些传承人如邓懂芝老师还采用师徒制的方式,即传承人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对徒弟进行集体教学,徒弟学成之后也成为非遗传承人。
据调查,歌曲演唱具有随机性,根据教学对象以及实际情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歌词进行传承表演。如在学校,要文明歌词进校园,因此选择三段没有情和爱的歌词,方便对学生进行教学;进村寨对民众教学就可以随机唱;在景区或其他地方也不固定,如传承人许艺才老师在演唱时不会全部唱完,一般按顺序唱五六段、七八段。因此,《花开柳》的演唱长度根据传承人、传承对象、传承场域、时间限制的不同有所变化,体现出随机性。
五句子山歌《花开柳》的社会音乐教育功能
一、族群认同功能
文化认同需要集体记忆的形成,歌曲的代代传唱起到了维护价值系统、促进族群认同的作用。歌词叙述英雄人物的故事,隐藏着教育土家族儿女敬奉祖先的自觉意识。五句子山歌作为当地土家族人民精神信仰的载体,寄托着土家族人民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族音乐在世世代代的积淀过程中,吸收了许多当地的思想道德准则与精神品德,蕴含着伟大的精神力量。具有民族内涵和民族特征的五句子山歌,其中包含着土家族人民独特的民族情感。在传承过程中能够激发听众、人民的民族情感共鸣,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民族文化自信。
二、知识传授功能
在古代没有文字的时期,人民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演唱山歌,将土家族起源和生活劳作的历史知识传授给后代。
三、美育与德育融合育人功能
根据中国传统乐教思想,音乐具有教育人心、化民成俗的作用。民歌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对形成良好的区域文化和社会秩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山歌演唱一方面体现出自我享用性的德育功能,人们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获得精神享受;另一方面通过歌颂祖先,教育人们培养英雄气概与勤劳朴实的品德。
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也是社会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花开柳》作为当地人民喜爱的歌曲,体现出土家族音乐的特色。通过音乐提高人民的审美素养,弘扬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人们培养英雄气概以及善良的生活美德,达到以美育人、立德树人的目的。
四、旋律音调传承功能
五句子山歌作为巴东县人民喜爱的民歌类型之一,它从群众中来——产生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劳动中,并植根于民众,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歌曲旋律流畅,结构规整,使用衬句扩大音乐结构,歌曲类型为小调。调式为降E五声徵调式,44拍。速度稍慢,旋律由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组成,并使用装饰音来丰富旋律。节奏基本由二八节奏、切分节奏、附点节奏组成。通过对比不同版本发现,在演唱时节奏会有微小的差别,体现出自由性特点。
《花开柳》完整歌词共有17段。本次记谱内容为三个乐段,每个乐段旋律相同歌词不同。由五句七言构成,实际演唱中每乐段有6句,第五句为衬句,即第三和第四句后三个字的重复,为6个字。其中大量使用语气词,如“啊、呀、的、呐、那个”等。
《花开柳》每段歌词都能表达一个意思,多段连接可以完全叙述一件事情。前四句叙事、铺垫,最后一句总结,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歌词内容与实际生活相关。演唱起来旋律简单、朗朗上口,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花开柳》作为歌颂土家族祖先、保护神——“向王天子”丰功伟绩的载体,承载着土家族人民的精神信仰,通过朗朗上口的歌曲旋律,体现出土家族五句子山歌的音乐特色,使土家族音乐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
五、民族文化认同功能
学者罗章曾经在《土家山歌:经验的生长与互动》一文中指出“民族认同就是一个民族对自己身份的自我意识”。将山歌作为载体,通过民间的社会教育途径来传递族群经验,使土家族人民对自己的文化产生归属感与自豪感,加强民众自身的民族意识,强化了民族文化认同,体现出音乐教育以文化人的功能。
《花开柳》具备社会教育功能的原因
一、歌曲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
《花开柳》叙述了家族祖先“向王天子”在清江流域的活动轨迹和英雄事迹。在当地土家族人民的信仰中,向王天子是作为家族祖先而被土家族人民信仰和崇拜的。清代改土归流后,向王天子吸收了“廪君”的水神特质,被推崇为开拓清江、保护清江船工和土民的水神。
包括其中提到的“德济娘娘”与“白虎信仰”,一同构成了土家族信仰完整的文化场域。经调查,“局内人”(非遗传承人)的解释与文献内容相吻合,体现出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这也是“向王信仰”的主位阐释。
