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的策略
2024-12-31宁瑶
英美文学作为英语专业教学中一门重要的课程,不仅仅是语言技能培养的工具,更是思想道德、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的重要载体。通过深入分析英美文学教学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一课程体系中,思政的育人功能得以全面展现。然而,现阶段背景下,英美文学课程中课程思政的落实现状如何?如何能够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呢?这些问题仍然值得探讨,鉴于此,本文将从现状与策略两个维度对此展开探索。
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的现状
一、文学教学中课程思政资源稀缺
文学教学中课程思政资源稀缺主要表现在教材的狭隘性上,特别是像《英美文学经典赏析》等教材,过度强调对西方文学文化的介绍,而对中国文化的关注较少。这造成了学习内容的单一化,忽视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也忽略了对学生“文化自信”意识的培养。这种资源稀缺导致学生难以建立起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限制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缺乏对中国文化及其英语表达的培养,使得学生在语言学习中难以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从而无法真正理解和体验文学的人文精神。
二、英语专业教师思政素养不足
英语专业教师思政素养不足主要表现在对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和运用上。一些教师可能过于依赖传统的文学教学方法,缺乏对新理念的深入理解。他们可能无法灵活运用课程思政理念,将其有机地融入教学中。教师思政素养不足会影响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无法正确理解和应用课程思政理念可能导致教学与时代特点和学生需求脱节。教学过于固守传统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阻碍了思政教育的有效推进。
三、传统的思政育人方法老套
传统的思政育人方法老套主要表现在教学中的灌输式教育和道德说教上。这种方法往往缺乏创新,过分注重规范和纪律,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需求,使得思政教育显得枯燥和乏味。传统方法的危害在于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学生可能对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产生反感,对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接受度较低。这种老套方法无法满足当代学生对更为开放、自主的教育方式的需求,可能导致思政教育的失效。
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的策略
文学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刻的人文关怀,能够反映出普遍的人和社会问题。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不仅仅是对文学经典的传授,更是一个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关注人文关怀的平台。在这个背景下,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师有责任以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挖掘专业课程的育人效用,全面贯彻课程思政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
一、从教学理念来说:精准定位思政要素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点
教学理念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教学理念旨在引导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育人目标、学科价值观的明确认知,为教育活动提供指导方向。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精准定位思政要素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点需要建立在深刻理解文学与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教学理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家国情怀、文化自觉和生态保护意识。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引导学生对中西文化的异同有深入了解,同时关联中国传统文化,使学生对自己文化的自信与认同感更为牢固。
具体策略有:第一,时刻谨记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将德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立德树人是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道德和人文精神。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强调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通过深入解读英美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引导学生审视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伦理观念,使其在学习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熏陶。第二,在教学中突显文学与国家文化共通点。在教学中注重突显文学与国家文化的共通点,引导学生在文学中发现中西文化的融合点。如结合生态环境危机,引导学生思考当代社会问题。通过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切,促使他们在学术研究中将关注点转向当代问题。第三,注重文学教育的同时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放在重要位置。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强调文学家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将这种关注延伸到学生对于社会责任的认知。通过文学作品引发学生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从教学内容来说:深入挖掘课程材料中的思政元素
教学内容是英美文学课程中的灵魂,承载着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文化价值。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对于实现课程思政目标至关重要。教学内容既是知识的传递工具,更是学生思考人生、社会、文化等核心问题的材料。通过深入文学作品的剖析,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元素与个体、社会、国家的关系。
具体策略有:第一,提炼英美文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融入信念的精神指引。在课程设计中精心挑选并提炼英美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尤其是那些涉及道德伦理、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元素。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细致解读,教师可以将其中的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教学中,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让他们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对正确信念的精神指引,使其在学习英美文学的同时更好地理解人生的真谛。第二,通过分析作品找出跨文化读物中的“共情”。在英美文学中,跨文化元素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涉及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教师可以通过选取涵盖不同文化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并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情”。通过分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人物命运,以及背后蕴含的文化观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第三,敢于打破局限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和拓展。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架,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和拓展,引入当代英美作品、少数民族文学等元素。这样的做法不仅使课程更具活力,也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促进他们在文学学科中的全面发展。
三、从教学方法来说:精选多元教学方法提升思政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塑造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思想观念具有重要地位。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恰当选用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知识传授,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对思政内容的兴趣。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体现在其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深度思考,并将所学知识与个体价值观相结合。
具体策略有:第一,利用数字化阅读和线上学术平台。通过引入电子书、在线期刊以及数字化阅读工具,教师可以促使学生更广泛地接触英美文学作品,拓展学科视野。在线学术平台提供了学生互动、合作的机会,通过线上讨论、协作项目,促使学生跨文化理解,形成对于多元价值观的敏感性。第二,引入实践活动,如文学社团和文学沙龙。学生通过参与文学社团,有机会共同深入讨论文学作品,互相启发。文学沙龙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创作的平台,通过分享和交流,促进学生思想的碰撞和沟通。第三,采用项目式学习方法。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通过设计和实施具体项目,例如文学分析报告、文学作品改编等,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考。第四,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文学体验。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在虚拟的文学环境中进行互动体验,加深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思政学习中。
四、从教学师资来说:打造高水平高素质的一流教师队伍
教学师资是决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一流的教师队伍能够为学生提供深厚的学科底蕴、引导性的思政指导,影响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英美文学课程涉及广泛的文学作品、历史文脉以及跨文化理解等方面的内容,而教学师资需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以确保学生得到全面、深入的学科培养。教师对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和对英美文学历史的把握,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想的全面认知。不仅如此,一流的教学师资能够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具体策略有:第一,进行综合性的师资培训。通过组织各类培训课程,包括思政理论培训、文学作品解读培训等,提升教师对思政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培训还可以涵盖教学方法、心理学等多个方面,使教师更好地适应学科交叉、思政与专业的有机结合。通过学术研讨、教学案例分享等形式,教师能够从同事的经验中汲取教训,逐步形成专业能力与思政能力的同步提升。第二,建立跨学科的研究团队,促进教师在科研方面的深入合作。通过参与国内外学术研究项目,教师可以深入挖掘英美文学中的思政元素,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跨学科的研究合作还有助于教师拓宽思维,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全面解读水平。第三,引导教师主动申请和参与思政相关的课题研究。通过设立思政专项课题,鼓励教师从专业的角度深入研究文学作品中的思政内涵,将研究成果与教学有机结合。这种方式既能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又能促进思政素养的提升。
五、从教学评价来说:利用评价的导向功能获得德育效果
教学评价在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不仅是学生学业水平的衡量工具,更是促使教学过程不断优化的关键机制。通过评价,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实现更高效的教学效果。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供了有效的反馈,为课程持续改进提供指导。教学评价通过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测量,为教师提供了调整教学方法的方向。学生在学科知识和思政素养方面的评价结果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教学中的强项和薄弱项。通过针对性地分析,教师可以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实现教学的不断优化。教师通过对整体评价结果的综合分析,能够把握课程的整体效果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情况。这有助于教师进行长期规划,对课程的整体结构、目标和方法进行科学调整,以适应学科和思政目标的不断提升。
具体策略有:第一,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综合考查学生在知识和思政素养上的表现。传统的考试形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德育水平,因此可以结合论文、小组讨论、课堂表现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发展情况。同时,要注重定性评价,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交流,捕捉学生在课堂以外展现的德育特质。第二,设立具体的评价标准和评估体系。明确德育目标后,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使其量化、可操作。这些标准可以包括学生对于伦理问题的深度思考、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人文关怀的表现等方面。评估体系应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第三,开展定期的德育评价,形成反馈机制。定期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还能够在评价结果中提供有效的反馈。通过评价反馈,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德育指导,帮助其更好地提升人文素养。同时,学生也能够在反馈中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形成自我调整的动力。
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从西方文学知识和语言目标升华为文化育人目标,成功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生态智慧、文化自信意识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这一创新性的探索不仅传授了西方文学文化知识,更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意识和态度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实现了新时代课程思政改革的创新教育目标。
作者简介:
宁瑶,1989年生,女,汉族,湖南人,本科,助理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思政育人。作者单位: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