二、土家族人民“向上向善”的生活理念
歌曲所描述的家族英雄的丰功伟绩,表达了土家族人民懂得感恩、尊重祖先、崇拜英雄的美好品质。对于帮助人民、造福人民的人物,当地人民通过歌曲来歌颂他们,使美好故事代代相传,体现出土家族人民的文化审美与“向上向善”的生活理念。
三、土家族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契合
《花开柳》中关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核,主要体现在对家族祖先保护人民、维护民族团结的崇拜中。由此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恩施地方民间文化的交融,从而说明作为地方文化的五句子山歌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之间存在契合,传统文化内核成为五句子山歌的灵魂,而五句子山歌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工具。
发挥传统音乐育人功能促进文化认同的路径
一、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建设高质量传承人才队伍,打好歌唱者基础
五句子山歌主要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播。随着当前经济、科技的发展与交通、网络的发达,许多青年人外出学习、就业,民歌传唱队伍出现了人才危机,因此,亟需建设高质量歌唱队伍。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组织有能力的音乐教师编制五句子山歌本土教材并开设校本课程,促进其在中小学的传承;其次,学校可挑选一定数量的具有音乐潜力、热爱民歌的学生,设立五句子山歌音乐社团进行重点培训,并邀请传承人亲自教唱。最后,由传承人定期在现有的传习所教唱,营造乡民传唱民歌的良好氛围,并选拔有歌唱天赋的村民,培养民歌演唱骨干。
二、利用网络教育,创新民歌传唱形式,构建多元音乐教育平台
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多种途径扩大民歌的受众群体。利用进村寨、进景区、进学校、进单位等方式,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如视频号、微博、抖音等构建多元的音乐教育平台,定期进行宣传与直播教唱,扩大其影响力,实现民歌跨时空的交流与传播。另外,政府可提供部分公益基金,鼓励民众开展五句子演唱、展演活动,促进社会音乐教育发展,同时发挥其社会功能、繁荣土家族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和谐发展,让民众深入了解恩施土家族民歌的文化价值,提高文化自信。
三、与其他产业相结合,打造恩施民歌文化品牌,促进传统音乐文化传承
民族音乐与旅游业相结合,打造恩施民歌文化品牌,营造民族音乐文化氛围。如广西桂林通过塑造《印象·刘三姐》的民族音乐品牌优势,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又如云南丽江的《纳西古乐》、山西平遥的《又见平遥》等,都是比较著名的民族音乐文化品牌,不仅营造出浓厚的音乐文化氛围,还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成为当地的音乐文化名片。因此,恩施也可以将具有群众基础的五句子山歌打造成文化品牌,以扩大本土音乐的影响,提高人们学习民歌的主动性,同时也对群众进行了音乐教育。
四、深入当地文化场域,开展特色民俗活动,延续传统音乐育人功能
借助中国传统节日以及土家族习俗庆典节日开展民俗活动,带动山歌的传播,使蕴含文化价值的优秀民族音乐渗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在实现传统音乐自然传承的过程中发挥其潜在的育人功能。为五句子山歌的发展营造一个合适的文化生态环境,养成文化自觉。在民俗活动中介绍、解释音乐的文化背景,使民众了解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音乐实现内外兼修。使民众潜移默化地记住其家族祖先与保护神,实现从音乐到文化,再从文化回归音乐的交互育人路径,从而使人全面发展。
孔子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正是音乐的社会教育功能所在。五句子山歌在恩施当地的多样化传承,是提高民众音乐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利用民歌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通过社会音乐教育发挥传统音乐的育人功能,促进民族文化认同、 提升民族自豪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富的素材与路径,从而实现传承传统文化、促进音乐教育发展的“双赢”局面,最终促进人的教育与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
王小茜,1999年4月生,女,籍贯山西,2023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